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赤兔:汉末尘蹄

  • 万象籍
  • 刘显东
  • 16227字
  • 2025-06-14 11:09:44

短篇小说《赤兔:汉末尘蹄》

第一卷金鞍血影:从西凉到洛阳

第一章沙碛惊风

我最初的记忆,是被包裹在干燥的、带着羊粪和沙土气息的风里。那时我还没有名字,只是西凉草原上一匹不起眼的小马驹,跟着马群在绿洲与荒漠间迁徙。母亲的鬃毛是温暖的庇护所,她教会我分辨哪些草叶有毒,哪些水源洁净,也教会我在听到狼嚎时如何躲到成年马匹的中间。

草原的日子简单而自由。清晨,露水打湿我的绒毛,我会跟着伙伴们在草地上撒欢,四蹄踏碎晨霜,听着自己的嘶鸣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黄昏,夕阳把大地染成赭红色,马群聚成黑压压的一片,嚼草的沙沙声像一首低沉的歌谣。我以为自己会像母亲一样,在草原上生老病死,成为鹰隼俯瞰下一道模糊的黑影。

变故发生在一个风沙漫天的午后。马蹄声由远及近,不是野马蹄子踏在沙地上的松散声响,而是带着金属碰撞的、整齐而沉重的节奏。我抬起头,透过飞沙,看见一群穿着铁甲的人骑着马冲过来,他们的脸上蒙着布巾,只露出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母亲猛地把我护在身后,马群开始骚动,不安的嘶鸣此起彼伏。

“头马!是头马!”有人大喊,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

一支羽箭破空而来,射中了马群中最健壮的公马。它发出一声悲鸣,轰然倒地。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马群四散奔逃。我被母亲推着向前跑,沙子迷了我的眼,铁甲骑士的呼喊声、马蹄声、弓弦的震颤声混杂在一起,组成一曲死亡的交响乐。

不知跑了多久,直到我再也迈不动步子,母亲也累得口吐白沫。几个骑士围了上来,他们抛出套马索,精准地套住了母亲的脖子。母亲奋力挣扎,前蹄腾空,发出绝望的嘶鸣。我想去咬那些套马索,却被一个骑士用马鞭狠狠抽在脸上,火辣辣的疼。

“这小马驹性子倒烈,”一个沙哑的声音说,“带回去,说不定能调教成好战马。”

我被拴在一匹老马的尾巴后面,眼睁睁看着母亲被他们带走,她的嘶鸣声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风沙中。那一天,我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母亲。我不知道他们要带我去哪里,只知道前路是未知的黑暗,而我蹄下的不再是柔软的草原,而是坚硬的、布满碎石的土路。

第二章董卓的玩物

他们叫我“西凉来的烈马”。被带到一个叫“洛阳”的地方时,我浑身沾满了尘土和自己的汗水,鬃毛打结,蹄子也磨出了血。洛阳城很大,大得像一片永远走不出去的森林,到处是高墙瓦檐,人来人往,声音嘈杂得让我不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味道,混合着香料、粪便和某种说不清的腐朽气息。

我被送进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后来才知道,这里是董卓的相府。董卓,那个名字像惊雷一样在洛阳城上空滚动的男人。他第一次见到我时,正斜倚在铺着锦缎的榻上,手里端着一个玉杯,杯中酒液殷红如血。他很胖,胖得连眼睛都快被脸上的肉挤没了,身上穿着绣着金龙的袍子,却掩盖不住那股酒肉腐臭的味道。

“这就是从西凉带来的马?”他打了个酒嗝,声音瓮声瓮气,“看着倒壮实,就是太脏了。”

旁边的侍从立刻上前,用刷子粗暴地刷洗我的身体。刷毛刮过皮肤,疼得我直甩尾巴。董卓却哈哈大笑:“性子还挺倔,不错,不错。给它好好打理,配上最好的鞍鞯,以后本相出行,就骑它了。”

于是,我有了新的“名字”——虽然在他们口中,我只是“相爷的马”。他们给我换上了沉重的金箔鞍鞯,鞍桥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缰绳是用最上等的皮革制成,上面还缀着铜铃。每次走动,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但这声音在我听来,却像是枷锁的叮当。

董卓骑我的时候,总是把肥胖的身躯全部压在我背上。他不懂骑马,只会用鞭子抽我,用马刺刺我,让我快跑,再快跑。我讨厌他身上的味道,讨厌他粗糙的手抓着我的鬃毛,更讨厌他每次喝醉了酒,就在我背上胡言乱语,说着什么“吾有此马,何愁天下不定”之类的话。

有一次,他带着我去城外巡视军队。那些士兵排列整齐,盔甲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董卓坐在我背上,得意洋洋地接受士兵们的跪拜。突然,他指着远处一片农田,对身边的将领说:“那片地不错,给我圈起来,本相要在这里建一个猎场。”

“可是相爷,”一个将领小心翼翼地说,“那是百姓的耕地……”

“百姓?”董卓冷笑一声,手中的鞭子猛地抽在我身上,疼得我一个趔趄,“在本相眼里,百姓和猪狗有何区别?让他们滚蛋!”

