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救国:新学思潮的破冰之路》: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私立学府的抗倭募捐运动

1919年,正值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民族救亡图存之声愈发激昂之际,张伯苓怀揣教育救国的宏大抱负,于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初创之时,校园仅占据有限的空间,规模尚小,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也远称不上完备。然而,这所私立学府虽显稚嫩,却如一颗承载着希望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寄托着张伯苓对中国未来的无限憧憬。从建校的第一天起,张伯苓便将炽热的爱国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为莘莘学子精心营造充满爱国情怀的学习氛围,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怀揣报国之志、心系民族命运的青年才俊,他们从南开园走出,奔赴祖国各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

时光匆匆,转眼来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极度膨胀,其侵略步伐在中华大地上日益加紧,整个中国大地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战争阴霾所笼罩,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南开大学,这所坐落于北方重要城市天津的知名学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难以在这场民族危机中置身事外。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严峻的局势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刃,威胁着校园的安宁与师生的安全。张伯苓校长以其果敢坚毅的气魄,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带领全校师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倭募捐运动之中,试图以教育界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添砖加瓦,开辟一条独特的救国之路。

那是1931年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席卷校园,然而,南开大学的校园内气氛却截然不同,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学校礼堂前,人头攒动,全体师生整齐肃立,静静等待着一场重要演讲的开始。张伯苓校长步伐沉稳地登上讲台,他身着一袭深色长袍,身姿挺拔,神色凝重而又透着令人安心的坚定。台下师生的目光瞬间汇聚在他身上,现场鸦雀无声。校长目光炯炯,如同一束束穿透阴霾的强光,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校园上空回荡:“同学们,如今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我们南开大学虽为私立学府,但爱国之心与天下苍生别无二致。看那日寇的侵略暴行,致使我们无数同胞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大好国土惨遭践踏,满目疮痍。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即刻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字一句,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师生们的心上,台下的师生们屏气敛息,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眼神中纷纷透露出对日寇暴行的愤慨,以及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坚定决心。

演讲结束后,南开大学的抗倭募捐运动正式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学校迅速响应,率先成立了募捐委员会,张伯苓校长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崇高威望,亲自担任委员长一职。委员会成员涵盖了学校各个层面,既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职员工,也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生代表。他们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迅速制定出一份详尽周全的募捐计划,经反复研讨,决定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全面开展募捐活动,力求将募捐影响力辐射至更广泛的范围。

在校内,热情高涨的学生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迅速组建起各式各样的募捐小组,如同点点繁星,散布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在校园各处精心设置募捐点,有的选在教学楼的入口处,人来人往,便于向同学们宣传;有的则将募捐点设在图书馆附近,方便专注学习的同学了解情况。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抗战的严峻形势和募捐的重大意义,各小组各显神通。有的小组充分发挥绘画才能,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宣传海报,海报上或是日寇暴行的震撼画面,或是前线战士英勇奋战的场景,搭配上醒目的文字标语,张贴在学校宣传栏、教学楼走廊以及宿舍墙壁等显眼位置,引得过往同学纷纷驻足观看,内心深受触动;有的小组则发挥文学特长,编写了许多朗朗上口、振奋人心的募捐口号,“抗日救国,匹夫有责”“捐出一分钱,拯救一个同胞”“众志成城,共御外敌”等口号,被同学们在校园内四处传唱,激昂的旋律与有力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化作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每一位南开学子投身募捐行动。一时间,整个南开校园都沉浸在浓厚的抗日募捐氛围之中,爱国热情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不息。

