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诸葛祭风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寒风凛冽中,七星坛已搭建完毕。

坛上,按二十八宿分野,遍插二十八面玄色旌旗,在呼啸的寒风中猎猎作响。

坛顶中央,六十四面更小的黄旗环绕,中央则高悬一面巨大的主旗,乃是朱雀大旗,气势森然。

坛的四角,七盏巨大的明灯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灯火在风中顽强地跳跃,映照着坛上肃穆的一切。

诸葛亮沐浴斋戒一夜,身心澄明。

当晨曦微露,他缓缓步至坛前。

只见他头戴金色荷花冠,身披道衣,跣足散发,一副道人模样。

待吉时已至,诸葛亮与鲁肃一同登临坛顶。

诸葛亮转头对鲁肃低声说道:“子敬,可回大帐协助大都督调兵遣将,为风起发兵做好准备。”

“如此甚好!”鲁肃含笑应声,说罢转身沿台阶缓步而下。

诸葛亮目送其远去的背影,不禁心头泛起涟漪。这些日子里,在东吴营中其对自己多方相助,不由轻唤:“子敬!”

鲁肃闻声回首,“先生还有何事?”

见诸葛亮神情沉重,却未言语片刻。鲁肃略感疑惑,“三日后即可相见,为何先生神态如此?”

诸葛亮声音柔和,却饱含深情与谢意:“此番过江,多亏子敬兄鼎力相助,使孙刘联盟得以促成。数番危难亦赖兄解围相助,亮感激不尽!”

鲁肃听后笑了笑,摆手道:“哎--联合破曹乃是两家共同大事,先生此言,岂不见外?”

诸葛亮语重心长道:“兵将调遣,须早作安排,切勿疏忽!”

“万一借不到风,还望大都督莫要怪我!”

“前番我多次领教先生奇才,对借风之计深信不疑。”鲁肃言辞间满是信任,但眼角余光流露出无法掩藏的复杂意味。

虽笑语晏晏,却暗含玄机,言外之意--此风必须借到!

诸葛亮默默不语,心中暗道:子敬,再次见面,恐为敌手!

二人分开后,诸葛亮缓步登上坛顶,立于中央法位之上。四周寒风呼啸,旌旗猎猎,他身形挺拔,不动如山。四周的士兵肃然凝视,气氛顿时变得庄重而肃穆。

诸葛亮从腰间拔出那柄寒光闪烁的七星宝剑,剑身在微光中映出森然锋芒。

他右手持剑,左手稳稳点燃香炉,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随后,他环视左右,将声音压得低沉而有力:“道场庄严,法令如山。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大惊小怪,不许心生杂念,违令者,斩!”

吩咐完毕后,诸葛亮双目微闭,一袭道袍随风轻摆。

他肃立于坛心,如同与天地融为一体。

凝神静气,将手中宝剑缓缓挥动,那剑锋划破空气发出清脆声响;诸葛亮口中默念真言,三柱青烟在香炉之上升腾,却奇异地不散不斜,而是笔直地冲向苍穹,仿佛与天相连的丝线般直入云端。

坛下士兵肃立,皆屏息凝神,空气里只闻得旌旗瑟瑟声。

却说鲁肃快马加鞭,尘土飞扬中疾驰至前方大帐。

正遇周瑜刚出帐门,布置军务。

鲁肃追上前去,呼道:“大都督!”

二人齐齐下马,鲁肃气喘吁吁,额头沁出细密汗珠,他迫切说道:“孔明先生已在七星坛上祭风,请大都督速登坛台,点将发兵!”

周瑜眉头微蹙,神色凝重,不语片刻后缓缓踱步至江边。

他此时对借风之事还未完全相信,心中忐忑:若此刻便将军队布置出阵,一旦东风未至,大军如何自处?

“子敬啊,”周瑜语气沉重,“天道有常,这隆冬之际而祈东南风,我实在心忧。”

鲁肃却信心非常,“孔明登坛祭风,极有法度,想来不虚。”

两人正踌躇时,忽然江边传来一声浑厚的喊叫:“快点,再快点!”声音沉稳有力,正是黄公覆!

周瑜、鲁肃闻言赶紧上前,

关切问道:“黄老将军,棒伤可曾痊愈?准备如何?”

黄盖中气十足:“棒伤已不碍事。我已按大都督吩咐,准备火船二十只,请大都督过目!”

说着,黄盖引周瑜上前查看火船。

几人踏足火船甲板,只见船头钉满锐利的大钉子——锃亮而锋利,每一颗如虎牙般密布。甲板上堆满干草、芦苇等易燃物料,一股焦干的草香混合着油脂味扑鼻而来。

黄盖指着火船细致介绍:“大都督请看,这些特制的大钉密布于船头。当东南劲风吹起时,火船全速撞击曹军连锁舰队,使钉楔入敌舰之间,确保万无一失。”

他又指向堆放整齐的物料,“这些是芦苇、干草和干柴,上面浇灌青油,再撒以硫磺与硝盐等引火材料。每只火船均用青布油单严密覆盖,并按与曹操约定的标记,在船头插起青龙牙旗!”

闻言,周瑜皱眉问道:“只是老将军与兵士们如何脱身?”

黄盖脸上浮现一抹豪爽笑容,“大都督勿忧!我命令每艘火船尾部系缚着一只快艇小船。当烈焰燃起,我们立即收帆启航,小艇顺流疾行,全速脱离,即可安然无恙!”

听罢此言,周瑜心中大定,“好!老将军准备妥当,只待我下令,即可发兵!”

几人缓步回营,等待东南风起。

周瑜边走边下令;“甘宁、阚泽,二位和蔡中、蔡和等水寨兵将务必守在水寨,旱寨兵将不许登舟!”

此刻已是大计紧要关头,保密工作尤为关键,不容有失。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而意味深长的笑容,“蔡氏兄弟自有我妙用,但尔等切记,此处断不可让蔡氏兄弟与降卒入内!”

“是!”二人领命前去布置。

正当众人忙碌之时,一匹快马踏碎泥泞尘土疾驰而来。

传令兵从马上翻身而下,气喘吁吁地禀告:“报大都督:吴候船只已离水寨八十五里外停泊,就待大都督下令!”

“知道了!”周瑜沉声应道。

本来主公亲自上前线督战,对士气有很大的提升。

但周瑜心中却隐隐生出不安,他深知此战凶险万分,如若孙权亲临前线,大事恐生变故!

思及此处,他神色顿时凝重起来,快步向点将台走去,同时低声吩咐左右随从:“走,上点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