我低下头,看见路边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农民,他们望着自己的土地,脸上满是绝望。其中一个老妇人跪在地上,朝着董卓的方向磕头,嘴里喊着什么。董卓看都没看她一眼,只是催促我快走。我闻到了她身上的苦涩气息,那是绝望和无助的味道,比战场上的血腥味更让我难受。

在董卓身边的日子,像一场漫长的噩梦。我每天载着他穿梭在洛阳的大街小巷,看着他欺压百姓,掠夺财富,看着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一点点变得乌烟瘴气。我只是一个玩物,一个被金鞍玉辔包裹着的奴隶,我的四蹄踏在洛阳的土地上,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自由。我常常在深夜里想起草原,想起母亲,想起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那时的风是自由的,空气是清新的,而现在,我周围只有权力的腐朽和血腥的味道。

第三章银甲烈火:初见吕布

改变发生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那天,董卓正在府中宴请宾客,府里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我被拴在马厩里,百无聊赖地嚼着干草。突然,一阵喧闹声从府门方向传来,夹杂着众人的惊叹和赞美。

“快看,那不是吕布吕奉先吗?”

“真是好一位英武的将军!”

“听说他刚刚在城外击退了一股乱匪,斩了匪首的首级呢!”

我抬起头,望向府门。只见一个年轻的将军骑着马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身穿银色盔甲,盔甲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头发被风吹起,露出一张轮廓分明的脸,眉如墨画,目若朗星,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睛,那是一双充满了火焰和骄傲的眼睛,仿佛能点燃整个世界。

他翻身下马,动作轻盈而矫健。当他把马交给侍从时,我注意到他那匹马已经累得口吐白沫,鞍上还沾着些许血迹。他拍了拍马的脖子,低声说了句什么,那声音温和,与他英武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董卓听说吕布来了,连忙亲自迎了出去,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奉先来了,快,快请进!今日我设下酒宴,正等你来痛饮几杯呢!”

吕布笑了笑,声音洪亮:“多谢相爷美意,布刚从城外回来,身上还有血腥味,怕污了相爷的宴席。”

“哎,说什么话呢!”董卓拉着吕布的手,“奉先乃我大汉猛将,杀贼立功,何罪之有?来人,给奉先看座,上酒!”

宴席上,董卓不停地向吕布敬酒,夸他勇猛无敌,是国之栋梁。吕布则谈笑风生,说起城外剿匪的经过,眉飞色舞,引得满堂喝彩。我在马厩里,远远地看着他,闻着他身上传来的、混杂着汗水、皮革和淡淡血腥味的气息。那气息不同于董卓的腐朽,也不同于士兵的浑浊,那是一种充满了生命力和野性的气息,让我莫名地感到一阵悸动。

宴席进行到一半,董卓似乎喝多了,他拍着吕布的肩膀说:“奉先啊,你真是我董卓的好义子!今日我有一物相赠,以表我对你的器重!”

说着,他朝身边的侍从使了个眼色。侍从心领神会,立刻来到马厩,解开了我的缰绳。我有些疑惑,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当我被牵到宴席前时,董卓指着我,对吕布说:“奉先,你看这匹马如何?这是我从西凉得来的宝马,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今日,我就把它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能骑着它,为我董卓,为大汉王朝,立下更多的功勋!”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有羡慕,有嫉妒,还有好奇。吕布站起身,走到我面前,上下打量着我。他的眼神很专注,不像董卓那样带着占有欲,而是带着一种鉴赏家的眼光。他伸出手,轻轻抚摸我的鬃毛。他的手很有力,但动作却很温柔,指尖带着一丝凉意。

“好马!真是一匹好马!”吕布赞叹道,“多谢义父厚赐,布定当不负义父所望!”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喜悦和兴奋,那是一种真正热爱马匹的人才能发出的声音。我感受到他手掌的温度,闻到他身上那股充满生命力的气息,心中的悸动更加强烈了。当他翻身上马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抗拒,而是自然而然地挺直了身躯。他坐在我背上,重量分布均匀,双腿轻轻夹住我的腹部,动作熟练而优雅。

“驾!”吕布轻喝一声,双腿微微用力。

我猛地窜了出去,四蹄生风,仿佛积蓄了许久的力量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我听见身后传来董卓和众人的惊呼和赞叹声,但我顾不上这些,只是跟着吕布的指引,在府中的空地上飞奔。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吹起我的鬃毛和尾巴,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自由和畅快。

吕布骑着我跑了几圈,然后勒住缰绳,让我停下来。他低头看着我,眼中闪烁着光芒:“好马,果然是好马!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坐骑了,我给你起个名字,就叫‘赤兔’吧!赤,如烈火;兔,言其快。你当得起这个名字!”

赤兔。

这是我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命运将和这个银甲烈火般的男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抬起头,对着天空发出一声长长的嘶鸣,那是喜悦的嘶鸣,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仿佛预感到,跟着这个男人,我将踏上一条充满荣耀与惊险的道路,而洛阳城的这场宴会,只是一个开始。

第四章凤仪亭的阴影

跟着吕布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充满激情的时光。他是天生的骑手,懂得如何与马沟通。他从不用鞭子抽我,也很少用马刺,只是通过缰绳的松紧和双腿的力量,就能让我明白他的意图。我们配合默契,仿佛天生就是一体。

他常常骑着我在洛阳城外的原野上驰骋。春天,我们踏过初生的青草,闻着泥土和野花的芬芳;夏天,我们在河边饮水,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秋天,我们穿过落叶纷飞的树林,听着马蹄踏在落叶上的沙沙声;冬天,我们在雪地上奔跑,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蹄印。

吕布对我很好。他会亲自给我梳理鬃毛,用柔软的布巾擦拭我的身体,还会把最好的草料和清水留给我。有时,他打完仗回来,身上带着伤,也会坐在马厩里,一边给我喂豆子,一边轻声跟我说些话。虽然我听不懂他说的具体内容,但能感受到他语气中的信任和依赖。

“赤兔啊,”他会摸着我的头说,“只有你不会背叛我,对吗?”

