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远古时代
- 青少年中国历史与地名故事(套装共10册)
- 掩卷
- 17016字
- 2025-05-20 14:00:27
01 历史故事
1.盘古开天辟地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的外面则是广阔的太空。但是,我们的先祖却没有这样的科学认识,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他们就留下了一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天地还没成形的时候,整个宇宙就是一片混沌,就好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没有光亮,也没有声音,更加没有人类。
时光一年一年的流逝,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在这个像大鸡蛋一样的宇宙中孕育出了一个叫盘古的神灵。他吸引着周边的营养,就像母亲肚里的婴儿一样,无忧无虑地睡着,成长着。盘古就这样睡了一万八千年,直到从一个柔弱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
有一天,盘古突然睁开了眼睛。可是他却什么也看不见。他又使劲地揉了揉,发现周围还是一片黑暗。他又想舒展一下筋骨,可是这个“大鸡蛋”却紧紧地束缚着他,让他无法施展。
盘古愤怒极了,他可不愿意活在这样难受的环境中。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宇宙。
盘古拔下一颗牙齿,将它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巨斧。他使出浑身的力量,抡着这把巨斧向周围砍去。盘古的力量太大了,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大鸡蛋”就被他劈开了一条口子,耀眼的光芒从外面照射进来。
盘古非常开心,继续向裂缝砍啊劈啊。不久,他就觉得有一团轻飘飘的东西在缓缓上升,还有一团厚重的东西在缓缓下沉。
“真好啊!”盘古深吸一口气,看着头顶上清淡的天和脚底下灰黄的地。
“不好。”盘古还没高兴完,他就发现天和地又快合拢在一起了。他连忙昂起头颅,用双手将天空牢牢托住,再牢牢地踏住大地,让天地难以聚合。
盘古正处在盛年,他的身体一天长高一丈,天便随着长高一丈,地也随着加厚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天和地再也聚合不到一起了。
“啊,真伟大呀,天地间再没有黑暗了,也没有什么能把我束缚了。”
盘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这时候,他发现自己非常困,原来,一万八千年的托举已经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盘古像一株经历了岁月风蚀的老树,倒了下去。
在倒下去的瞬间,奇妙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照耀大地的太阳,右眼则飞上天空变成了皎洁的月亮,而他两眼中的液体又洒向天空,变成了夜空中的万点繁星,从此天地间就有了光明。
他的汗珠变成了地下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胡须和头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牙齿和骨骼变成了泥土中丰富的矿产,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清风和云雾。而他的头部则变成了东岳泰山,四肢变成了其他四岳高山。
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诞生了。
历史百科·神话
在科技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只能借助想像和幻想来表达对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将这些想像改编成故事,并通过口头传说流传下来,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地名趣事
相传,我国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也因此,河南省桐柏县还被誉为是“中国盘古之乡”,桐柏县每年也都会举办祭祀盘古的大典。
2.女娲抟土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树木,还有很多的动物,可是偏偏却没有人类,让这个世界显得非常冷清。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地间又出现了一个“人头蛇身”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做女娲。
女娲行走在森林草地中,看见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欢快地畅游,岸边的垂柳伸展着细长的枝条,大片大片的树林碧绿芬芳,鸟儿在其中欢快地鸣叫着,大地布满了肥沃的田野,高山连绵起伏,一切都是那么地充满了生机,女娲觉得自己非常喜欢这样的世界。
但是,这样呆久了以后,女娲又多了几分惆怅,她想:“这个世界还是不完整的,它需要更加热闹一些,怎么办呢?”
有一天,女娲来到黄河边捧水洗脸,洗过脸之后,她看见奔腾的河水和这两岸富有的土地,再对比河水中印出的自己的影子,“嘿,有了。”女娲决定,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人”来,这样世界就会热闹很多。
于是女娲抓起一团泥浆,放在手中团啊捏啊,不一会儿就提好了一个泥人。她向泥人吹一口气,再将他往地上一放,那泥人马上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在地上活蹦乱跳。
女娲高兴极了,她又接着捏更多的泥人,一会儿捏个男的,一会儿又捏个女的,将他们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这些人都围在女娲身边,翩翩起舞,还冲着女娲喊着“妈妈,妈妈”。
这一天晚上,女娲一直微笑着,就是在睡梦中也是如此。那些人都挨着她,也都甜甜地睡着。
有了这些“人”,女娲再也不孤独了。同时,她又想:“我要捏更多的人,让他们遍布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此,女娲开始一心一意地捏着泥人。一开始还没什么,但很久很久以后,女娲也感觉到了劳累。
