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秦至秦汉:权力暗涌与律法初探》:商鞅变法中的“渭水刑徒案”——法家改革的血色代价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犹如一盘散沙,群雄并起,各诸侯国皆在生死存亡间徘徊,为求生存与发展,纷纷踏上变革图强之路。地处西陲的秦国,彼时在秦孝公即位之时,国力相对羸弱,犹如风雨中的孤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内,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朝堂之上,他们凭借世袭的权势,肆意干涉朝政,致使政令不通,国家治理宛如一团乱麻;国外,魏、楚等强国虎视眈眈,如饿狼环伺,不断蚕食秦国领土,秦国边疆烽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秦孝公胸怀壮志,一心想要改变秦国积弱的现状,遂毅然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渴盼能寻得一位能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大才,带领秦国走出困境,迈向繁荣昌盛。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法家士子,自幼研习法家学说,怀揣着变法图强的宏大抱负,犹如一颗渴望在乱世中绽放光芒的星辰。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他毅然决然地西行入秦,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得以面见秦孝公。初次会面,商鞅以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他口若悬河,从远古帝王的治国之道娓娓道来,试图用那理想中的仁政王道打动秦孝公。然而,秦孝公此时心系秦国当下的困境,对这看似遥远的帝道之术听得昏昏欲睡,对商鞅所言毫无兴趣,只是敷衍应对。第二次会面,商鞅改以王道之术进言,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德治与礼治来治理国家,期望能引发秦孝公的共鸣。但秦孝公依旧不为所动,心中所想仍是如何迅速增强秦国国力,抵御外敌。直到第三次会面,商鞅洞悉秦孝公的急切需求,抛出法家霸道之术,主张通过严明法令、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激进变革来增强秦国国力。这一主张犹如一道闪电,瞬间击中秦孝公的内心,正中其下怀。二人促膝长谈数日,从变法的具体措施到实施后的预期效果,从国内旧贵族势力的应对策略到未来秦国的发展蓝图,无不深入探讨,相谈甚欢。秦孝公认定商鞅就是他寻觅已久的变法大才,决心全力支持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一场改变秦国命运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踌躇满志地开始推行第一次变法。变法的内容犹如一把把利刃,直击秦国旧制度的要害。首先是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将百姓按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如同编织了一张严密的大网,将秦国的每一个百姓都纳入其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若不告发,便一同受罚,这使得百姓之间相互监督,极大地加强了对社会的管控。其次是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旧贵族长久以来坐享荣华富贵的美梦。规定不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便可获得相应的爵位、田宅和官职,而没有军功的贵族,即便富有,也不得享受荣华富贵。这一规定犹如一阵狂风,吹走了旧贵族们不劳而获的安逸,激发了秦国百姓参军作战的热情。再者是重农抑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努力耕种和纺织,若生产的粮食和布帛多,可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活动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则要被收为官府的奴婢。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将秦国的人力、物力集中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建设,为秦国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改革措施一经推出,便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秦国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这一条,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接刺中了旧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原本凭借世袭的身份,养尊处优,坐享荣华富贵,无需劳作便可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财富,还能在朝堂之上占据重要职位,掌控国家大权,尽享世间一切繁华。如今商鞅变法,让他们失去了这些特权,要想继续拥有地位和财富,就得像普通百姓一样在战场上拼杀立功,这对于早已习惯安逸生活的旧贵族来说,简直难以接受,仿佛从云端跌入了谷底。于是,旧贵族们纷纷站出来反对变法,他们在朝堂上公开指责商鞅,言辞激烈,如恶犬狂吠,试图凭借自己的权势打压商鞅;在民间散布变法的谣言,蛊惑人心,企图煽动百姓抵制变法,使得秦国社会一时人心惶惶。

在众多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中,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最为活跃。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兄长,在秦国朝堂颇具威望,其地位尊崇,平日里众人皆对其敬畏有加。公孙贾也是秦国的老牌贵族,家族世代显赫,在秦国根基深厚。二人长期以来都享受着旧制度带来的种种好处,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眼见变法危及自身利益,犹如被触动了逆鳞,心中的怨恨瞬间被点燃,便教唆太子驷触犯新法。太子驷年少气盛,心智尚未成熟,在老师的怂恿下,一时冲动,真的做出了违反新法的举动。这一行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秦国朝堂和民间引发了轩然大波,众人皆拭目以待,看商鞅将如何应对这一棘手难题。