那时的吕布,是洛阳城的英雄。他武艺高强,无人能敌,人们称他为“飞将”。虎牢关前,他一人一马,挡住了十八路诸侯的联军。“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我记得那天,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吕布手持方天画戟,骑在我背上,如入无人之境。张飞的蛇矛、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刘备的双股剑,都没能拦住我们。我四蹄翻飞,带着他在万军之中来回冲杀,感受着那种睥睨天下的豪情。

然而,英雄的光环下,往往隐藏着阴影。吕布的性格中,有着致命的缺陷——他勇猛,却也自负;他讲义气,却也容易被利益诱惑。而这一切,在遇到貂蝉之后,变得更加复杂。

貂蝉是王允府上的歌女,容貌倾城,身姿曼妙。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吕布带我去王允府中赴宴的时候。她站在厅中,轻歌曼舞,眼神流转间,仿佛能勾走人的魂魄。吕布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眼神中的痴迷是我从未见过的。

从那以后,吕布去王允府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他会骑着我悄悄溜出去,只为见貂蝉一面。他在她面前,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飞将”,而是一个温柔体贴的情人。他会给她带各种珠宝首饰,会陪她在花园里散步,会低声跟她说着情话。

我能感觉到吕布的变化。他开始变得焦躁,心事重重。有时,他会在战场上分心,差点被敌人伤到。董卓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对吕布的态度渐渐变得严厉起来。

终于,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凤仪亭事件爆发了。

那天,吕布又偷偷跑去见貂蝉。他们在凤仪亭中约会,互诉衷肠。貂蝉哭着说,董卓如何逼迫她,她如何想念吕布。吕布听得怒火中烧,紧紧抱住她,发誓一定会救她脱离苦海。

就在这时,董卓从宫中回来,不见了吕布,便派人四处寻找。当他来到凤仪亭,看到吕布和貂蝉相拥的一幕时,顿时气得七窍生烟。他拿起旁边的画戟,就朝吕布扔去。吕布眼疾手快,闪身躲过,然后带着貂蝉,骑上我,匆匆逃离了王允府。

“赤兔,快!快离开这里!”吕布在我背上大喊,声音中带着惊恐和愤怒。

我拼尽全力奔跑,马蹄声在寂静的洛阳城中格外响亮。我能感觉到吕布的心跳得飞快,他抓着缰绳的手也在微微颤抖。身后,传来董卓气急败坏的怒吼声和追兵的马蹄声。

那一夜,洛阳城的月光格外清冷。我驮着吕布和貂蝉,穿过一条条街巷,逃离那个曾经充满荣耀,如今却只剩下背叛和阴谋的地方。我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不一样了。吕布背叛了董卓,也背叛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而我,这匹名为“赤兔”的马,也将跟着他,踏上一条更加坎坷、更加充满未知的道路。凤仪亭的阴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我们的心头,也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第五章白门楼的落日

背叛董卓之后,吕布带着貂蝉和我,辗转于各个势力之间。我们先是投靠了袁绍,后又投奔了张杨,最后来到了徐州,暂时栖身于刘备麾下。徐州是个富庶的地方,城郭坚固,百姓安居。刘备待人宽厚,对吕布也还算客气。

但吕布的反复无常,终究是他致命的弱点。在徐州,他又一次背叛了刘备,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际,偷袭了徐州城。刘备无奈,只能反过来投靠吕布,驻扎在小沛。一时间,徐州的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那段时间,吕布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勇猛精进,而是沉溺于酒色,终日与貂蝉在府中享乐。他对军务渐渐懈怠,对部下也变得猜忌多疑。我常常看到他坐在府中,对着酒杯唉声叹气,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只剩下迷茫和疲惫。

“赤兔啊,”他有时会摸着我的头,喃喃自语,“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

我无法回答他。我只能用鼻子蹭蹭他的手,希望能给他一些安慰。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火焰正在一点点熄灭,那个曾经在虎牢关前叱咤风云的“飞将”,正在慢慢被现实消磨殆尽。

曹操的大军围城,是迟早的事情。当那黑压压的军队出现在徐州城外时,吕布才终于惊醒过来。他试图组织抵抗,但军心已经涣散,部下们也各有各的打算。侯成、宋宪、魏续等人,早已暗中勾结曹操,准备献城投降。

下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中粮草断绝,士兵们饿得连刀都拿不动了。吕布站在城头,望着城外曹操的营寨,脸上满是绝望。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武力,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罢了,罢了!”有一天,他从城头下来,对着镜子叹气,“我吕布纵横天下,没想到今日竟落到如此地步!”

