春日的阳光洒在巨鹿村的议事厅,案几上堆满竹简与羊皮卷,许攸握着狼毫笔,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自马钧的水车解决农田灌溉难题后,太平道辖地的百姓安居乐业,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人口增多、商贸往来频繁,原有的管理方式已难以维持秩序。
“许先生,又起争端了!”一名村民急匆匆闯入,“隔壁村的王二贩卖私盐,被巡检队抓住,他却喊冤说不知禁令!”
许攸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果然如此。没有明确律法,单靠道义约束,终究难服众。”他望向一旁的陈昭,“大哥,是时候制定一套完整的律法了。”
陈昭点头,神色凝重:“正有此意。乱世需用重典,但也要宽严相济,既要震慑宵小,又不能寒了百姓的心。”
当天,太平道召集各地长老、乡绅及贤能之士,齐聚议事厅。许攸展开一卷空白竹简,朗声道:“今日商议律法,需涵盖民生、商贸、刑罚等诸事。各位但说无妨,有话直说!”
五斗米道的一位老药师率先开口:“医馆救人性命,却有人恶意捣乱,此类行径当如何处置?”
“凡扰乱医馆秩序、伤害医者或病患,轻则杖责二十,重则逐出太平道辖地!”许攸提笔记录,“若致人死伤,以命抵命!”
马钧举手道:“工坊新制的器械,常有工匠私自售卖牟利,该怎么管?”
“工坊器械为太平道公有,私自售卖者,罚没所得,劳役三月!”许攸顿了顿,又补充,“但若能改良器械,贡献突出者,不仅免罚,还予重赏!”
人群中传来议论声,一名年轻书生站出:“学子求学,若有懈怠或欺凌同窗,又当如何?”
“义学乃育人之地,懈怠学业者,需在夫子监督下补学;欺凌同窗者,视情节轻重,或抄写典籍百遍,或在学堂前悔过三日。”许攸看向陈昭,“大哥,您觉得如何?”
陈昭沉思片刻:“律法需刚柔并济。我提议,增设‘教化司’,犯小错者先以教化为主,屡教不改者再施刑罚。”他望向众人,“太平道的律法,不仅要约束行为,更要引导人心向善。”
此时,张宝风风火火闯进来,铠甲上还沾着泥土:“许先生!有流民偷了军中粮草,按律当斩,可他们说是为了孩子......”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许攸放下笔,目光扫过众人:“律法无情人有情。传令下去,先给流民分发粮食,再让他们以劳役抵罪。但偷盗之事,绝不可姑息,需立下告示,以儆效尤。”
经过七日七夜的商议,太平道第一部律法《太平令》终于成形。律法共分八卷,涵盖农事、商贾、军事、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既有“私通敌军者,诛九族”的严酷刑罚,也有“孤寡老弱,由官府赡养”的温情条款。
颁布当日,巨鹿村万人空巷。陈昭站在高台上,手持《太平令》竹简,声音响彻云霄:“此令一出,太平道内,人人平等!无论是谁,触犯律法,一律严惩!但若遵守律法,勤勉向善,太平道必护你周全!”
他将竹简递给许攸:“许先生,由你来宣读!”
许攸展开竹简,高声念道:“第一卷,农事篇: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税;损毁农具者,照价赔偿......”每念完一条,台下便响起一阵议论声和叫好声。
一名老妪抹着眼泪说:“有了这律法,以后再也不怕被欺负了!”
然而,律法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三日后,陈昭的远房表弟因酒后斗殴,打伤了人。按律,当杖责三十,劳役一月。
“大哥,念在亲戚份上,能不能通融一下?”表弟跪在地上,涕泪横流。
陈昭面色铁青:“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你若不服,大可离开太平道!”他转头对执法队说:“即刻行刑,我要亲自监督!”
此事传开后,百姓们对律法愈发敬畏。许攸趁热打铁,在各地设立“评理堂”,让百姓自行解决争端,若无法调解,再由官府介入。
“许先生,这评理堂的法子真好!”一位乡绅赞道,“邻里纠纷少了,大家都更和睦了。”
许攸笑着说:“律法是底线,教化才是根本。待《太平令》深入人心,太平道定会更加兴旺。”
而在洛阳,张让听闻太平道制定律法,气得将奏报撕得粉碎:“张角这是要自立为王!传令各州郡,严禁传播太平道律法,违令者视为谋反!”
但禁令挡不住民心所向。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太平道辖地,学习律法,安居乐业。许攸制定的《太平令》,不仅是一套管理制度,更成为了乱世中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指引着他们走向太平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