“怎样才能更快地造人呢?”女娲仔细地想了一想,又看到山崖上垂下的长长的藤蔓,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她折下藤蔓,伸入河中,把河里的泥搅拌起来,然后把藤条向地上一挥,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与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样的人。有的泥点大,有的泥点小,就造成了人们间有高矮胖瘦的差异。
看着自己造出的人类,女娲高兴地说:“我创造了你们,给了你们生命,你们要结成伴侣,孕育出新的人类来,让生命永远存在在这个世界。”
从此,人类便在世界上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繁殖着子孙后代,人类的队伍开始越来越壮大。
历史百科·女娲补天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女娲发现天塌了一角,于是她就来到天台山,挑选了很多五彩的石头,将它们熔化成了五色汤。女娲就用这些五色汤将天洞弥合了起来。
地名趣事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在黄河上游,有个黄家庄,一个叫“黄河”的姑娘被恶霸逼死了。她的家人听说她是投河自尽的,便驾船沿河而下,寻找她的尸体,一路走一路呼唤她的名字,“黄河”的名称便是这样得来的。
3.燧人氏取火种
在远古时代,人们都不知道怎么用火,只能吃着生的食物,结果经常生病,而且人们的寿命也都很短。到了晚上,天地间也是漆黑一片,人们听见周围野兽的吼叫声,就只能蜷缩在一起,又冷又害怕。
有一天,天上降下了一场暴雨,雷电在天空中轰隆隆作响。突然,一道闪电击中了一棵大树,大树就燃烧了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周围的野兽都被大火吓得四散奔逃。
有个叫燧人氏的年青人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心里想:“原来这些野兽都很怕火啊。要是我们拥有了它,就再也不会害怕野兽了。”
燧人氏越想越激动,忍不住走到燃烧的大树旁,他发现自己再也不感觉寒冷了,越靠近大火,他就感觉越温暖。“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燧人氏一边想,一边招呼乡亲们:“乡亲们快来啊,这大火给我们带来的是光明和温暖呀。”
这时候,人们又闻见了被大火烧过的野兽身上,发出一阵一阵的香味。有的人拿起来一尝,竟然非常鲜美,比生肉好吃多了。于是,大家都聚到大火边,一边分吃着烤熟的肉,一边唱着欢快的歌儿,高兴极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捡来树枝,保护着这珍贵的火种,他们还每天都安排人们来守护它。可是,有一天,有个看守的人失职,不小心将火给弄熄了,整个大地又陷入了黑暗之中。
燧人氏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一筹莫展的乡亲们,他不禁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天神知道这件事后,偷偷告诉燧人氏:“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燧明国(今河南商丘),在那儿可以找到火种。”
燧人氏听了万分高兴,他立即就出发了。他爬过高山,渡过大河,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来到了燧明国。在国土的中央,燧人氏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树木,它的枝干和枝叶都盘曲在了一起,整整占了一万多顷的土地。
这时候,燧人氏走得也很累了,他就靠着这棵大树休息。突然,他发现树上有很多大鸟,那些大鸟用它们又短又硬的喙(huì)去啄大树的树干时,树干被碰触的地方就会溅起一些火花。
“难道这就是天神要我找的火种。”燧人氏心里这样想着,劳累劲儿一下子全都没有了。他跃起身来,折下一根大树的树枝,将它平放在地上。
然后,他又找到一块又尖又利的石头,用这块石头使劲地钻这段树枝。燧人氏钻啊钻啊,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发现树枝居然冒烟了。
“要成功了,要成功了。”燧人氏告诉自己,更加卖力地钻着树枝。终于,一条小火苗从树枝上升腾了起来,燧人氏怕火苗熄灭,连忙找来一些干燥的枯草凑近树枝,看着火苗越烧越旺,燧人氏终于笑了出来。
直到此刻,燧人氏才明白了取得火种的办法,那就是通过钻木的方式,就可以取回火种。燧人氏折下了很多大树的树枝,带回了家乡,并把钻木取火的办法教给了乡亲们。
这样一来,人们就能用火煮熟五谷,烤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照明了,人们还用火来冶炼矿物,打造工具和武器。因为有了火,人类也开始从蛮荒走向了文明,这些,都是燧人氏的功劳啊。
历史百科·三皇五帝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的三个帝王和上古的五个帝王合成三皇五帝的传说。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有很多,但是一般认为,三皇包括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五帝则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u)、唐尧和虞舜。
地名趣事
传说中燧人氏取到火种的燧明国,地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燧人氏死后,人们又在商丘修建了燧皇陵,至今我们还能在商丘看到这座燧皇陵呢。商丘因此也被誉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4.文明始祖伏羲
很久以前,在我国出现了一个安宁的国家,叫做“华胥氏之国”。这是个美丽的国家,处处鸟语花香,人民也心地善良,大家过得美满而快乐。
华胥氏之国有个名叫华胥的姑娘。有一天,她来到了雷河的上游,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突然,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足印,华胥觉得又奇怪又好玩,就伸出自己的脚去踏了下那个大足印。
没想到这一踩,华胥就有了一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之后她就有了身孕。华胥很珍惜这个孩子,在怀了12年之后,她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xi)。
伏羲天生聪慧,也很善良。每当他看到天上下起暴雨,人民的房屋被冲毁,庄稼被淹没,又或者看到大旱,人民辛苦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的时候,他的心里都非常焦急。
