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三国学写作:实践篇(藏在经典名著里的写作课)
- 小树启智著绘
- 4271字
- 2025-05-16 17:38:00
写日记

话说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刚被平定,祸国殃民的“十常侍”也都被消灭了,国家进入了一段平静期,但在京师洛阳,一场动乱早已在暗中涌动。
此时官拜骁骑校尉的曹操,也被卷入了这场动乱之中,只是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假如他有写日记的习惯,那天发生的事可能是这样的:
我叫曹操,是大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从我的祖先帮助汉高祖建立大汉朝到现在,已经足足四百年了。此时,我感受到这个国家遇到了危机,因为西凉的董卓霸占京师,挟持皇帝,迫害忠良,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今天早朝的时候,他又杀了一个叫伍孚的忠臣,但是大家都没有说话,似乎已经习惯了。

退朝的时候,司徒大人王允忽然说要过大寿,邀请大家去赴宴。我本来是不想去的,因为我的官职并不是太高,而且他作为三朝老臣,竟对董卓这样的逆臣贼子妥协让步,我很瞧不起他。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有人请客吃饭,那么不去白不去。到了王允家里,我特意找了个末尾的位置坐下,宴席开始了,我只管吃喝,别的啥都不管。
没过多久,王允突然哭了起来,我有些奇怪,他这是怎么了?过大寿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其他人也跟我一样感到奇怪,就问他:“司徒大人,过大寿是喜事,你为什么哭呢?”
(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
王允顿时止住了哭泣,回答道:“其实今天不是我的寿辰!我是怕董卓怀疑,才特意找了这个借口邀请大家前来。董卓欺君犯上,祸国殃民,高祖皇帝建立的大汉朝,就要毁在他手上了!我能不哭吗?”
原来王允是有心对付董卓的,只是他势单力薄,所以联合大家一起商量对策,是我错怪他了。
大家一听他这样说,也跟着哭了起来。有的是真哭,心疼这天下被董卓祸害,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有的是见别人哭,自己不好意思不哭,挤了半天眼泪,也没掉下来几颗。
我看到这个场景只想笑,他们当着董卓的面不敢喘气,背着董卓只知道哭,能有什么作为?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拍手笑话他们:“大伙从白天哭到晚上、从晚上哭到白天,能哭死董卓吗?”
王允勃然大怒:“曹操!你说这话还有良心吗?”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我愿意拼上这条命,砍下董卓的头!悬挂在都城之上!”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当我说完这番话,王允立刻对我刮目相看,单独问我有何妙计。其实我这几天一直在故意接近董卓,想骗取他的信任,然后趁机刺杀他。不过董卓随身穿着软甲,用一般兵器很难成功。我知道王允有一把七宝刀,锋利无比,就把计划告诉了他。
王允毫不犹豫地把刀送给了我,我也下定决心,明天就用这把刀刺杀董卓。
虽然我知道这个行动很危险,不过这都不重要,只要能把董卓除掉,我一定能名垂青史,成为大汉朝响当当的一位忠臣良将!明天,就在明天!
(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第二天,曹操果然按照计划去刺杀董卓,可惜却被董卓察觉,行动失败了。曹操靠机智逃出了洛阳,回到老家后就开始招兵买马,决定利用军队打败董卓。
就这样,曹操从一个励志做忠臣的寻常将领,成为了称霸一方的大诸侯,最后和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写作心法
很多人一说起“写作文”三个字,头都大了,作文要写什么呢?对很多人来说,写作文等于搜肠刮肚凑字数。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二十四小时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分享有趣的故事,而我们经常觉得生活平淡如水,作文无话可说呢?本章三国故事里的曹操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董卓专权,随意杀害忠臣良将,大家都害怕董卓的权势,敢怒不敢言。曹操有杀敌报国之心,但是人微言轻、势单力薄。他发现大多数人只是愤恨董卓的暴虐,却没有智计除掉董卓。王允的宴会上,有的人是真哭,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有的人是在悲伤的氛围中,陪着别人哭。经过他的观察,王允是真的想要除掉董卓,以正国本,于是他向王允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并得到了王允的支持。他如果不是十分有信心,就不敢把计划告诉王允,因为事情一旦败露,董卓一定饶不了他。

如果让曹操写作文,他观察到了这么多的信息,一定不会无话可说,所以想要写作文时文思泉涌、滔滔不绝,就应该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1 观察不能缺思考
有人会说,我观察生活了,我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同一时间上学,同一时间放学,写完了作业,玩一会儿就睡了,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再努力观察也没有用。真的是这样吗?今天你迟到了,发生了什么呢?上学路上碰到了什么?今天你玩了什么游戏?今天为什么格外开心?当你和爸爸妈妈说晚安时,他们在做什么?其实生活比你想象的精彩多了,只是你已经习以为常啦。带着思考去观察生活,才能有所发现。
在三国故事中,曹操早有刺杀董卓之心,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王允邀请他时,他误以为王允只知宴饮,不知国仇。误会是如何解除的呢?曹操在宴会上用心观察,发现王允咬牙切齿、声泪俱下地痛斥汉贼,竟然和此前对董卓的恶行不闻不问的态度截然不同,曹操一定思考着:为什么王允会如此不同?他是否真心想对付董卓?正是因为曹操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才确认了王允和自己的心意一致,也才有了后面王允赠送七宝刀给曹操的故事。