他下令让部下给他束紧腰带,结果侍从说:“将军,您的腰带太紧了,恐怕会勒坏身体。”吕布又让侍从给他换衣服,侍从又说:“将军,您的衣服太旧了,没有新的可换。”

吕布听了,仰天长啸,泪如雨下。我在马厩里,听着他的哭声,心中也感到一阵酸楚。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男人,如今却像个无助的孩子。

终于,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侯成等人发动了兵变。他们趁吕布熟睡之际,偷走了他的方天画戟,然后打开城门,放曹操的大军进城。

吕布被从睡梦中惊醒,慌忙提剑抵抗,但已经来不及了。他被捆绑着,带到了白门楼上。

曹操坐在白门楼上,居高临下地看着被绑在阶下的吕布。刘备站在曹操身边,面无表情。

“吕布,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曹操问道,声音冰冷。

吕布挣扎着说:“明公,我已经知道错了。只要你肯放了我,我愿意率领骑兵,为你扫平天下!”

曹操有些心动,他看向刘备:“玄德,你怎么看?”

刘备淡淡地说:“明公难道忘了,丁原和董卓是怎么死的吗?”

吕布听到这话,脸色大变,他指着刘备骂道:“大耳儿!你最是无信!当初我救过你的命,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曹操不再犹豫,下令道:“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示众。”

士兵们上前,将吕布押了下去。经过我身边时,吕布抬起头,看向我。他的眼神复杂,有悔恨,有不甘,还有一丝不舍。

“赤兔……”他轻轻叫了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对不起……”

我想冲过去,想咬断绑着他的绳子,但我被牢牢地拴在柱子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带走。

白门楼外,夕阳如血。我听到了吕布的惨叫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穿透了暮色。然后,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士兵们抬着吕布的首级走了回来。他的眼睛还睁着,眼神中充满了不甘和怨恨。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了,痛得无法呼吸。我低下头,用额头蹭着地面,发出低沉的悲鸣。

那个曾经骑着我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男人,那个给我起名“赤兔”的男人,那个在我背上倾诉心事的男人,就这样死了。死在了他曾经看不起的“大耳儿”的一句话下,死在了他自己反复无常的性格里。

白门楼的落日,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站在马厩里,看着远处的天空一点点变暗,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哀伤。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不知道下一个主人会是谁。我只知道,那个属于吕布的时代,那个充满了激情和荣耀的时代,已经随着这轮落日,彻底落幕了。而我,这匹见证了一切的马,还将继续走下去,走向未知的明天。

第二卷青龙偃月:忠义千秋

第六章曹营的阴霾

吕布死后,我被曹操的士兵带到了他的军营。曹操是个复杂的人,他既有雄才大略,又多疑狡诈。他看着我,眼神中带着审视和欣赏。

“好马,果然是名不虚传的赤兔马,”他绕着我走了一圈,啧啧称赞,“吕布有此马,却不能善用,真是可惜了。”

我被安置在曹操的马厩里,这里的条件比我以前待过的任何地方都要好。草料是最上等的苜蓿,清水是从远处运来的山泉,马夫也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曹操还特意命人为我打造了新的鞍鞯,虽然没有吕布时期的华丽,但更加实用舒适。

然而,我并不开心。曹操身上的味道让我感到不安,那是一种混杂着权谋、野心和猜忌的复杂气息。他来看我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仿佛我只是一件珍贵的战利品,一件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

“赤兔啊,”他有时会拍拍我的脖子,语气带着一丝得意,“以后跟着我,你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会跟着我扫平天下,建立不世之功。”

我只是默默地低下头,并不回应。在我心中,只有吕布才是我的主人。虽然他有很多缺点,虽然他最终失败了,但他曾经给过我自由和荣耀,曾经把我当作伙伴,而不是工具。

曹操似乎看出了我的不情愿,他并没有强迫我,只是让人好好照顾我,希望时间能改变我的想法。在曹营的日子,平静而压抑。我每天除了进食和休息,就是站在马厩里,望着外面的天空,想起以前和吕布一起驰骋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军营里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关羽关云长。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在徐州之战中与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暂时投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非常赏识,礼遇有加,希望能将他收为己用。

我第一次见到关羽,是在曹操的营帐前。他身材高大,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穿着绿色的战袍,手持青龙偃月刀,站在那里,宛如一尊不可侵犯的战神。

曹操为了拉拢关羽,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他送给他无数金银珠宝,美女歌姬,关羽却不为所动。后来,曹操听说关羽缺少一匹好马,便想到了我。

那天,曹操带着关羽来到马厩。他指着我,对关羽说:“云长,我知道你缺少一匹良驹。你看这匹马如何?这就是吕布的赤兔马,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今日,我把它送给你,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

关羽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他的眼神很平静,没有曹操的贪婪,也没有吕布的炽热,而是带着一种沉稳和温和。他走近我,伸出手,轻轻抚摸我的鬃毛。他的手很粗糙,带着常年握刀的茧子,但动作却很轻柔。

“好马,真是一匹好马,”关羽赞叹道,然后他转过身,对着曹操深深一揖,“多谢丞相厚赐!”

曹操见关羽接受了,大喜过望:“云长肯受此马,真是太好了!”

