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席间杀机,互表示心
- 三国:我,蔡瑁,大汉忠良
- 一天心光
- 2082字
- 2025-06-28 16:50:21
入川前,巨大的益州舆图铺在镇南大将军府内。
庞统黑面短髯,眼神锐利如鹰,手指重重戳在成都位置:
“主公!益州之取,贵在神速!刘璋闇弱,其麾下离心离德者众。待我军借道入川,抵达成都,主公与刘璋会面之时,便是天赐良机!”
他压低声音,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狠辣:
“届时,宴席之间,刘璋左右必然松懈!主公只需掷杯为号,将军们暴起发难,顷刻间取其首级!
同时,命张松、法正于城内呼应,控制要害,宣称刘璋昏聩,不堪为主,主公乃汉室宗亲,德才兼备,当领益州牧以安黎庶!如此,成都瞬息可定!
黄权、张任等辈纵有异心,亦群龙无首,难成气候!此乃迅雷不及掩耳,省却无数刀兵粮秣,一战而定乾坤之上策也!”
刘备闻言,眉头紧锁,并未立刻表态,目光转向一旁的蔡瑁。
蔡瑁神色沉静,缓缓摇头:“士元此计,过于行险,恐非上策。”
他条分缕析,直指核心:
“冒然杀之,我等名分大损。
我主以‘助拳讨贼’、‘同宗情谊’之名入蜀,天下瞩目。
若甫一会面,便在宴席之上诛杀邀请自己入川的同宗州牧,此等行径,与董卓鸩杀少帝、曹操欺凌汉室何异?
‘仁义’之名顷刻崩塌!天下士人必视我主为反复无常之枭雄,日后收取人心,招揽贤才,将难如登天!”
“再者,益州民心未附,此举必隐患深埋。
益州士民,受刘焉、刘璋父子统治多年,纵知其非明主,然骤然见其死于主公之手,死于同宗相残之宴,心中是畏服?还是惊恐、怨恨?
王累等忠耿之士血尚未冷,其形象尚在民间流传。
此时杀刘璋,无异于坐实‘背信弃义’之指控,恐激得益州军民同仇敌忾!
黄权、李严等辈手握兵权,散布州郡,若以‘为主复仇’之名煽动,则蜀道艰难之地,处处皆成战场!平叛耗时耗力,徒耗根基!”
“刘璋已在瓮中,杀之易如反掌。
然我军入蜀,首要目标乃汉中张鲁及其财富生民!
灭张鲁,则‘助拳’之名实至名归,益州军民感念我除害安境之功,人心渐附。
待汉中入手,根基稳固,刘璋是去是留,如何处置,皆可从容图之,何必急于一时,行此险招,徒留千古污名与无穷后患?”
刘备深以为然,缓缓点头,目光坚定:“德珪之言,正合吾心!取天下,当以正道,以收民心为本!行此险计,虽得地易,然失人心难!
此计断不可行!入蜀之后,当以礼待刘季玉,速提兵北上,先取张鲁,定汉中!待功成之日,再观益州形势,徐图缓进!”
庞统见刘备、蔡瑁态度坚决,虽有不甘,也知其所虑深远,只得按下心思:“统……谨遵主公之命。”
成都宴饮间,
法正见刘备等人并不做声有些焦急道:“皇叔!时机已至!刘季玉就在眼前,护卫松懈!可速动手!”
庞统坐在一旁,眼神复杂,他心中也认为此刻条件甚至比预想的更好,但想起刘备之前的决断,并未立刻附和。
刘备闻言,脸色瞬间沉静下来,不见丝毫波澜。
他并未看法正,目光依旧温和地投向主位的刘璋方向,仿佛还在欣赏歌舞,但口中吐出的声音却清晰、低沉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孝直慎言!”
他微微侧首,眼神扫过法正,带着一种深沉的告诫:
“季玉兄乃汉室宗亲,益州名正言顺之主。邀我入川,是为除贼安境,待我以诚。我刘备行事,光明磊落,岂能行此不仁不义、同宗相残之举?此非丈夫所为,更非取天下之正道!”
刘备的语气转为坚定,重申立场:
“入川之前,吾已有言在先:当务之急,是速提大军,北上剿灭张鲁,收复汉中!
此乃季玉兄所托,亦是我军入蜀之大义所在!待此功成,益州军民感念我除害之功,人心归附,则万事皆可从容商议。
此刻妄动干戈,诛杀州牧,非但失信于天下,更将陷益州于水火!此事,休得再提!”
法正被刘备这斩钉截铁的拒绝和凛然正气震慑,脸上兴奋之色顿消,转为错愕与一丝不甘,但见刘备神色坚决,蔡瑁在一旁亦微微颔首,目光沉静。
庞统与法正对视一眼,虽有不甘,但也明白刘备和蔡瑁所虑更深更远,只得按下心中急切,拱手道:“皇叔英明!是我等思虑不周。”
蔡瑁适时举杯,脸上带着雍容得体的微笑,声音朗朗,打破了席间因刘备低语而产生的微妙气氛。
他将话题引回“正事”:“刘益州!汉中妖氛弥漫,张鲁祸害益州久矣!我主已至,兵精粮足,当速定北伐之期!不知益州军何时可与我军会师,共讨国贼?”
刘璋正被刚才莫名的心悸和刘备席间瞬间的低语弄得心神不宁,此刻见蔡瑁提及伐鲁,如蒙大赦,连忙应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刻不容缓!我军……早已整装待发,随时听候调遣!全……全赖皇叔与大将军了!”
他此时也不再遮掩,高声道:“璋欲表玄德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刘璋此举算是彻底与曹操拉出两个阵营,曹操进位丞相之时,便废除了三公之职,刘璋此时表刘备为大司马,便是一种信号。
刘备也明白其中玄机,马上投桃报李,“待汉中事毕,备亦表兄季玉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一时间,宾主尽欢!
这场暗藏杀机的夜宴,最终在刘备的断然否决和蔡瑁的巧妙引导下,重新回到了“商讨伐鲁”的轨道上。
刘备用行动再次向核心层和益州内应表明了他的政治底线:取益州,必须披着“仁义”和“大义”的外衣,先完成“助拳讨贼”的表面承诺,夯实基础,收拢人心,待时机真正成熟,再行那“取而代之”之事。
刘备、蔡瑁深知,刘璋的性命留着,比杀掉更有价值。
而庞统和法正眼中闪烁的光芒则表明,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汉中平定后,那个更“名正言顺”的时机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