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观察生活,遇到习以为常的现象,先追问“为什么”,再去探究,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每天吃妈妈做的饭菜,你有没有观察过妈妈是怎么做饭的?你会发现妈妈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步骤都洒脱自然,有条不紊,像魔法一样,不一会儿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就做好了。这时候,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妈妈会这么熟练呢?她是怎么安排每一个步骤的?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妈妈会先煮米饭,在米饭慢慢变熟的过程中洗菜,切菜,煎炒,等待菜熟的过程中切下一个菜……原来,妈妈精心安排了每道饭菜所需的时间,真是了不起。如果不是带着思考去观察,你看到的只是妈妈在一刻不停地准备各种食材而已。

很多时候,你探索到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想要探索出更多的答案,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素材,就要多思考,多提问。
下次别忘了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
2 记录描述素材好
人的大脑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它可以处理非常复杂的信息,但是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记录观察结果的习惯,才能不浪费你的观察,而记录下来的内容,都是将来写作的素材。
写日记就是记录观察结果最好的方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生活中的闪光时刻就有了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亲身经历,生动鲜活,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日记不是记录流水账的账本,而是保存生活闪光时刻的相册,因此如何描述闪光时刻决定了素材的好坏。

观察妈妈做菜时,可以描述妈妈做菜的动作和顺序,可以描述食材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可以描写妈妈专注的神态,可以描写家人们吃到饭菜时的反应。以前你都没有注意过妈妈是如何做饭的,今天你认真观察了,心情是不是跟平时不太一样?了解了妈妈的辛苦,是不是觉得饭菜变得更好吃了?是不是会珍惜粮食,努力把碗里的饭菜吃完呢?

当然,日记不能写成事无巨细的流水账。要根据你思考的问题,描述你观察到的答案,这样日记有了主题,内容也会更加完整、统一。每篇日记记录一件事,日积月累,日记本就是素材库,下次再写作文时,从中选择你最想写的,这种体验是不是让你很有成就感!
3 评论质疑忘不了
好的日记应该能够体现你的思考、训练你的思维、提升你的表达,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别忘了在日记里加上评论或质疑。
在三国故事中,曹操看到宴席上哭倒一片,并没有加入他们当中,而是质疑了这种行为,觉得压根儿没用。在他看来,只会躲起来哭鼻子不是英雄所为,大丈夫行于世,应该建功立业,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面对困境应该勇敢应对。面对这群束手无策的懦夫,实在佩服不起来。这就是他对宴会上众人抱头痛哭行为的评论。思来想去,他计上心头,打算假装亲近董卓,再找机会除掉他。虽然这么做可能会因此送命,但是真的想干成大事怎么能没有牺牲,他愿意为此付出生命。正因如此,王允才愿意鼎力相助,把自己的传家宝七宝刀送给他,助他完成刺杀。曹操的评论,体现了果敢坚毅的他有着为国捐躯的豪情。
在写观察日记的时候,也应该养成评论或者质疑的习惯。知道了妈妈做菜的过程,你也许会想,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原来藏着深意,那就是凡事熟能生巧;或者生活中很多小事的背后,都是有人在默默奉献,应该学会感恩。记录这份爱的传递,感受真情,这是多么好的作文素材呀!

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追问,提出质疑,待下一次继续观察、记录。比如你今天看到树上有一只蜗牛慢慢地往上爬,就可以提出疑问:蜗牛是如何爬的?它为什么会爬得这么慢?它为什么要上树?提出了质疑之后,就可以查阅资料,解答疑问。提出的问题可能无法一次解决,比如种子发芽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可以写连续的观察日记,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察与记录,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就能展现在眼前了。
学了本章课程,快去“升级”你的日记吧。


秘籍修炼
1 任务发布
生活处处有新意,观察生活,提出问题,运用本章所学,写一篇观察日记吧。
(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
2 名家示范
8 月 8 日立秋
……
午后 12 点半到库中,一下车就往左边的原始林跑去。所谓原始林,就是从没经过采伐的,那些树自生自枯,世代相传,占着这块地方,并且逐渐扩大领土。拿落叶松来说,从幼苗到长足要一百年到一百二十年,看年轮就可以知道。而从长足到枯死,到腐朽,又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眼前这些挺得高高的生气蓬勃的落叶松,是开始居留在这里的祖先的第几代后裔呢?脚踏在地上,软软的,陷到脚踝,原来青草和结着浆果的小灌木底下,尽是松针和断枝碎皮,或者已经腐烂,或者将腐未腐,也不知道有多少厚。这些松针和断枝碎皮,是多少世代的生命的残骸呢?边跑边想,总觉想不清楚。
——节选自叶圣陶《林区二日记》
选文写的是叶圣陶到东北大兴安岭的原始林中参观的经历。他看到生气蓬勃的落叶松,还有松树周围的青草和松叶、碎皮,想到年轮记录着树木的年龄,年轮每多一圈,植物就经过了一轮生长、兴盛、枯萎……松树想要长得这么高大,要经过多少次轮回呢?作者由树木的兴衰想到的是生命的轮回。如果你到这么壮阔的原始林中去参观,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又会引发什么样的思考和评论呢?
你观察到生活中的事件了吗?你是带着疑问观察的吗?运用本章所学,写一篇观察日记吧。
1. 你观察的是什么?
2. 你在观察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3. 你如何描述观察到的事件?
4. 你如何评论观察到的事件?
5. 你会提出什么样的疑问?
在相应的方框里给自己打上“√”吧。

三国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