关羽却摇摇头,说:“我接受这匹马,并非为了自己。我听说此马日行千里,倘若有一天我得知兄长的下落,便可骑着它,一日之内就能见到他了。”

曹操听了,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我站在那里,看着关羽那张坚毅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个人,和我以前遇到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重情重义,不为名利所动,心中只有一个“义”字。

从那天起,我有了新的主人——关羽关云长。虽然我心中依然怀念吕布,但我能感觉到,跟着关羽,或许会是一种不同的人生。他身上的那种沉稳和忠义的气息,让我感到安心。我知道,我将跟着他,去寻找那个叫刘备的人,去践行他心中的“义”。而曹营的阴霾,也将随着我的离开,渐渐消散。

第七章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接受我之后,并没有立刻离开曹营。他一直在等待刘备的消息。曹操虽然心中不快,但依然对他礼遇有加,希望能感化他。然而,关羽去意已决,他时刻准备着离开。

终于,在一个清晨,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他正在河北袁绍处。关羽立刻收拾行装,留下一封书信,便带着刘备的家眷,骑着我,离开了许昌。

“赤兔,我们走!去寻找兄长!”关羽在我背上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我能感受到他的急切,四蹄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我们一路向北,朝着河北的方向奔去。

然而,曹操并不想放关羽走。他得知关羽离开后,虽然敬佩他的忠义,但也担心他回到刘备身边会成为自己的大患。于是,他一面派人去追赶,试图挽留,一面又命令沿途各关隘的守将,阻拦关羽。

我们首先来到了东岭关。守将孔秀得知关羽要过关,便拦住了我们。

“你有没有丞相的文凭?”孔秀问道。

关羽说:“我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向丞相辞行,自然没有文凭。”

孔秀说:“没有文凭,就是私逃,我不能放你过去。”

关羽大怒:“我奉刘皇叔之命,去河北寻他,你敢阻拦?”

孔秀仗着人多,便要动手。关羽二话不说,提刀上马,与孔秀战在一处。只一合,关羽便将孔秀斩于马下。

“赤兔,我们走!”关羽一声令下,我纵身一跃,跳过了壕沟,冲出了东岭关。

接下来,我们又先后经过了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每到一处,都有守将阻拦,他们或索要文凭,或故意刁难。而关羽为了尽快见到刘备,只能一路杀过去。

在洛阳,关羽斩杀了太守韩福和牙将孟坦;在汜水关,斩杀了守将卞喜;在荥阳,斩杀了太守王植;在滑州,斩杀了守将秦琪。

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作为亲历者,我感受最深的,是关羽的勇猛和决心。每一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青龙偃月刀挥舞起来,如同狂风暴雨,敌人根本无法抵挡。我则配合着他的节奏,或冲锋,或转向,或跳跃。我们一人一马,配合得默契无间。

我记得在荥阳,守将王植表面上热情款待关羽,暗地里却准备放火烧死我们。幸好他的部下胡班不忍心,提前告诉了关羽。我们连夜离开,王植带人追来。关羽回身一战,将王植斩于马下。当时,身后的荥阳城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关羽勒住马,回头看了一眼,眼神中没有丝毫犹豫,只有对前路的坚定。

“赤兔,我们不能停下,兄长还在等我们。”他对我说。

我明白他的意思,用力点了点头(虽然马不能点头,但我用行动表示了我的决心),然后载着他,继续向北飞奔。

一路上,我们风餐露宿,晓行夜宿。关羽对刘备的家眷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早晚都会去问候。他对我也很好,虽然赶路匆忙,但总会抽出时间给我梳理鬃毛,检查蹄子。他不像吕布那样热情似火,也不像曹操那样权谋深沉,他的关心是内敛的,是实实在在的。

经过十几天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黄河边。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袁绍的部下颜良和文丑。关羽为了向曹操辞行(也为了报答曹操的收留之恩),在万军之中斩杀了颜良和文丑,然后才渡过黄河,与刘备、张飞重逢。

当关羽看到刘备的那一刻,他翻身下马,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刘备也激动地扶起他,兄弟三人紧紧相拥。我站在一旁,看着这感人的场面,心中也感到一阵温暖。

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是我和关羽之间建立信任和默契的开始。它让我见识了关羽的忠义和勇猛,也让我明白了,跟着这样的主人,即使前路坎坷,甚至充满危险,也是值得的。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比武力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义”。这种力量,将支撑着我们,去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第八章荆州岁月

与刘备、张飞重逢后,我们一起前往荆州,投奔了刘表。刘表是汉室宗亲,占据荆州一带,势力不小。他对刘备还算客气,将我们安置在新野驻扎。

在荆州的日子,相对平静了许多。没有了连年的征战,关羽有更多的时间操练士兵,研习兵法。我也终于可以卸下征鞍,在新野的草地上好好休息一下。

关羽很注重对士兵的训练,他常常骑着我,在演武场上指挥士兵操练。他要求严格,赏罚分明,士兵们都很敬畏他,也很爱戴他。我能感觉到,在关羽的带领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

除了操练士兵,关羽还喜欢读书。他最喜欢读的是《春秋》,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着油灯,一读就是几个时辰。有时,我站在马厩里,透过窗户,能看到他专注的身影。烛光映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柔和。

“云长,你又在读书啊?”有时刘备会来看他,笑着说,“武将也要多休息,不要太累了。”

关羽会放下书,起身行礼:“兄长,我只是觉得,作为将领,不仅要勇猛,还要有谋略。多读些书,总是好的。”

刘备点点头,很是欣慰:“云长说得对。有你和翼德在,我就放心了。”

在荆州,我们还迎来了一位重要的谋士——诸葛亮。诸葛亮隐居在隆中,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他足智多谋,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的到来,让刘备集团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他的策划下,我们先后取得了博望坡之战、新野之战的胜利,打败了曹操的进攻。

每次战斗,关羽都会骑着我,作为先锋出战。我记得博望坡之战,我们采用了火攻之计。那天,风很大,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曹军被烧得溃不成军。关羽骑着我,在火海中来回冲杀,砍杀了无数敌人。我虽然对火有些畏惧,但在关羽的引导下,还是勇敢地冲了上去。

战后,诸葛亮对关羽的勇猛赞不绝口:“云长真乃神人也!”

