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撕扯着午后的空气,陈风把电动车歪在快递站门前的梧桐树下。树荫漏下的光斑在他深蓝色工装上跳动,后背洇开的汗渍已经蔓延到腰间。他拧开塑料水瓶,仰头灌下最后一口凉水,喉结上下滚动时瞥见站长从玻璃门里探出头。
“小陈,有你的件!“
卷帘门后的仓库像个蒸笼,成堆的纸箱在霉味里发酵。站长踩着人字拖穿过货架,大裤衩上沾着不知哪年的胶带残痕。他弯腰拖出个鞋盒大小的木箱,快递单被水渍晕染得模糊不清。
“寄到你家的。“站长用汗湿的袖口抹了把脖子,“寄件人信息乱码,扫描枪读不出来。“
陈风接过箱子时差点脱手。木料表面粗糙得像老树皮,却透着冰箱冷藏室般的凉意。收件地址确实是平安里六号院,但门牌号比他住的502多出个零——写成5002。
“怕是写错了吧?“陈风用指甲抠了抠发黄的胶带。箱角忽然闪过一点铜绿,定睛看时又消失了。
“你带回去瞧瞧。“站长转身从冰柜摸出两根老冰棍,递给他一根,“这鬼天气,配送车轮胎都快化了。“
---
电动车碾过柏油路上软化的标线,轮胎发出黏腻的声响。陈风把木箱卡在腿间,冰棍化开的水滴在工装裤上,晕出深色的圆点。拐进平安里胡同时,槐树籽噼里啪啦砸在车顶棚上。
三楼阳台传来母亲的声音:“小风!顺路带包盐!“
陈风单脚撑地,仰头看见母亲挥舞的锅铲。褪色的碎花围裙被油烟熏得发黄,她手腕上的红绳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还是那股三线编的平安结,和往年一样。
小卖部王婶递盐时多塞了包话梅:“给你妈带去,她可爱吃这个酸的。“玻璃罐里的陈皮糖粘成一团,电风扇吹动墙上的挂历,1998年的美女海报边角卷起。
---
楼道里的穿堂风裹着各家的晚饭香。陈风扛着木箱爬到四楼,对门刘奶奶家的收音机在放《白蛇传》。咿咿呀呀的唱腔里混着砂锅噗噗的响动,陈皮鸭的香气从门缝钻出来。
“小风回来啦?“刘奶奶突然拉开门,手里端着撒葱花的瓷碗。老人浑浊的眼球转了转,低头看见他怀里的木箱:“这木头箱子...看着眼熟。“
陈风往墙边靠了靠。老人银白的发丝间别着褪色的红绒花,让他想起葬礼上见过的纸扎人。
“二十年前吧...“刘奶奶用瓷勺搅着汤,“有个穿绿衣裳的姑娘,也抱着这么个箱子...“话没说完,她忽然盯着陈风身后倒吸凉气,瓷碗哐当摔在地上。
陈风猛回头,楼梯拐角只有晃动的光影。再转身时刘奶奶已经关上门,收音机里的唱词换成了《目连救母》。
---
钥匙转动两圈才打开老式防盗门。母亲从厨房探出身,眼镜片上蒙着蒸汽:“洗手吃饭,今天炖了排骨。“
八仙桌上摆着青花海碗,汤面浮着金黄的油星。陈风舀起块软骨,发现砂锅底沉着片铜绿。母亲端着米饭过来时,围裙带子松了一边。
“妈,锅是不是该换了?“陈风用筷子夹起铜片,“这都掉漆了。“
母亲夺过铜片扔进垃圾桶:“菜市场买的便宜货,明天我去换新的。“她手腕的红绳擦过陈风手背,有股庙里线香的味道。
电视里《新闻联播》刚开始,主持人背后是某考古现场的画面。陈风扒着饭,余光瞥见木箱在墙角投下不规则的阴影。父亲警服照在玻璃板下泛黄,拍摄日期2003年8月15日被水渍晕开。
---
子夜时分,闷雷碾过城市上空。陈风被渴醒,赤脚摸向客厅。暖水瓶旁摆着母亲晾的陈皮水,玻璃杯在闪电中泛着琥珀色。
木箱静静蹲在五斗柜旁,表面凝结的水珠泛着暗红。陈风蹲下身,发现箱缝渗出某种黏液,在地板上汇成蜿蜒的细流。他抽了张纸巾擦拭,纸巾瞬间被染成铁锈色。
窗外炸响的惊雷里,木箱发出老式钟表的滴答声。陈风鬼使神差地抠开胶带一角,霉味混着檀香扑面而来。黑绒布包裹的物件露出一角,暗金纹路在闪电中忽明忽暗。
暴雨猛烈敲打窗台,盖过了门锁转动的轻响。陈风没听见母亲轻手轻脚走到身后,更没发现她睡衣领口下隐约露出青色刺青——形似燃烧的锁链,缠绕着脖颈延伸到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