伏羲心里想:“为什么大自然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们避免灾害呢?”为了搞清这些问题,伏羲冥思苦想,还经常爬到卦台山上,观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察看周边的地形方位,有时还会去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它们身上的花纹。
有一次,伏羲又来到了卦台山。突然,他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吼声,伏羲定睛一看,才发现对面山上出现了一个像龙不像龙,像马不像马的动物。山下的人们都在指指点点,不知道那是什么。
等伏羲走到近处,那个怪物竟然径直走到了他的面前,发出一种没有人听过的吼声,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大跳,纷纷逃得远远的。只有伏羲镇定自若,他还走上前去摸了摸这怪物的脊背,还仔细地打量着它。说也奇怪,那怪物就这样老老实实地站在伏羲面前,一动也不动。
伏羲惊奇地发现,这个怪物身上长着一些很有规律的花纹。“这是什么呢?”伏羲一眼瞥见怪物站着的很像太极的岩石,若有所悟。他立即蹲下身去,折下一支蓍(shi)草梗,照着怪物身上的花纹画了起来。
伏羲画完最后一笔,怪物突然跃起,一下就消失不见了。这时,人们才围拢过来。“这是什么怪物啊?”有人问伏羲。“它既像龙又像马,我们就叫它龙马吧。”伏羲说。
看到周围人们疑惑的表情,又看到自己刚才画下的花纹,伏羲精神恍惚地回到了家。
在家里,伏羲也是冥思苦想。终于,他发现这些花纹都有一些规律,如果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用一条直杠作为阳,用一条断了的杠作为阴,将他们三个归成一组,就会出现八种图案。伏羲兴奋极了,就称呼这些图案为“八卦”。
后来,他又把八卦演化成了六十四卦,又加上乾、坤、艮(gèn)、兑、震、巽(xun)、坎、离八个字,让它们分别象征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自然现象。这样一来,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有变化,就都能在八卦中找到答案了。人们也不用因为不懂自然规律,而白白地遭受灾害了。
后来,做羲又受蜘蛛网的启示发明了渔网,教人们撒网捕鱼,他还制造了琴这种乐器,教人们歌舞娱乐。
再后来,伏羲的这些发明就一直遗留在民间,成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历史百科·雷河
雷泽相传是雷神居住的地方。雷神喜怒无常,因此雷河的性情也与别的漂流不同,它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又像发狂的野兽。每当雷河河水奔腾咆哮的时候,人们就会说这是雷神发怒了。
地名趣事
相传伏羲发明八卦的卦台山,就在今天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的西部。这里,渭河从东向西弯曲成一个“S”形,还很像是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呢。
5.神农尝百草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西方有一座昆仑山,山上住着一位叫西王母的女神,她看守着各种毒虫疫兽,不让它们流窜到人间。
可是,有一天,不幸还是发生了。西王母最宠爱的三足鸟一不小心,让这些毒虫疫兽流出了昆仑山,给人们带来了可怕的瘟疫,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减轻百姓的痛苦,天帝就派遣神农降临到了人间。
神农长着牛样的头,人样的身体,但却十分仁慈。他看到了人类被瘟疫折磨的惨状,心急如焚,连忙召集了很多人一起来商量,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困境。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用火烤,用水浇,用冰块敷等等,但这样虽然能使某些症状缓解,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神农心想:“与其坐在这里听天由命,还不如走出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呢。”
于是,神农带着一批百姓开始了长途跋涉。他们先向西北方走去,不知走了多久,看到了一座大山。这里草木丰茂,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动物们欢快地奔跑着,充满了健康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要找到地方啊!”神农和大家说道。“可是这里这么多动物出没,里面一定会有吃人的野兽的,太危险了!”随行的人劝告神农道。
神农郑重地和大家说:“生病的乡亲们还在苦苦挣扎着,那不是更加危险吗?你们看这里的动物一个个多么健康啊,我想这里一定有治病的良药!从今天起,我要尝遍这山上的每一种花草,一定要找出治病的方法来。”
于是,神农便开始了品尝花草的工作,他让其他人帮他防着狼虫虎豹,凭借自己对植物的敏锐直觉,每天都采摘花草来品尝。每品尝一种,他都要详细地记录下花草的药性。
他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在这座山里,神农发现了很多草药。
由于要尝各种各样的草,神农经常会被毒草所伤。有时一天就要中毒13次,好在神农知道自己中毒的部位,因此能及时找到解救的办法。
但是,有一天神农在攀登悬崖的时候,发现石缝里面有一种开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于是用一只手握紧突出的石头,用另一只手颤颤巍巍的把这种植物的花和茎拿到嘴边吃了下去,没有多久,神农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他没有顶住,还是被这种草药毒死了。
神农虽然死了,但他为了救人,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的动人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直到今天。
历史百科·查
相传神农发现有一种植物的叶子吃下去之后,能够把肠胃洗得清清爽爽的,并且有解毒的功效,于是他管它叫做“查”,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茶”。
地名趣事
位于我国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相传就是神农氏搭架采药,给人民疗治疾病的地方。1997年,人们还在神农架的主峰建起了一座神农祭坛,将神农氏的塑像立在了群山之中,十分壮观。
6.精卫填海
