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历史学唐诗:家国篇
- 蒙曼
- 1554字
- 2025-04-27 16:02:04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大类,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似乎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甚至成了流行语。但是,这句诗刚创作出来的时候,却是那么新鲜,透露出了大唐的时代气息,也透露出了“初唐四杰”的青春魅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②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海内⑤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是谁?
我是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我擅长写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
注释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②城阙:城楼,指唐朝都城长安。
③君:对人的尊称。
④宦游:出外做官。
⑤海内:四海之内。古代人认为陆地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⑥无为:无须,不必。
⑦沾巾:泪水沾湿佩巾,意指挥泪告别。
译文
辽阔的关中平原护卫着巍巍的长安城,透过迷茫的风烟遥望着蜀州。
与你离别让我心怀无限的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外出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只要心灵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邻一般。
无须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了佩巾。
这首诗好在哪儿呢?
这首诗的首联很雄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个地名“三秦”和“五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城阙辅三秦”,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环抱,五个字就把帝都描写得雄浑大气。这是送别的地点,诗人在长安城送别朋友。
被送行的人要到哪里去呢?看第二句“风烟望五津”。这首诗的题目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长安遥望蜀川,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隔断了视线,但也正是这风烟把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了一起。“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如雾的迷茫和翘首相望的心情也都点了出来。
颔联以散句承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跟你离别的情绪啊,因为实在是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意味着我们早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认了飘蓬随风的宿命。既然客中作别,同病相怜,“与君离别意”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同是宦游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下来的颈联,真正的警句出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分别是我们的宿命,海内也罢,天涯也罢,虽然都是极远的空间距离,但再大的空间,也大不过人的心灵。只要两个人心灵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邻一般。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咱们既然是知己,那么还怕什么天遥路远、万里间关呢?
尾联怎么收呢?“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谓“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行时常常在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歧路就意味着分手,人们也因此把临别称为“临歧”。在这里,诗人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劝慰朋友,也是在宽解自己。这样的宽解,寻常的人情味一下子就出来了,诗也从之前那种极高的境界舒缓下来,舒缓到了温柔的情感世界里。
课堂小彩蛋
诗有时代性,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同样写离别,不同时代的诗人写出的诗歌也有不同的特征。

你还可以知道更多
关于“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三秦”和“五津”
关中为什么被叫作“三秦”?因为关中本来就是秦国的地盘,所以山称秦岭,原叫秦川。后来秦国变成秦朝,关中仍然属于秦地。再后来,秦末大乱,项羽入关,把关中地区包括陕北一分为三,分给了秦朝的三个投降将领。从此之后,关中又称三秦之地。
蜀州在今天的四川省崇州市,为什么被称为“五津”?其实所谓“五津”,并不是哪个城市的代称,而是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所以诗人用“五津”来泛指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