关羽却谦虚地说:“这都是军师的妙计,关某只是奉命行事。”

在荆州的几年,是我和关羽关系最融洽的时期。我们一起训练,一起战斗,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我见证了他的成长和成熟,从一个勇猛的武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的统帅。

关羽对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常常跟别人说:“我这匹马,跟着我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没有它,我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听到他这样说,我心里感到很温暖。我知道,在他眼里,我不仅仅是一匹马,更是他的伙伴,他的战友。这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是我在董卓和吕布那里都没有完全感受到的。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刘备势力的逐渐壮大,荆州的局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被迫撤离荆州,前往夏口。在长坂坡,我们又与曹操的大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刘备的家眷失散,多亏了赵云七进七出,才救回了阿斗。

后来,在诸葛亮的斡旋下,我们与孙权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南部的四郡,并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以荆州为基地,开始图谋西川。

刘备前往西川后,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荆州是战略要地,东连孙权,北接曹操,责任重大。关羽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了。

“赤兔,”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常常会骑着我在城墙上巡视,“荆州的安危,就系在我们身上了。我们不能辜负兄长的重托。”

我能感受到他语气中的沉重。我抬起头,望着远处的江面,江水滚滚东流,仿佛预示着未来的风云变幻。我知道,镇守荆州的日子,不会平静。而我,这匹已经不再年轻的马,将继续跟着关羽,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第九章水淹七军

镇守荆州的日子,充满了紧张和压力。关羽既要防备曹操的进攻,又要警惕孙权的偷袭。他加强了荆州的防御工事,训练水军,囤积粮草,一刻也不敢懈怠。

我每天跟着他巡视城墙,检查防务。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有时会想起在新野读书的那个夜晚,那时的他,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忧虑。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西川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是对关羽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镇守荆州的信任。

关羽接到任命后,非常高兴。他召集将士,说道:“如今兄长进位汉中王,我等身为臣子,理当为兄长建功立业。曹操占据中原,残暴不仁,我打算北上讨伐,直取樊城,为兄长扫清障碍!”

于是,关羽留下糜芳、傅士仁镇守江陵和公安,自己则率领大军,北上攻打樊城。

樊城守将是曹仁,他据城死守。关羽率军将樊城团团围住,多次攻城,但都被曹仁击退。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机会来了。这年秋天,连绵的秋雨下个不停,汉水水位暴涨。关羽勘察地形后,心生一计——他决定利用大水来破敌。

“赤兔,你看这汉水,”关羽骑着我,站在高地上,望着汹涌的江水,“天助我也!曹仁的军队驻扎在低洼处,只要我掘开河堤,大水一冲,他们就完了!”

我能感觉到他语气中的兴奋。他立刻下令,让士兵们准备工具,掘开了汉水的河堤。

汹涌的江水顿时奔腾而出,像一条咆哮的巨龙,冲向曹仁的营地。曹仁的军队猝不及防,被大水淹没,士兵们不是被淹死,就是被冲走,一时间溃不成军。

关羽趁机率领水军出击,乘坐战船,攻打被水围困的曹军。他手持青龙偃月刀,站在船头,威风凛凛。我虽然不擅长水战,但也乘坐着一艘大船,跟在关羽身边。

在这场战役中,曹军大将于禁投降,庞德被擒。庞德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斩杀。

“水淹七军”,这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消息传来,整个荆州都沸腾了。关羽的威名,响彻华夏。曹操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赤兔,我们成功了!”关羽在战后,骑着我在战场上巡视,看着被水淹没的曹军营地,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我也感到很高兴,跟着他一起昂首嘶鸣。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仿佛真的可以扫平天下,帮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

然而,就在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危机也正在悄然逼近。孙权因为荆州的问题,一直对关羽心怀不满。他趁着关羽主力北上,荆州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吕蒙偷袭荆州。

吕蒙采用了“白衣渡江”的计策,让士兵们伪装成商人,骗过了荆州的守军,顺利地攻占了江陵和公安。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

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后,如遭雷击。他立刻率军回援,但此时军心已经涣散,士兵们得知家眷都在吕蒙手中,纷纷逃亡。

“怎么会这样?”关羽骑在我背上,望着越来越少的士兵,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痛苦,“糜芳、傅士仁,你们怎么能背叛我?怎么能背叛兄长?”

我能感受到他的绝望。他试图组织反击,但已经无力回天。吕蒙派人前来劝降,关羽大怒,斩杀了使者。

“我关羽一生忠义,岂会向孙权小儿投降!”他拔出佩剑,砍断了案几,“赤兔,我们就算战死,也要死得其所!”

我用力点了点头(再次用行动表示),载着他,朝着麦城的方向退去。

水淹七军的辉煌,仿佛还在昨天,而今天,我们却陷入了如此绝境。命运的起伏,真是让人难以预料。我看着关羽坚毅的背影,知道我们面临的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甚至可能是最后的战斗。但无论如何,我都会跟着他,直到最后一刻。因为他是关羽,是那个重情重义的关云长,而我,是他的赤兔马。

第十章麦城残阳

退到麦城时,关羽身边只剩下几百名士兵。麦城是一座小城,城墙低矮,粮草匮乏,根本无法长期坚守。

关羽派人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希望他们能派兵来援。然而,刘封因为与关羽有隙,拒绝出兵。

“刘封!孟达!”关羽得知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你们这些匹夫!他日我若不死,定要将你们碎尸万段!”