在上古时期,神农氏的部落首领号称“炎帝”。相传,神农氏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个既天真又聪明伶俐的姑娘。
女娃从小就喜欢大海,每天都要去东海边玩耍,她最喜欢的是站在礁石上看奔腾汹涌的海浪,以及赤脚去到沙滩上,捡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
有一天,女娃又来到了海边,她先在沙滩上捡了很多色彩斑斓(lán)的贝壳,又像入学一样爬到巨大的礁石上去,观看海浪冲击礁石翻出的白浪花。
“真美啊。”女娃心里想。由于看得入神,她完全没有注意到天边正卷过来一场风暴。
转眼之间,刚刚还一片蔚蓝的天空就变了脸,乌云像浓墨一样从天上压下来,雷声不断响起,闪电刺破天空,一阵狂风掠过海面,暴雨铺天盖地地袭来了。
女娃还没来得及躲避,一个巨浪就打了过来,她被无情地卷进了大海。
不久,暴风雨过去了,大地恢复了平静。可是,女娃却再也没有回来,她被淹死了。
可怜的女娃怎么也想不到,她喜欢的大海竟然突然之间,就变得这么残酷,这么无情。女娃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她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填平东海。”
那天晚上,女娃来到炎帝的梦里,告诉炎帝:“父亲,我一定要和东海作斗争。”
第二天,伤心的炎帝独自来到了海边。只见大海一片恶浪,海面浓雾茫茫。炎帝想到小女儿,站在海边呼喊道:“女娃,我的孩儿啊,你在哪儿,父亲好想你呀。”
话音刚落,炎帝便听见空中传来“唧——唧——”的鸣叫声。炎帝寻声望去,原来是一只精卫鸟,长着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头上还有着美丽的花纹,她鸣叫的声音就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精卫鸟这时盘旋在炎帝头顶久久不愿离去。看见这情景,炎帝一下子全都明白了:“这就是我的孩儿啊。”原来,女娃被淹死之后,就变成了精卫鸟,她决心要衔来山石树枝,填平东海。
炎帝泪水盈眶,不禁捶胸顿足道:“大海啊,你为什么要翻起波涛,你为什么就不能平息风浪。”
听见炎帝的悲呼,精卫就像受到了鼓励一样,她飞向发鸠(jiu)山(今山西长子县城西),也不管乌云密布,就那么从山上衔来一些小石头、短树枝投到海中。
许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炎帝又来到东海边。在这里,她还看见精卫在日复一日地往东海里投着小石头、短树枝。虽然她也遭到了大海的嘲笑,或者是大海的怒吼,可她却从不停息,她勇敢地朝大海叫着:“填平你!填平你——”
“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夺不走她要填平大海的决心和勇气,”炎帝老泪纵横地说,“她会生生不息地填下去的。”
历史百科·《山海经》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的故事。《山海经》是我国的第一部神话集,记述了很多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还包括了很多远古时代的山川鸟兽、风土物产的信息。现在最早的《山海经》版本则是由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刘向父子编校完成的。
地名趣事
山西省长子县城西的发鸠山,又叫“西山”。《山海经》中说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东海”,这里的“西山”,指的就是发鸠山。
7.夸父逐日
远古的时候,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一座叫“成都载天”的高山,它巍峨雄伟,高耸入云。山中住着一个巨人,他的两只耳朵上各挂着一条黄蛇,两只手中也各捏着一条黄蛇。他的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是大神后土的子孙。后土生了信,信又生了夸父。夸父不仅生得高大,而且最善于奔跑,能够日行千里,夸父常常为此感到自豪。
有一天,夸父正在家中翻晒谷物。可是不久,太阳就朝西边落下去了,夸父的谷物还没晒干呢。夸父一着急,就对着太阳大声喊道:“喂,你停下吧,快停下。”
可是,傲慢的太阳根本不理会夸父的呼喊,仍然自顾自地往西边落下去。
夸父愤怒了,他立即停下手中的活,提起手杖,迈开大步向太阳追去。一边追赶,他还一边大声地喊着:“快停下!快停下!”
夸父跑得非常快,每当将要追上太阳时,他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想要把太阳捉住。
可是太阳太热了,每当他张开双手,想把太阳抱着时,他的喉咙里就会感到一种极其烦躁的口渴。这种感觉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特长,他的脚步也逐渐地慢了下来。
夸父只好暂时放弃了追赶太阳。当时,夸父正追到黄河边上,为了解渴,他便俯下身去喝黄河里的水,可是黄河的水实在太浑浊了。
夸父又赶到渭河,不一会儿,他就把渭河的水喝了个底朝天。可是,他仍然感觉到口渴,只好又跑回到黄河。这时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就那么把黄河的水也喝得干干净净。
夸父仍然口渴难耐。“勇士,到北方的大泽去吧。那里有喝不完的水。”一只鸟儿飞过来在他耳边大声说道。
“大泽”又被称为“瀚海”,位于雁门山的北边,浩瀚千里,是鸟雀们繁殖后代和更换羽毛的地方。
但是,“大泽”实在是太遥远了,夸父一点一点地用完了最后的力气,在最后一刻,他将手杖抛向前方,自己则颓然地倒了下去,像山一样悲壮地倒了下去。大地发出“轰隆隆”地巨响,这时太阳也正向禺谷落去,它把最后的几道光辉洒在了倒下的夸父的脸上。
第二天早晨,太阳精神抖擞地跃出山坳,再次用它的金光来普照大地的时候,夸父倒地的地方已经崛起了一座大山。山北边有一片茂密的桃林,那就是夸父手杖变成的。夸父相信,一定还会有他一样的人来追赶太阳,桃林中这些鲜美的果子,就是送给那些像他一样的勇士解渴用的。
历史百科·后土
后土,又称“地母”“厚土娘娘”,相传她是主宰大地的女神,与玉皇大帝管理天廷恰好相反。因此,人们常将她与玉皇大帝相对,将玉皇大帝称为“天公”,又将她称为“地母”。
地名趣事
我国的渭河和泾河都是黄河的支流,当它们在古城西安的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的不同,河水就会出现一清一浊的现象,因此人们便称其为“泾渭分明”,后来“泾渭分明”又演化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
8.涿鹿之战
上古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出现了两大部落联盟,其中一个是炎帝部族,另一个则是黄帝部族。
