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学校建设
- 李葆萍
- 6910字
- 2025-05-19 16:34:15
第二节 信息时代世界各国(地区)的教育转型规划
面对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社会形态转型和升级,世界各国(地区)纷纷立足于自身的国情和教育体制,用未来教育的视角加快制定各类中长期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规划,以持续推动学校教育变革,探索能够应对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建设途径。
一、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系列规划
图1-4展示了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事件时间表。2017 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智能教育”作为重点任务,指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还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要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带来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的革命性变化,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22年年初,我国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第28条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

图1-4 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重要事件时间表
1.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建设内容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它是一种划时代的系统性教育创变过程。黄荣怀教授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能力形成的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新型数字技术,如社交媒体和移动、分析或嵌入式设备等应用于教育之中;同时变革教育组织流程或创建新的模型以适应数字化形态的教育体系。
分别以北京和上海为例,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等7个目标。《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中提出8项任务: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推进教育新基建,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打造教育数字基座,赋能各类教育应用发展;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满足多元数字化教育需求;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推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转型研究,促进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当前实践中看到,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涉及如下建设内容。
(1)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行联结与交互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宽带、5G网络、物联网,以及可信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和运维等;进行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数据中心和数据安全建设等,用来加强教育大数据采集,提升算力、算法水平等,为教育发展赋能,并增强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隐私保护;学习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学科智慧教室、学习中心和实验室、智能教育装备等,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空间场域。在这3类新型基础设施之上,持续优化和迭代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等教育公共服务建设。
(2)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系、学习资源、教学过程等多维度、全过程开展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借助数字化手段来破解当前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单调且滞后于现实发展,课堂学习方法缺少交互性、生成性和探究性,课堂管理决策基于教师经验而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赋能基于素养的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3)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教育评价
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教育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技术、评价结果应用等全链条的创新和突破。将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促进数据的互操作性,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标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全方位采集,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以教育评价为抓手,实现从知识获取到素养提升的教育实践转型,支持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教育观念转变。
(4)教育生态和治理体系的变革
把融合了数字技术的各类学习和教育治理场景看作新型教育生产力的表现,那么根据社会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推断,当数字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达到一定层次后,必然会引发学校教育治理制度的调整和变化,学校教育的职能会产生新陈替代,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数字技术通过将传统教育治理要素数字化、吸纳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产生的教育治理新元素(如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途径来拓宽教育治理场域,成为教育治理的工具箱,推动形成教育治理新生态。
(5)培养以数字能力为基础的新型能力
全面提升整个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教育数字化认知观念,掌握数字化教育应用所需的相关知识体系,达到相关能力要求。核心是提高师生的数字化教与学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适应和创新技术增强的教与学模式;引导各类教育管理人员理解数字化教育治理理念,适应新型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主动应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教育业务。
(6)形成可持续发展文化和多部门协同机制
探索新型的教育体系需要打破现有的教育生态,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本质上是在已有教育系统之上加入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同时由于数字化的生产特性,还需要统筹规划建设与维护更新的关系,建立起持续关注和投入的机制,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协力参与数字化建设。
2.我国未来学校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机构
2017年10月,我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启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这一计划对未来学校做出了界定,将具备以下特征的未来学校称为未来学校: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该计划得到各地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组建了覆盖全国400多所学校的“中国未来学校联盟”,并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深圳市南山区、成都市青羊区、广州市荔湾区、天津市和平区、大连市金州区、宁波市北仑区、杭州市下城区等20个实验区进行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工作[6]。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积极参与我国未来学校研究和实践,先后出版了《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学习空间》《智慧教室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等图书,完成了深圳市罗湖未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该学校为九年一贯制新建校,已于2021年秋季正式开始运营招生,教学模式得到社会认可。该中心还深度参与了深圳市南山区4所学校的新建校规划和未来学校升级规划工作;承接了江西省九江市区域智慧教育的设计工作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南编制等工作。
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NETP)是美国教育技术政策的代表性文件,自1996年到2024年发布了7版。1996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第一版NETP——《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挑战》(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 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2000年,美国教育部更新发布了NETP 2000,即《数字化学习:让世界一流教育触手可及》(E-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首次提出了“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概念。NETP 2000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2004年,美国教育部发布《迈向美国教育的新黄金时代:互联网、法律和今天的学生改革展望》(Toward a New Golden Age in American Education: How the Internet, the Law and Today's Students are Revolutionizing Expectations),即NETP 2004,提出需要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技术运用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虚拟校园建设,促进师生全面利用数字化教材。至此,美国在全面实施教育赋能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使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有了可靠的支撑点。美国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了NETP 2010,即《改变美国教育:技术驱动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提出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2016年,美国教育部颁布《面向未来的学习:重构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即NETP 2016,提出重视师生关系在科技教学背景下的转变,以科技推动教育公平;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当注重协调合作,保证家庭网络的连通性,提高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保护学生的隐私。2017年,美国教育部发布补充文件NETP 2017,即《重构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对学习、教学、评价、领导力和基础设施的框架内容进行细化和进一步说明;注重开辟多种渠道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推广非正式学习、在线学习、项目式学习、远程学习等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努力在信息化教育视野中实现优质而又公平的教育。