希望一次次破灭,关羽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哀伤。

“赤兔啊,”他有时会来到马厩,坐在我身边,轻轻抚摸我的鬃毛,“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我一生征战,为兄长打下这片基业,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我用鼻子蹭蹭他的脸颊,想安慰他,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疲惫和绝望的气息,这让我感到心痛。

麦城被吴军围得水泄不通。孙权派使者前来劝降,许诺给关羽高官厚禄。关羽不为所动,斩杀了使者。

“要我投降,除非我死!”他对着城下的吴军大喊,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决绝。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城中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饿得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关羽知道,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他决定,趁夜突围,前往西川,向刘备求援。

突围的那天晚上,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关羽率领着剩下的士兵,打开城门,悄悄向吴军的包围圈摸去。

“赤兔,跟着我,我们一定要冲出去!”关羽在我背上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

我打起精神,紧紧跟着关羽的节奏。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吴军的营地,眼看就要冲出包围圈了。

突然,一声梆子响,周围的吴军顿时亮起了火把,杀声震天。原来,孙权早就料到关羽会突围,设下了埋伏。

“不好!中埋伏了!”关羽大喊一声,挥舞着青龙偃月刀,迎向冲上来的吴军。

一场惨烈的战斗爆发了。关羽虽然勇猛,但寡不敌众,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我载着他左冲右突,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但吴军太多了,像潮水一样涌来。

关羽的手臂中了一箭,鲜血直流。他咬着牙,拔出箭,继续战斗。青龙偃月刀上沾满了鲜血,他的绿色战袍也被染红了。

“赤兔,快跑!别管我!”关羽见突围无望,对着我大喊。

我怎么可能丢下他?我用头使劲撞开身边的吴军,试图保护他。但一支套马索突然飞了过来,准确地套住了我的脖子。

“噗通”一声,我被拽倒在地。关羽也被甩了下来。

“赤兔!”关羽大喊一声,试图爬起来救我,但立刻被几名吴军士兵按住了。

我挣扎着,想站起来,却被吴军士兵死死按住。我看着关羽被他们捆绑起来,看着他那张坚毅的脸上露出了痛苦和不甘的表情。

“关将军,得罪了。”一个吴军将领走上前,对着关羽抱了抱拳。

关羽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

我被吴军士兵牵着,跟在关押关羽的囚车后面。一路上,我低着头,心情沉重到了极点。我不敢看关羽,不敢看他那绝望的眼神。

我们被带到了孙权面前。孙权劝关羽投降,关羽破口大骂:“孙权小儿,我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共生死!今日被擒,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何必多言!”

孙权见劝降无望,便下令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一起斩首。

临刑前,关羽抬起头,望向西方,眼神中充满了对刘备的思念和对未能完成大业的遗憾。

“兄长,云长对不起你……”他喃喃地说,然后闭上了眼睛。

刀光一闪,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我站在一旁,看着关羽的首级被斩下,感觉自己的灵魂也跟着一起死去了。我发出一声凄厉的嘶鸣,那是绝望的嘶鸣,是哀伤的嘶鸣,是为关羽,也为我自己。

麦城的残阳,像血一样红。它照在关羽的尸体上,照在我悲伤的脸上。那个曾经骑着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那个曾经和我一起镇守荆州的统帅,就这样死了。死在了他一直警惕的孙权手中,死在了他自己的骄傲和大意里。

我被吴军士兵带走了,不知道将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我的生命,已经随着关羽的死而结束了。剩下的,只是一具行尸走肉。那个属于关羽的时代,那个充满了忠义和豪情的时代,也随着这轮残阳,彻底落幕了。而我,这匹见证了太多兴衰成败的马,还将继续活下去,去面对那更加残酷和陌生的未来。只是,我的心,已经永远留在了麦城的那个黄昏,留在了关羽的身边。

第三卷尘埃落定:残蹄回声

第十一章马厩余生

关羽死后,我被东吴的士兵带回了建业。他们把我关进了一个普通的马厩里,不再像以前那样精心照料。草料是粗糙的谷草,清水也常常是浑浊的。曾经名动天下的赤兔马,如今成了东吴的战利品,一个无人问津的老马。

我常常站在马厩的角落里,一待就是一天。我不想吃东西,也不想动。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关羽的身影,想起他骑着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想起他在荆州镇守时的沉稳,想起他在麦城突围时的决绝,还有他最后望向西方的眼神……

“看,那就是关羽的赤兔马。”有时,会有士兵指着我,对别人说,“听说这马很神,跟着关羽立了不少功呢。”

“现在还不是一样被我们抓住了?”另一个士兵嘲笑道,“再神的马,也得听我们的。”

我对他们的议论充耳不闻。在我心中,除了关羽,再也没有值得我效忠的主人了。董卓的残暴,吕布的反复,曹操的权谋,都比不上关羽的忠义。是他让我明白,马的价值,不仅仅是日行千里,更在于跟随一个值得跟随的人。