炎帝部族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姜水附近,以姜为姓,后来他们又沿着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了中原,成了黄河中游地区的一支强大的部落联盟。黄帝部族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以姬为姓,后来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黄帝又带领部落群众沿着洛水南迁,又北渡黄河,来到了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一带。
炎帝和黄帝都很勤于政务,使本部落变得越来越富有。
南边九黎族的首领蚩(chī)尤听说后,起了掠夺之心。虽然九黎族当时还是以游猎为生,但他们已经学会了炼铜技术,使用铜制的长矛和大刀,武器十分精良。蚩尤首先攻击了炎帝的部落,炎帝打不过蚩尤,就向黄帝求助。
黄帝决心除掉蚩尤这个侵略其他部族的祸根,便率领本部落的军队,和炎帝合兵一处,准备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展开一场决战。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
蚩尤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竟然请来了风伯和雨师助阵。蚩尤让风伯和雨师施法,让天空中下起了狂风暴雨,把应龙喷出的水都吹向了黄帝阵营,这一次黄帝吃了败仗。
不久,黄帝重整旗鼓,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后来,黄帝又请来了法术高明的九天玄女,每当风伯和雨师施法时,九天玄女就会帮助黄帝驱散风雨,天地间回复清明,炎黄联军也能很好地联络了。
一计不成,蚩尤又施一计。他让士兵们带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向炎黄联军杀来,黄帝一见,命令放出自己早已训练好的猛兽。这些猛兽一见这些披着面具的士兵,就以为是自己同类中的弱者,纷纷向他们发起攻击,蚩尤的士兵虽然凶悍,却也架不住这些猛兽的撕咬,一个个吓得抱头鼠窜。
这样一来二去,黄帝和蚩尤一共打了七十一仗。蚩尤所有的办法都被黄帝想办法破掉了,他再也打不过黄帝,只好向南方逃去。在逃到冀州中部的时候,蚩尤被黄帝的追兵追上,成了俘虏,黄帝又下令砍下了他的头颅。
历史百科·黄帝历
相传“黄帝历”是在黄帝打败蚩尤后,让手下制定了出来的历法,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法。现在我们说的“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后来人们又习惯于把历书都统称为了“黄历”。
地名趣事
我国宋朝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曾以“涿鹿”为题写过一首诗,全诗如下:我瞻涿鹿野,古来战蚩尤。轩辕此立极,玉帛朝诸侯。历历关河雁,随风鸣寒秋。迩(ěr)来三千年,王气行幽州。北海口沧海人间别一天,只容渔父钓苍烟。而今蜃起楼台处,亦有北来蕃汉船。
9.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以后,中原的其他部落看到黄帝把强大的蚩尤给打败了,对他很敬佩,黄帝的威望与日俱增。可是,没过多久,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也出现了矛盾。终于,战争爆发了,双方在北方的阪泉之野展开了一场决定生死的较量。
阪泉之野是一片宽阔的谷地,紧靠着太行山,正是炎帝和黄帝的势力交错的地方。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炎帝和黄帝都调动了自己最精锐的军队。黄帝还联合了很多其他的部族,他的盟军中飘扬着绣着罴(pí,古书中对棕熊的称呼)、豹、虎、貙(chu,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雕、鹰、鸢、鶡(hé,古书中的一种大鸟)等猛兽和凶禽的旗帜,每一面旗帜下就是一支部族的军队,黄帝就是这支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帝和黄帝摆开阵势以后,炎帝首先发起了进攻。炎帝善于用火,他在黄帝的军队没有防范的情况下,用火围攻,使黄帝的大营外面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黄帝沉着应战,他让手下的大将应龙用水扑灭了火焰,发起了反攻,将炎帝的军队赶回了阪泉河谷。
黄帝的实力在炎帝之上,但黄帝并不想伤害炎帝。因为炎帝是个优秀的首领,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先行者,他的部落中有很多人都是优秀的农人,还有先进的农业工具,这些都是黄帝部落需要的。他其实很想和炎帝一起,创建一个文明的国家。
炎帝打了败仗,不敢进攻。而这时,黄帝又摆起了七星阵法,就在炎帝的大营外面操练阵法,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炎帝的士兵都看得眼花缭乱起来。与此同时,黄帝又派人悄悄地挖出地道,连通了自己大营和炎帝的后方阵地。
三年以后,黄帝军队各支部族的战斗力都得到了增强,地道也成功挖通了。黄帝便于此时发起了攻击,他的军队悄悄从炎帝的后方杀出,闯进炎帝的阵营。炎帝大军遭到前后夹击,打了败仗,炎帝本人也被黄帝活捉了。
这次,炎帝败得心服口服,在黄帝的劝说下,两大部落从此联合了起来,并逐渐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历史百科·炎黄子孙
相传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在一起后,共同开发中原地区,最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而华夏族又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汉族人就常把黄帝、炎帝看做自己的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了。
地名趣事
我国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有两个村庄,分别叫做上阪泉村、下阪泉村。它们在过去原本是一个村子。据说,这里很可能就是阪泉之战的战场。
10.仓颉造字
相传在黄帝的手下,有一个名叫仓颉(jié)的官员。黄帝让他来管理牲口和粮食的数目。仓颉非常能干,将这些事情管理得一丝不苟,得到了黄帝的赏识。
可是仓颉却不满足于此,他知道自己管理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和牲口,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错,而这些现在都只是记在他的脑海里,他担心要是万一自己哪天记不住了,那可怎么办?