在众多积极活跃的募捐小组中,有一个由文学院学生组成的小组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小组的组长名叫李华,是一位性格开朗、热情似火且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思维活跃,点子颇多,与小组成员们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与精心策划,决定举办一场别具一格的校园义卖活动。活动筹备期间,他们不辞辛劳,广泛收集同学们闲置的书籍、文具、衣物等各类物品。为了让义卖物品更具吸引力,他们还对物品进行了细致分类与整理,有些书籍被重新包装,贴上精美的标签;文具被整齐摆放,搭配上小巧的装饰。在校园的一片空旷场地上,他们精心布置起摊位,摊位设计独具匠心,摆放着各种色彩鲜艳的旗帜与气球,还设置了醒目的价格标识。为了吸引更多同学前来购买,李华和小组成员们充分发挥文学院学生的才艺优势,在摊位前表演了一系列小型文艺节目。他们用激昂的歌声唱响抗日救亡的旋律,《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唱出了同学们对沦陷国土的深切思念与奋起抗争的决心;他们以深情的朗诵抒发爱国情怀,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抗战诗篇,让在场同学热血沸腾。活动当天,校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同学们纷纷被吸引而来。大家怀着对抗战的支持与对义卖活动的认可,慷慨解囊,踊跃购买义卖物品,尽自己所能为抗战募捐贡献一份力量。经过一整天的不懈努力,这个小组共筹集到了数百元的善款,在全校校内募捐活动中成绩斐然,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为后续募捐活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除了学生们展现出的青春活力与积极热情,南开大学的教职员工们同样不甘落后。他们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纷纷从并不宽裕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毫不犹豫地捐献给抗战募捐事业,为抵御外敌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的教授们更是以身作则,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募捐活动出谋划策,发挥着独特的引领作用。例如,历史系的王教授,凭借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入研究,专门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讲座。在讲座中,他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讲述,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侵略过程中的英勇事迹,从鸦片战争时期民众的自发抵抗,到甲午海战中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再到当前抗战形势下中国军民的顽强抗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场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募捐积极性,让师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战的意义与自身的使命;经济系的张教授则运用自己扎实的经济学知识,从专业角度为募捐委员会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合理管理和使用募捐资金的宝贵建议。他详细阐述了资金的预算编制、收支管理、监督审计等方面的要点,确保每一分善款都能精准无误地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募捐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理论支持。

在校外,南开大学的募捐委员会同样积极行动,全力开展工作。他们精心组织了多支募捐宣传队,队员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但都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这些宣传队深入到天津市的各个社区、工厂、商店等地,如同火种一般,将抗日募捐的信息传播开来。每到一处,他们便在显眼位置设置宣传点,向社会各界人士耐心宣传抗战的重要性。队员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走访,手中拿着宣传资料,向人们详细讲述日寇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累累暴行,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惨案,到各地无辜百姓遭受的残害,一桩桩惨案令人痛心疾首;同时,他们也讲述中国军队在前线的英勇抵抗,在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战役中,战士们奋勇杀敌、不畏牺牲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他们的宣传工作充满真诚与感染力,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许多市民在了解情况后,深受触动,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

有一次,募捐宣传队来到了天津市的一个繁华商业区。队员们在街头精心设置了募捐点,周围张贴着醒目的宣传海报,摆放着各类宣传资料。他们向过往的行人热情发放宣传资料,耐心细致地进行募捐宣传。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路过募捐点,不经意间看到宣传资料上日寇暴行的照片,照片中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的眼眶瞬间湿润,泪水夺眶而出。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自己仅有的几十元钱,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募捐箱里。她声音哽咽,带着浓浓的悲痛与坚定的信念说道:“我虽然没什么钱,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这些钱能帮助到那些在前线打仗的战士们,让他们能吃得饱、穿得暖,早日把日寇赶出中国,还我们一个太平日子。”还有一位在工厂工作的年轻工人,他在听闻南开大学在为抗战募捐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主动多方打听,找到募捐宣传队,表示愿意将自己这个月的工资全部捐出来。他目光坚定,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我没读过多少书,没什么文化,但我知道国家有难,我们每个人都得出份力。我在工厂里拼命干活,加班加点,就是为了能多生产一些物资,支援前线。现在,我把工资捐出来,也是想尽我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抗战能早点胜利。”类似这样感人的场景,在募捐宣传队的工作过程中数不胜数,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捐赠,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支持着抗战事业。