美国教育部于2024年发布NETP 2024,即《缩小数字访问、设计和使用鸿沟的行动呼吁》 (A Call to Action for Closing the Digital Access, Design and Use Divides),提出缩小限制教育技术支持教学转型潜力的3个关键鸿沟,包括:缩小数字使用鸿沟,改善学生使用技术来加强学习的机会,便利学生动态应用技术来探索、创造和参与对学术内容和知识的批判性分析;缩小数字设计鸿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机会,拓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必要的能力,以设计依托于技术的学习体验;缩小数字访问鸿沟,保证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公平获得教育技术的机会,包括网络连接、设备和数字内容,也包括可访问性和数字健康、安全和公民身份等。
三、新加坡技术变革学习教育规划
新加坡政府对于全社会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应用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并始终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末开始不断地推进和深化。
1.“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
新加坡政府以教育应该不断预测未来社会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努力为指导思想,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学校教育。1997 年出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规划”,该项规划致力于在教育系统中引入信息技术,以实现学校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交流等方面的发展。2002年发布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规划2”,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教育指导、职业指导以及学校文化等更好地结合起来,从更微观、更细致的层面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在此基础上,2006年,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与教育部联合发起了为期十年的“智慧国2015”(Intelligent Nation 2015)项目,其中包括“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
“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进行创新并具备企业精神,让学校在“以能力驱动的教育模式”中有卓越的表现。“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试图通过技术、教学法和创新的学校环境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借助多样化的教育产品供给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供可以将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无缝集成到学校创新教学法和灵活的学习环境的模式,使已经拥有信息化生活方式的学生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学习和参与,使学生具备在未来全球化、数字化的工作场所中成为高效员工和公民的基本技能。2007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裕廊中学、克信女中、康培小学、崇辉小学和华侨中学5 所学校为首批“未来学校”,2011 年4 月新增南侨小学和义安中学。入选学校在开发3D 仿真学习环境、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未来学校理念传播和交流等多方面开展了创新探索。
2.《技术变革学习教育总体规划2030》
《技术变革学习教育总体规划2030》(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Masterplan 2030)是新加坡政府经过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后,认识到技术已成为学习的关键推动因素,在2020年教育技术规划和信息通信技术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以“技术变革学习,让学生为技术变革的世界做好准备”为愿景,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系统提出具体的目标,主要内容如下。
(1)学生:数字化赋能、面向未来的学习者和创新者
数字化赋能的21世纪学习者:使用一系列数字工具和资源,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管理学习;使用数字工具与他人在构建和共享知识方面进行协作和连接。
具备数字素养的学习者:具有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具备“提炼和辨别”能力,以有效使用技术;加强网络健康学习,能够以安全、敏锐和审慎的方式使用技术。
富有同情心、技术娴熟的创新者:使用以人为本的方法来发现需求并开发现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巧妙地利用一系列数字工具来创建解决方案。
(2)教师:擅长技术、协作学习的设计师
合作贡献者:认同团队合作,共享、采纳和调整数字资源、技术课程以及效果良好的技术教学实践。
精通教学、数据的学习设计师:精通如何使用电子教学法来设计有效的技术学习体验;利用学习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习者和创新者:不断发展和深化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定期进行技术促进的教学实验,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学校:智能、反应敏捷、配备数字化装备的学习环境
具有灵活性和多功能的学习空间:教室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设备能够快速轻松地适应各种教学需求。
数字化连接的学习空间:不断增强网络连接以支持随时随地学习;利用通信技术克服学校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将校内学习与外界联系起来。
(4)教育系统:网络化教育技术生态
加强公私伙伴关系:加强教育部、其他政府机构、高等教育学院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快地开发和推广良好的教育技术实践和解决方案。
接入国际教育技术网络:教育部的教育科技工作以最新研究和行业发展为依据,并以国际教育技术的最佳实践为基准。
家长作为最关键的合作者:让家长在学校教育技术使用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家中的技术使用,要与学校网络健康指南保持一致。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202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将逐步在学校实施如下举措。
(1)提高学生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
加强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包括数字信息管理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和相关性。在技术技能方面强调人工智能素养,学生要学习人工智能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和工作等知识。教育部和学校将继续与家长合作,支持他们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数字空间。
(2)使用新技术加强学习
教育部将在智慧学习空间中推出更多人工智能功能,更好地定制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加强教师的指导。从2023年12月起,提供英语语言反馈助理(LangFA EL)和简答题反馈助理(ShortAnsFA)两个工具。LangFA EL为学生的拼写和语法等提供基本反馈,能够使教师更专注于对语言构建更高层次技能的指导,如创造性表达、说服力和语气等。ShortAnsFA为所有科目和级别的封闭式简答问题提供评价和自动反馈,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以更快地向学生提供反馈。
(3)加强协作文化
教育部将为每个学校集团提供有效的咨询支持,帮助各学科采用数字教学法,加强协作文化,共享技术课程资源、理念和教学策略;还将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法,熟悉教学技术的使用。
(4)为学校提供更多资金以改善学习环境
教育部将从2024年起为小学、中学和初级学院/千禧一代学院提供6400万美元的“学校白色区域和食堂补助金”,使学校能够转换和优化物理空间的使用,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自2024年1月起,教育部为学校提供资金,用于购置新的家具和设备,如移动家具和LED显示屏等,以增强学习空间的功能,支持更广泛的学习方法。
(5)成立教育部伙伴关系参与办公室
为了给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更多终身学习和发现兴趣的机会,教育部新成立的伙伴关系参与办公室将作为一个中央协调平台,将学校与行业和社区伙伴联系起来,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学生接触不同行业和社区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和讲座、合作开展计划和活动,以及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等方式来贡献自己的力量。[7]
四、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
《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2021—2027))是欧盟的一项政策倡议,提出了对欧洲高质量、包容性和无障碍数字教育的共同愿景,旨在支持各成员国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可持续和有效地适应数字时代新的发展与变化。《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呼吁在欧洲层面加强数字教育合作,并为欧盟和国际层面的教育和培训界(教师、学生)、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研究人员提供学习与工作的机会。其提出了2个战略上的优先事项和14项行动计划,如图1-5所示。

图1-5 2个优先事项和14项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