仓颉为此整日整夜地想办法,他先是在绳子上面打结,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来表示不同的牲口和食物,用绳子打的结来代表数目。
这个办法刚开始还很管用,但是时间一长,就又出现了问题。因为要是增加数目时,他当然可以很易地在绳上打结,可是要是减少数目时,在绳上解开结就难办了。
仓颉于是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看到仓颉这样能干,就让他管理了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么多事情怎样才能不出差错呢?仓颉又犯愁了,因为凭着添绳子、挂贝壳这样的方法已经不抵事了。
有一次,仓颉参加集体的狩猎行动,当他们的大队人马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的时候,仓颉发现路口有几个老人,正在为该走哪个方向而争论不休。
这是几个猎人,他们中一个说应该往东,那儿有大批的羚羊,一个又说应该往北,在那儿可以追到大量的野鹿,另一个老人则坚持说应该往西,说那儿有两只老虎,如果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
仓颉很奇怪,心想:“他们怎么还没走到地方,就知道前面有些什么动物呢?”
于是,仓颉来到三位老人面前,虚心地向他们请教。
“哈哈,小伙子,我们是看到这地上的动物脚印,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动物的啊。”老人们这样告诉仓颉。
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同时脑中灵光一闪:“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
于是,仓颉也不去狩猎了,他拔腿就跑回了家里,开始创造代表世间万事万物的各种符号。几个月过去了,仓颉终于成功了,山川日月,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他都想出了不一样的符号。他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工作上,管理起事情来就怎么也不会出差错了。
仓颉创造了字,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他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这些符号的用法,很快就被推广了开来。就这样,文字就形成了。
历史百科·汉字的原始形态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发掘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半坡氏族公社遗址时,发现出土的陶器上有刻画的符号,经研究认为,这可能就是汉字的原始形态。
地名趣事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有一座阳虚山,相传就是仓颉筑台造字的地方。仓颉在这里通过观看鸟兽的运行方式,从而创造出了汉字。现在,阳虚山上还修有一座造字台呢。
11.嫘祖养蚕
相传,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也很有才干,不仅心灵手巧,而且为人善良,部落里的人们都很喜爱她。
嫘祖原来是西陵国(今河南省西平县师灵岗)的人。有一天,嫘祖独自一人去到山上为部落里的人们采摘果子。她意外地发现在山坡的一侧,挂满了很多白亮亮的小果子。
“这下可好了,今天能采到不少果子了。明天还可以采。部落里的人可以饱吃好长时间的果子了。”嫘祖一边想,一边飞快地采摘果子。
一直采到太阳下山,嫘祖捡了满满一筐。她弯腰准备背筐时,用了几次力,也没把筐背起来。嫘祖这才发现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四肢无力。于是,她顺手拿起了一颗“果子”放在了嘴里,可她却怎么咬也咬不动。
“也许,这种果子要煮了才能吃。”嫘祖心里想,就胡乱吃了几片树叶充饥,又把这筐“果子”背回了部落里。
来到部落里,嫘祖告诉大家:“这种果子硬,要煮了来吃。”话刚说完,又累又困的嫘祖就沉沉睡去。
等嫘祖醒来,她发现部落里有几个老人正面无表情地指着不远处的大锅。嫘祖走到大锅前,才发现她摘回来的这些“果子”在锅里都变成了白乎乎的一团一团像虫子似的细条。用手一捞,滑溜溜,凉丝丝的。
老人们过来告诉嫘祖:“白果子放到水里一煮,全变成了这样的情况,谁也不敢吃。”
嫘祖非常失望,就靠在树下缝补衣服。嫘祖补完几件兽皮衣,又拿起几件粗麻衣。硬扎扎的麻绳不时被拽断。
“还有麻绳吗?”嫘祖问道。“没有啦,等她们采回麻才能搓。”老人们答道。
嫘祖沮丧地放下衣服,又直楞楞地看着那口大锅,心里突然想到:“它能当线用吗?”
嫘祖于是从锅里捞出一根细条,将它穿在了骨针上,用来缝合衣服,没想到,缝好的衣服竟然又轻柔又结实。
嫘祖为她的新发现又高兴起来,她把锅里的细条都捞了起来,先绕起来,然后又像织麻布一样把它织成布,做成了一件小衣服。“这是什么衣服?这么软,这么滑,真舒服!”部落里的人们见到这件衣服,都啧啧称奇。
螺祖觉得这些“白果”很好,就又去到那座山上,可她看见白果已没有了,满山飞着灰蛾子。
从那以后。每隔一个月嫘祖就去一趟。第二年的春天,嫘祖又到那座山上找白果,发现树上只有许多白胖胖的小虫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嫘祖发现小虫子吐出一条细线,将自己包了起来。几天后,山上又出现了许多小白果子。嫘祖终于明白了。白色的东西不是果子,而是小虫子的“家”。
嫘祖就这样通过细心的观察,终于掌握了这些“小白果”的来龙去脉,也知道了怎样饲养小虫子,种出“白果子”。嫘祖带领部落妇女饲养起了小虫子,并给小虫子取名为“蚕”,把养蚕的树叫做“桑树”。
后来,嫘祖嫁给了黄帝,她又把蚕丝送给了黄帝,并教会黄帝部落的人也养蚕制丝做衣服。这样,养蚕的技术便在中华在地传播开来,丝绸也成为了中国的特产。
历史百科·家蚕的传播
现在世界上各国的家蚕或柞蚕,都是由我国传出去的。公元初年,我国的家蚕就由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公元7世纪,养蚕法开始传到阿拉伯和埃及,公元10世纪传到了西班牙,公元11世纪传到了意大利,公元15世纪又传到了法国。
地名趣事
在山西省夏县的西荫村,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半个蚕茧化石,说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夏县就是我国最早开始养蚕的地方之一。
12.共工怒撞不周山
黄帝以后,颛顼(zhuān xū)又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颛顼却遇到了一个对头,他就是共工。
共工是水神,人面蛇身,还有一头红色的头发,脾气十分暴躁。他一直想成为天地间的最高主宰,而这,却是颛顼所不能容忍的。
为了对付颛顼,共工暗地里集合了一批也对颛顼不满的天神们,大家歃(shà)血为盟,发誓要推翻颛顼的统治。