商鞅得知太子驷触犯新法后,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太子是秦国未来的国君,地位尊崇无比,犹如明日之星,承载着秦国的未来与希望。若对其依法惩处,恐怕会引发秦国宗室和旧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必然会借此机会大做文章,煽动更多人反对变法,甚至可能危及变法大局,让秦国刚刚燃起的变革之火熄灭;另一方面,若对太子网开一面,不依法处置,那么刚刚推行的新法就会沦为一纸空文,百姓将不再相信新法的威严,变法也就无法继续推行下去,秦国将错失崛起的良机。商鞅在房间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反复权衡利弊。他深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道理,若不严肃处理此事,变法必将功亏一篑,秦国也将永无出头之日。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商鞅毅然决定:“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意思是太子作为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但他的两位老师作为教导者,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必须承担太子违法的后果。于是,公子虔被处以劓刑,那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割掉了他的鼻子,他痛苦地惨叫着,脸上满是愤怒与不甘;公孙贾则被处以黥刑,行刑者用尖锐的工具在他脸上刺字,每一下都仿佛在他心中刻下一道仇恨的印记。

这一严厉的处罚在秦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百姓们看到,即便是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新法也逃不过惩处,心中对新法的威严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深知商鞅变法绝非儿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此开始认真遵守新法。旧贵族们虽然心中不满,犹如被霜打的茄子,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对变法,只能将怨恨深埋心底,暗中等待时机反扑。在这之后的几年里,秦国国内的局势相对稳定,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百姓们积极响应变法号召,努力开垦荒地,辛勤耕种纺织,秦国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田野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年轻人踊跃参军作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秦军的军事力量也日益增强,逐渐在诸侯国中崭露头角。

然而,旧贵族们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心中对商鞅的仇恨与日俱增,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一刻也未曾熄灭,一直在等待时机进行反扑。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再次鼓足勇气,开始推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内容涵盖多个方面。首先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举措打破了旧有的土地制度,激发了土地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是推行县制,将秦国的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秦国的政令能够更加畅通无阻地传达至每一个角落。最后是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统一使用标准的度量器具,促进了国内经济交流,如同为秦国的经济发展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

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庄稼,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百姓们积极参军作战,士气高昂,秦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秦国的政令更加畅通,国家治理更加高效,整个秦国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商鞅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犹如水火不容。旧贵族们对商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他们暗中勾结,如同狡猾的狐狸,企图寻找机会除掉商鞅,恢复旧制,夺回他们失去的一切。

公元前346年,公子虔再次触犯新法。原来,公子虔自受劓刑后,一直闭门不出,心中对商鞅的仇恨如同熊熊烈火般燃烧,每一日都在盘算着如何报复。他表面上对变法不再公开反对,佯装屈服,实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此次,他故意触犯新法,就是想试探商鞅,看商鞅是否还敢像当年惩处太子的老师那样惩处他。商鞅得知此事后,毫不留情,坚决要依法处置公子虔。他深知,若对公子虔此次的违法行为姑息迁就,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这一次,商鞅将公子虔判处了刖刑,锋利的斧头无情地砍掉了他的双脚,公子虔发出凄惨的叫声,那声音仿佛要穿透云霄,他心中的仇恨彻底被点燃,复仇的火焰在心中越烧越旺。

公子虔遭受如此重刑,心中的仇恨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他与其他旧贵族们加紧谋划,日夜商议,决定利用秦孝公病重之机,发动政变,推翻变法,除掉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秦国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旧贵族们见时机已到,纷纷在秦惠文王面前诋毁商鞅,他们添油加醋,诬陷商鞅谋反,企图借秦惠文王之手除掉商鞅。秦惠文王原本就对商鞅当年惩处自己的老师心怀不满,心中一直有个疙瘩,再加上旧贵族们的不断进谗言,犹如耳边吹起的阴风,最终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得知秦惠文王下令逮捕自己后,深知自己在秦国已无容身之地,犹如丧家之犬,于是匆忙出逃。他一路马不停蹄,逃到秦国边境的一个关隘,想要出关躲避追捕。当他来到一家客栈投宿时,客栈老板按照商鞅变法时制定的法令,一脸严肃地要求他出示身份证明,否则不能留宿。商鞅此时身为逃犯,自然无法出示身份证明,客栈老板坚决拒绝让他留宿,并说道:“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我可不敢违反商君的法令,否则会招来灾祸的。”商鞅听后,不禁长叹一声,感慨道:“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意思是自己制定的法令,如今却让自己陷入了如此困境,心中满是无奈与悲哀。

