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了终南山后,张象易先要筹划如何赶路。
三年前,他骑乘的那匹马是夺自一个蒙古将领,为免给全真教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早在到终南山之前便已弃了。
如今若只是他和杨过师徒二人倒还罢了,便是徒步赶路也只当锻炼弟子的轻功。
但有小龙女跟在身边,便是骑马张象易也不忍心让她受日晒雨淋之苦。
略作思量后,他在山下的镇子里购置了两匹劣马和一辆带厢的轻型马车。
杨过当仁不让充当了车夫的角色,坐在车厢外将一条杆鞭甩得噼啪作响,神气十足地威吓两匹劣马老实拉车。
张象易和小龙女则在车厢内相对而坐。
小龙女生平第一次离开终南山,对外面的世界既有些畏惧又更多好奇,不时从窗口向外张望。
一些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在她的眼中都甚是新奇。
因为又太多不解,她免不得经常向张象易询问,张象易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以往两人相处,谈论得多是内功拳剑等武学道理,如今絮絮叨叨地说起这些闲话,才有了些正常情侣相处的模样。
马车一路东出潼关,中途经过洛阳,又到了曾经的大宋帝都开封。
在宋金交战时,开封迭经战乱数度易手,城池毁弃人口流亡,早不复旧日鼎盛之况。
虽然后来金国将开封设为南京路治所乃至南都,用了些心思经营,却始终未能恢复旧观。
等到蒙古崛起,联宋伐金,开封再度沦为战场,惨烈战争又引发大规模的饥荒与瘟疫,人口再度锐减。
金亡之后,进据中原的蒙古只将开封作为普通城池。
失去政治地位后,开封便彻底泯然众人。
也只有那些真正有良心的文人,会写下几句追昔抚今的诗词,令人们从字里行间回味到开封的些许旧日繁华。
张象易没有凭吊大宋衰亡的心思,便没有进开封城,吩咐杨过赶着马车从城池西侧经过,径直赶到此次下山的第一个目的地嵩山。
他知道少林寺有不招待女客的规矩,此行也并无挑衅之意,便将小龙女安顿在山下的镇子上,又留下杨过在身边听用,孤身一人上了少室山。
五十年前,原本执白道牛耳的少林寺忽地宣布封山,足有近十年时间未曾涉足江湖事务。
后来虽又有少林弟子下山行道江湖,却都变得低调了许多,全不复往日管天管地的正道魁首气派。
全真教能崛起成为武林第一大派,除了开山祖师王重阳武功冠绝天下,才智超拔群伦,少林寺改弦更张,对外采取了潜伏隐忍的态度,亦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当初少林封山,向外宣布的理由是寺内发生瘟疫,多位中流砥柱的“苦”字辈高僧病逝。
张象易却知此事根源,是一个平时饱受寺中武僧欺凌的火工头陀偷学了少林绝技,在某一日突然发作,重伤包括“达摩堂”首座苦智在内的多位高僧后扬长而去,后来更偷袭击杀了几个结怨的少林弟子。
此事之后,不仅苦智伤重而亡,“罗汉堂”首座苦慧更因遭众人指责监管不力,一怒之下率众远走西域,开创了西域少林一脉。
少林元气大伤,不得已才行封山之举。
至于后来的持续低调,张象易猜测该是源于当时宋金对峙的局势。
少林作为正道魁首,自然不能公然归顺外族;但身在金国治下,也不便旗帜鲜明的支持大宋。
如此低下头不开口,两边都不不得罪的做法,倒也不失为“聪明人”的选择。
张象易一路来到少林寺山门之外。
有少林寺的知客僧看到一个风仪绝俗、背负古剑的年青道士翩然而至,急忙上前迎了几步,远远地双手合十施礼,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小僧无争见过道长,不知此来敝寺有何贵干?”
张象易含笑打稽首还礼:“福生无量天尊,贫道张象易,道号‘玄素’,有事求见贵寺方丈天鸣禅师,烦请代为通报。”
无争面色一变,问道:“莫非是一剑诛杀‘西毒’欧阳峰的‘剑仙’玄素真人?”
欧阳峰闯重阳宫、大闹王重阳灵堂在前,不顾身份偷袭、击杀“长真子”谭处端于后,实为全真教第一号大敌。
如今他在张象易剑下授首,全真教雪耻洗仇,扬眉吐气,自然要将此事大肆宣扬。
张象易一路行来,这消息却比他的车马还快,每每刚到一地,便能听到江湖上的朋友议论此事,还渐渐传出一个“剑仙”的名号。
不过一个少林知客僧,能如此熟稔江湖消息,也可见少林寺如今只是行事低调,并未真正置身世外。
张象易摆手笑道:“贫道只是张象易,却不敢当甚‘剑仙’‘真人’的称呼。”
确定了对方的身份,无争更加不敢怠慢,忙道:“真人且在此稍待,小僧即刻报知方丈。”
说罢,他转身快步跑进山门。
张象易也不着急,就在寺外负手而立,遥观四周苍松翠柏。
不到片刻,少林寺山门大开,三位身披袈裟、年在四旬上下的僧人并排走在前面,两列青年僧人随行其后。
来到张象易面前,为首居中一个广额丰颐、宝相庄严的僧人合十施礼道:“‘剑仙’玄素真人大驾光临,实令寒寺蓬荜生辉。贫僧天鸣,谨率敝师弟天弘、天慈,特来迎接贵客。”
见方丈天鸣、“大摩堂”首座天弘、“般若堂”首座天慈这少林三大巨头一起出迎,张象易也有些意外,便是自己如今声名鹊起,少林也不该如此优礼。
他心中狐疑,面上却没有丝毫表现,急忙上前还礼道:“罪过,罪过。贫道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末学后进,怎敢劳动三位神僧亲迎?”
天鸣笑道:“真人何乃太谦?论武功,你能将名列五绝的‘西毒’斩于剑下;论辈份,你是全真祖师重阳真人的师侄。若你都自认‘末学后进’,谁又能称‘前辈高人’?”
当时张象易与天鸣一起大笑,心中却感叹这位少林方丈武功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人情世故拿捏得甚是到位,一番玩笑话令人如沐春风,不自觉便生亲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