共工被这些反叛者们推为盟主。在大家的策划下,共工率领天兵天将,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向颛顼发起了进攻。
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一个是长得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共工任命相柳和浮游为大将,猛扑颛顼居住的光明宫,把宫中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天地间变得一片黑暗。
颛顼知道情况后,虽然非常惊慌,但他手里也有很多兵力,便驾驶着身上都是火焰的火龙出来应战,人形虎尾的泰逢、龙头人身的计蒙、长着两只蜂窝脑袋的骄虫都来给颛顼帮忙,大家奋力重新点燃了神火。颛顼的部众所到之处,黑暗都被退去,天地间又重新看到了光明。
共工恼羞成怒,让相柳和浮游把三江五湖的水都吸了上来,往光明宫里淹去。刹时间天地间浊浪飞泻,黑涛翻滚,神火又被浇灭了。但是大水一退,颛顼很快就又点燃了神火,而且颛顼还请来了风神帮忙,风助火势,炽烈的大火一直向共工他们扑去。
共工想留住大水来抵御大火,但是大水一泻千里,哪里还留得住。看见火焰卷来,共工被烧得焦头烂额,带领大家且战且退,最后退到水宫,还是抵不住大火的侵袭。共工没有退路,只好出来和颛顼决一死战。
颛顼暗施巧技,假装打不过共工,边打边退,把相柳和浮游吸引到了一个没有退路的山洞。然后,颛顼吐出熊熊烈火,把他们团团围住。相柳和浮游冲了几次都没冲出来,结果相柳在战斗中被杀死,而浮游则被大火烧焦。
吃了败仗的共工心力交瘁,不敢再和颛顼战斗,狼狈地向天边退去,颛顼带着人在后面狂追。
共工一直退到西北天边的不周山下,看见身边的兵将死的死,伤的伤,还能跟着自己的只剩下了十三人。他举目望去,前面是顶天立地的不周山,后面是不绝于耳的喊杀声和劝降声。共工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但他又不甘心成为颛顼的俘虏。一气之下,他便一头向不周山撞去。
共工力大无比,不周山被他这么一撞,“哗啦啦”,竟被拦腰截断了。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它一断,天马上就塌了一角下来。
此后,虽然女娲又将天补平整了,但不周山所处的西北方向还是比别的方向要矮一点,于是,天就发生了倾斜。原来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星星和月亮,都会身不由己地向西边滑去。又因为地塌陷后向东南方倾斜,所以天下江河的水都流入了东边的大海。
历史百科·共工治水
在民间传说中,共工还曾是一位治水英雄。相传当时,黄河水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人民的生存,共工便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的办法来治水,虽然最终没有根治洪水,但却为后世人的人治水积累了很多经验。
地名趣事
不周山最早被记载在《山海经》中,相传它终年寒冷,长年飘着雪花,是人间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地方。但是不周山具体在哪里却有很多说法,最常见的是说“帕米尔高原”就是“不周山”。
13.尧舜禅让
颛顼之后,又出现了三位非常出色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是尧、舜、禹。
尧是远古时代一个著名的贤君,他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做成的屋子里,屋里的柱子和屋顶的梁柱都是用山上砍下来的粗糙的木头架设的。平时,尧也只吃糙米饭,喝野菜汤,使用的器皿也都是简陋的土碗,身上穿着粗布衣服,一点也没有首领的架子。
尧非常顾念部落里的人民。如果在他的国家,有一个人因为饥饿而没有饭吃,尧一定会说:“这是因为我使他受到饥饿的啊。”假如有一个人因为寒冷而受冻,尧也一定会说:“是因为我,他才没有衣服御寒的啊。”尧把国内的所有的责任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喜爱。
后来,尧王老了,但他觉得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为了天下的百姓着想,他便不打算把帝位传给丹朱,而是时常留心天下的贤人,然后将帝位禅让给他。
有一天,尧王将四方的部落首领都召集了起来,想让大家商量一下该由谁来继承他的位置。没想到,大家都说舜很合适。
尧王不知道舜是什么人,就说:“既然你们觉得舜那么好,就把他的情况向我介绍介绍吧。”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谈起了舜的经历。
原来,舜姓姚,从小就生得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眼瞳仁。他的父亲很糊涂,又是个瞎子,所以得了一个瞽叟(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的称呼。舜的亲生母亲在舜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就又取了一个妻子,也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
舜的后母和象两个人都对舜非常不好,但舜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左邻右舍的人都说舜是个大孝子。
尧王觉得舜真是个贤人,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给他修了一个仓库,送了他很多牛羊。
舜与娥皇和女英结婚以后,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美满幸福。那时候,他生活的地方只要有谁为了一些小事吵闹,舜就会用他的德行教化他们,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舜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可是,看见舜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象却非常非常嫉妒嫉妒,就与父母一起商量,想要将舜害死,侵吞他的财产,接着,他们就制定了恶毒的计划。
有一回,瞽叟谎称粮仓的顶部坏了,让舜爬到粮仓顶部上去修补。可是,等舜爬上粮食以后,瞽叟却将攀爬的样张子抽走了,还在粮仓下面放了一把火,想要把舜烧死。舜一看粮仓着了火,就取下了带在头上的斗笠,借着斗笠的托力跳到了地上。
一计不成,瞽叟和象又生一计。他们告诉舜,家里需要挖一口水井。舜信以为真,赶紧找来工具就挖起了水井。没想到,等水井挖得足够深的时候,瞽叟和象却从下面倒下来很多泥土和石块,想要把舜埋在里面。
没想到,舜很快在水井的旁边挖了一条斜道,在瞽叟和象忙着填井时,他却借助斜道从井里逃了出去。