商鞅无奈之下,只得继续逃亡。他逃到魏国,但魏国因他曾在秦魏之战中欺骗魏国公子卬,击败魏军,对他怀恨在心,犹如眼中钉肉中刺,拒绝收留他。商鞅走投无路,犹如困兽犹斗,只得返回秦国,在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了一支军队,企图反抗秦军的追捕。但他的力量太过弱小,犹如以卵击石,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秦军抗衡。最终,商鞅在彤地被秦军击败,战死沙场。秦军将商鞅的尸体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并灭了他的家族。商鞅的命运就此画上了悲惨的句号,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却在秦国扎下了根,犹如一颗顽强的种子,在秦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百姓们在变法的激励下,努力生产,奋勇作战,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渭水刑徒案”,则是商鞅变法过程中最为惨烈的一幕,它不仅展现了商鞅为推行变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也反映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新旧势力之间激烈的冲突与较量。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惜与旧贵族势力正面交锋,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哪怕是太子的老师也绝不姑息。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强硬的手段,虽然保证了变法的顺利推行,但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他在执法过程中,过于严苛,得罪了太多的旧贵族,最终在旧贵族的反扑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渭水刑徒案”成为了商鞅变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见证了法家改革在秦国推进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血腥残酷,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商鞅变法和战国历史的重要案例,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供后人凭吊与思考。

在“渭水刑徒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渭水河畔,密密麻麻地站满了被判处刑罚的犯人。这些犯人中,有普通百姓,他们或是因为对新法理解有误,或是在生活的无奈中不小心触犯了新法;也有贵族子弟,他们或是因为不满变法剥夺了他们的特权,故意以身试法,或是被旧贵族利用,沦为了变法的牺牲品。商鞅站在高台上,面色冷峻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奈。他深知,变法之路布满荆棘,为了秦国的未来,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他的身旁,是手持利刃的行刑官,他们表情严肃,等待着商鞅的命令。随着商鞅一声令下,行刑开始。一时间,哭喊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渭水河畔,那声音仿佛是对命运的悲叹。鲜血顺着河岸流入渭水,将渭水染成了红色,河水仿佛在诉说着这场变革的残酷。围观的百姓们,有的面露恐惧之色,被眼前的血腥场景吓得瑟瑟发抖;有的则暗自叹息,他们深知,商鞅变法虽然给秦国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的背后,却是无数人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一场景,成为了“渭水刑徒案”最真实的写照,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在历史变革的浪潮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无奈,犹如狂风中的落叶,身不由己。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在被判处刑罚的犯人中,有一个年轻的贵族子弟。他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家中财富无数,奴仆成群,尽享荣华富贵。因为不满商鞅变法剥夺了他的特权,心中充满了怨恨,便故意触犯新法,想要以此来表达对变法的不满。当他被带到刑场时,他还试图向商鞅求情,眼中满是恐惧与哀求,希望商鞅看在他家族的份上,能够从轻发落。他言辞恳切,诉说着自己的无知与悔恨,但商鞅不为所动,眼神坚定,坚决按照法律判处了他的刑罚。这个年轻的贵族子弟在行刑前,眼中充满了悔恨和恐惧,他或许直到此时才明白,商鞅变法并非儿戏,一旦触犯了法律,即便是贵族,也无法逃脱制裁。这个细节,充分体现了商鞅变法过程中法律的公正与严苛,也从侧面反映了商鞅为了推行变法,不惧权贵的决心,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任谁也无法撼动。

“渭水刑徒案”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它让人们看到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和艰难抉择。商鞅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却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无数的改革者,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