东吴的将领们也讨论过如何处理我。有人说把我献给孙权,作为战利品炫耀;有人说把我送给有功的将领,作为坐骑;还有人说,这马年纪大了,不如杀了吃肉。

幸好,孙权还算有点远见。他知道我是名马,杀了可惜,便下令把我养在军中的马厩里,暂时没有处理。

就这样,我在东吴的马厩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我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憔悴。我的鬃毛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变得干枯打结;我的身体也消瘦了许多,肋骨清晰可见;我的眼神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变得黯淡无光。

其他的马见我这个样子,都不愿意靠近我。只有一匹老马,偶尔会过来和我说说话。

“我说赤兔啊,”老马甩了甩尾巴,“你也别太伤心了。这世道就是这样,胜败乃兵家常事,生死也很正常。你都活了这么大年纪了,也该看开点了。”

我摇摇头,没有说话。他不懂,他不懂我和关羽之间的感情,不懂那种生死与共的默契。

“你看我,”老马继续说,“我以前是跟着周瑜大都督的,他对我也很好。后来他死了,我不也照样活下来了吗?日子总要过下去的。”

我还是没有说话。每个人(每匹马)的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周瑜的死,或许让老马伤心过,但他没有像我一样,亲眼看着主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没有像我一样,经历过那么多的辉煌与失落。

有一天,马厩里来了一个人,他穿着儒雅的长袍,手里拿着一卷书。我认出他来,他是东吴的学者,名叫韦昭。韦昭是奉命来记录三国历史的。

韦昭走到我面前,仔细地打量着我。

“这就是赤兔马吗?”他自言自语道,“果然是一匹好马,只是……看起来有些憔悴了。”

他拿出笔和纸,开始记录关于我的事情。

“赤兔马,初为董卓所有,后赠吕布。吕布死后,为曹操所得,又赠关羽。关羽败走麦城,为吴所获,赤兔马遂入吴。”

他一边写,一边摇头叹息:“英雄末路,良驹亦然啊。”

我看着他,心中百感交集。原来,在别人眼里,我只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英雄的附属品。他们只看到我的经历,却看不到我的感受。

韦昭记录完,又看了我一眼,然后离开了。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马厩里又恢复了平静。

我知道,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些曾经骑过我的英雄们,董卓、吕布、关羽,都已经化作了历史的尘埃。而我,这匹见证了一个时代兴衰的马,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低下头,开始慢慢地吃着槽里的谷草。也许,老马说得对,日子总要过下去。即使不为别的,也要为了那些曾经的记忆,好好地活下去,直到最后一刻。

第十二章绝食而亡

在东吴的马厩里,我又活了一段时间。但我始终无法忘记关羽,无法忘记他的忠义,无法忘记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岁月。我的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越来越萎靡。

有一天,我突然决定,不再进食。

起初,马夫并没有在意,以为我只是胃口不好。他换了更好的草料来喂我,我看都不看一眼。他又端来清水,我也只是象征性地舔了一下。

几天过去了,我滴水未进,粒米未沾。我的身体迅速垮了下去,连站起来都很困难。

老马看到我这个样子,非常着急。

“赤兔,你这是干什么呀?”老马用头轻轻撞着我,“你这样会饿死的!”

我艰难地抬起头,看了看老马,眼神中充满了哀伤。

“我累了,”我仿佛在心里对他说,“我想去找我的主人了。”

老马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他不再劝我,只是默默地站在我身边,陪着我。

马厩里的其他马也发现了我的异常,它们围在我的周围,发出不安的嘶鸣。

“赤兔这是怎么了?”

“他好像不想活了。”

“真是一匹忠心的马啊。”

消息传到了孙权那里。孙权听说我绝食了,也有些惊讶。他派了兽医来看我,兽医检查后,摇了摇头,说:“这马是心病,药物无法医治,恐怕……时日无多了。”

孙权叹了口气,说:“罢了,既然它如此忠心,就让它去吧。”

我躺在马厩的干草上,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点流逝。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的草原,母亲带着我在草地上奔跑;我仿佛又看到了吕布,他穿着银色盔甲,骑着我在战场上驰骋;我仿佛又听到了关羽的声音,他在我背上,轻声说:“赤兔,我们走!”

一幕幕往事,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过。有欢乐,有悲伤,有荣耀,有失落。我的一生,见证了太多的人和事,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现在,一切都该结束了。

我感觉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微弱,身体越来越轻。我仿佛看到了关羽,他站在一片光芒中,向我伸出手。

“赤兔,你来了。”他笑着说。

我想回应他,想跑过去,但我已经没有力气了。我只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头,朝着关羽的方向,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嘶鸣。

然后,我闭上了眼睛。

黑暗笼罩了我,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即将去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背叛、只有忠义和温暖的地方,去和我的主人关羽团聚。

我死了。

死在了东吴的马厩里,死在了对关羽的思念和忠诚里。

我的身体被东吴的士兵们抬了出去,埋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没有墓碑,没有祭奠,就像那些逝去的英雄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我知道,我的故事不会被完全遗忘。因为我是赤兔马,是那个跟随吕布驰骋沙场的赤兔马,是那个跟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赤兔马。我的一生,与三国的英雄们紧紧相连,我的名字,将和他们一起,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当后人翻开《三国演义》,读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时,他们会想起我;读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他们会想起我;读到关羽败走麦城时,他们也会想起我。

我,赤兔马,用我的一生,见证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我的结局是悲伤的,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曾经跟随过最伟大的英雄,经历过最辉煌的时刻。

这就够了。

尘埃落定,蹄声远去。但我的回声,将永远回荡在三国的历史长空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