瞽叟和象以为这次舜一定活不成了,他们高兴地跑到舜的家里,拿起舜的瑶琴弹了起来。正在这时,舜安全地回来了,象看到舜,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结结巴巴地说道:“大哥,我是因为特别思念你,才来到你家里的。”
舜知道刚才是父亲和弟弟想要把他埋在井里,可是想到父兄之情,他很快就原谅了他们,并对象说:“你来得正好,我这里有好多事情,正需要你的帮忙呢。”
从那以后,舜仍然和和气气地对待自己的家人,他的行为也终于感动了瞽叟、象和他的后母,他们再也没有害过舜了。
尧王听说了舜这样感天动地的孝行,便决定把帝位交给他,这在历史上就叫作“尧舜禅让”,成为了千古佳话。
历史百科·湘妃竹
相传舜晚年在苍梧地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南部一带)巡视时,不幸得病死了。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就结伴去寻找他。走到洞庭山(即今洞庭湖中君山)时,才知道舜的死讯,不禁悲痛万分,她们的眼泪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点点的美丽花纹。这种有花纹的竹子,后来就被人们称为“湘妃竹”。
地名趣事
在距今约4500年的尧帝时代,山西省太原市就已经有了一个文化很发达,人口很密集的原始部落,这个原始部落还在这里建造了一个自己的古城“唐城”,所以太原又有“唐”和“唐国”的古名。
14.夏禹铸九鼎
相传舜帝在位的时候,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灾,洪灾爆发时,奔腾的河水就会冲坏附近的庄稼和房屋,淹没田地,让黄河两岸的百姓无家可归。
为了治理河水,舜帝选定了有能力的大禹。大禹接受任务后,在地上做了一番考察,他走遍了地上的河流,决心根据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把洪水引入海洋。
于是,大禹带着助手伯益、契、后稷(ji),跑遍了黄河岸边,只要发现哪个地方存在隐患,就会找来各个部落的人开渠排水。
而且每次劳作时,大禹都和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苦干。炎炎夏日,太阳当空照,山石都变得滚烫,流下的汗水都可以用斗来量;冬日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手足冻裂流下的鲜血都渗透了山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大禹的决心。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大禹的脚掌上生出了老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但是整个黄河流域,西到戎狄,东到黄海、东海之滨,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就这样经过13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黄河再也不会泛滥了,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人们感激大禹治水的功德,舜帝也觉得大禹是个贤人,就将帝位又禅让给了大禹。
大禹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后,在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正式称王,定国名为夏,让你以人们又称呼他为“夏禹”。
夏禹治水时,曾经将天下分成了九个州。它们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他称王以后,为了更好地管理九州,决定将每一个州进贡的金,都拿来铸造成那一州的鼎,将那一州的山川形势、奇禽异兽、神仙魔怪都都刻在鼎上面,等九鼎铸好以后,就将这些图像拓画出来,昭告给九州的百姓,让他们知道哪里有高山,哪里有大河,哪里有有害的动物,哪里有有利的动物等等。这样,老百姓们外出劳动时,对将要遇到的一些东西就心中有数了。
夏禹将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大臣施黯。施黯领命后,就去伯益那里取来了《山海经图》,开始了铸鼎的工作。
五年之后,夏禹外出巡视九州,突然想起施黯铸鼎的事,便来到了荆山脚下施黯铸鼎的工地,想看看鼎铸得怎么样了。
还没走近,夏禹就看到了有很多工匠师傅在那里忙碌,工地上,有的人绘图,有的人设计,有的人在造胚胎,有的人又在锤炼,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夏禹一看,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又过了两年,有一天,夏禹正在宫中工作,突然有天文官来报告:“大王,这九天,天上一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大白天的时候都能看到太白星在天空中闪烁。”
满朝大臣听了,都议论纷纷,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夏禹也猜不透。
就在这时,施黯奔跑着跑进宫来,流着眼泪告诉大禹:“大王,九鼎铸造成功了。”
夏禹这才恍然大悟,连续九天都能在大白天看到太白星,原来是上天要告诉他,他铸好了九鼎啊。于是,夏禹吩咐将九鼎的图案颁布给各州的百姓,同时他又将九只鼎都迁到了都城阳城,借此显示自己成了九州之王,天下从此一统的光荣意义。
历史百科·《禹贡》
《禹贡》是我国一篇很有名的地理著作,描写的就是大禹划分九州的情况。它以我国的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州,并对每个州的自然和人文现象,都作了简要的记述,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重要的参考文献。
地名趣事
在禹时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包括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淮海地区、华北、华南、华东、西北、西南、西北地区。后来,“九州”又成了中国的代称,这在历代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体现。如唐王昌龄“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放歌行》)等,都是其中的例子。
02 大事纪年表
1.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一带
2.约70~20万年以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一带
3.约5000年前涿鹿之战
4.约公元前26世纪仓颉造字
5.约公元前23世纪尧舜禅让
6.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