在全力开展募捐活动的同时,南开大学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其他丰富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精神。学校专门成立了抗日宣传队,队员们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那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聚居地,也是抗战力量的重要源泉。宣传队的队员们深知农民群众对国家抗战事业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们在田间地头、村口集市,演唱一首首激昂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歌曲的旋律在乡村上空飘荡,振奋着农民群众的精神;他们表演抗日短剧,生动形象地展现日寇的残暴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让农民群众更直观地了解抗战形势;他们张贴抗日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人人有责”等标语醒目地出现在村庄的墙壁上,时刻提醒着人们的爱国责任。这些宣传活动如春风化雨,逐渐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许多原本朴实憨厚的农民纷纷觉醒,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来,或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持,或参与地方抗日武装,为抗战增添了新的力量。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医疗救护队,队员们大多是医学院的学生和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与救死扶伤的使命感,经过专业的医疗救护培训后,毅然奔赴抗战前线。在战火纷飞、条件艰苦的前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坚守在救护岗位上,为挽救受伤战士们的生命争分夺秒,精心救治每一位伤员,从伤口包扎、手术治疗到术后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然而,南开大学的抗日募捐活动并非一路坦途,随着日寇侵略的不断加剧,天津的局势愈发紧张,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宁静。日军对南开大学的抗日活动有所察觉,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开始对学校进行明目张胆的打压和破坏。他们经常派遣特务在学校附近鬼鬼祟祟地进行监视,像幽灵一般游荡,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试图打乱募捐活动的节奏。有一次,募捐宣传队在街头进行宣传时,不幸遭到一群日本特务的突然袭击。特务们凶神恶煞般冲上前,对宣传队员们拳打脚踢,队员们毫无惧色,奋起反抗,但寡不敌众,还是有几名队员受伤,鲜血染红了衣衫。面对日军的这般威胁和破坏,张伯苓校长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眼神坚定,语气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南开大学绝不向日寇屈服!只要我们全体师生还有一口气在,就要把抗日募捐活动坚定不移地进行到底,为抗战胜利的曙光拼尽全力!”

在张伯苓校长的带领下,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并未被日军的暴行吓倒,反而愈挫愈勇,依然坚持开展抗倭募捐运动。他们深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必须灵活应变,于是不断调整募捐策略,采取更加隐蔽和灵活的方式进行募捐。他们巧妙利用地下交通线,如同隐秘的信使,将募捐到的物资和资金秘密运往抗战前线,避开日军的搜查与拦截;他们积极与其他爱国团体建立紧密合作,携手共进,通过联合举办活动、资源共享等方式,扩大募捐的范围和影响力,将更多爱国力量汇聚在一起。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南开大学的抗倭募捐运动持续了数年之久,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为抗战事业源源不断地筹集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这些物资和资金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

1937年7月,日军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7月29日,罪恶的战火无情地烧到了南开大学,日军对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和炮击。刹那间,校园内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一栋栋教学楼、承载着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凝聚着科研心血的实验室等重要建筑,在日军的炮火下纷纷遭受严重破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许多师生的生命财产也在这场灾难中遭受了巨大损失,有的师生不幸罹难,有的失去了珍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然而,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被日军的暴行所吓倒,他们展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战火纷飞中,师生们相互扶持,纷纷撤离天津,踏上前往后方的艰难旅程,继续追逐求学梦想,积极参加抗战。张伯苓校长在离开天津时,悲愤交加,他坚定地说道:“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不过是南开的物质外壳,而南开的精神,将因这次挫折而愈发振奋激昂,永不磨灭。”

在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一起,怀着教育救国的共同信念,南迁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地区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坚持办学。简陋的校舍、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无法阻挡师生们追求知识、报效祖国的脚步。在那片土地上,西南联大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也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