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媒体关注与成名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京华赛区一等奖,南华大学‘未来之路’队!”

当主持人宣布这个结果时,整个会场都安静了几秒钟,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林墨轩、顾清韵和江云帆三人站在台上,手中捧着金光闪闪的奖杯,脸上洋溢着激动和不敢置信的神情。

“我们……我们真的赢了?”江云帆的声音都在颤抖。作为一个来自工人家庭的孩子,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这样的舞台上,接受全国专家的认可。

“当然赢了,而且是完胜。”顾清韵难得露出了笑容,平时冷静的她此刻也难掩兴奋。

林墨轩看着台下那些瞪大眼睛的观众,心中涌起一阵成就感。虽然他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但真正实现的时候,那种喜悦还是让他感到热血沸腾。

更重要的是,台下已经有几个拿着摄像机和录音笔的人在向他们走来。媒体的关注,这才是真正价值的开始。

……

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南华大学校园里比往常更加热闹。

“听说了吗?咱们学校在全国大赛上拿了一等奖!”

“就是那个林墨轩他们的团队吧?太厉害了!”

“我昨天看新闻了,说他们的作品连清华北大的专家都称赞不已!”

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神情。对于一所并非顶尖的理工大学来说,能在全国大赛中击败清华、北理工等名校,这简直就是奇迹。

校长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王校长,恭喜啊!这次南华大学可是出了大风头!”

“我们学校也想和你们交流一下经验……”

“有没有兴趣合作一个项目?”

王校长笑得合不拢嘴,这种被全国同行主动联系的感觉,他已经很多年没有体验过了。

而在微电子系的会议室里,一个穿着白色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录音设备。他就是《科技日报》的资深记者秦明,专门负责报道高校科技创新的新闻。

“秦记者,真是麻烦您跑这一趟。”莫千山教授亲自陪同,“这几个孩子确实很优秀,特别是林墨轩,我教了四十年书,很少见到这样有天赋的学生。”

“莫教授客气了。”秦明笑道,“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这种优秀的学生团队,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报道的。”

他翻开笔记本:“而且,我看了他们的作品介绍,那个分布式智能控制的理念很超前,如果能推广应用,对整个行业都有意义。”

门被轻轻推开,林墨轩三人走了进来。

……

“你们好,我是《科技日报》的记者秦明。”秦明站起身,主动伸出手,“首先恭喜你们获得一等奖,能占用一点时间接受个采访吗?”

“当然可以。”林墨轩回握着秦明的手,心中暗暗观察着这个记者。作为重生者,他深知媒体报道的重要性,这次采访很可能会成为他们团队走向更大舞台的起点。

四人围坐在会议桌前,秦明打开录音笔,拿出了专业的采访本。

“先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吧。”秦明微笑道,“林墨轩同学,作为团队的核心,能介绍一下你们这次获奖作品的创新点吗?”

“创新点……”林墨轩想了想,“我觉得最大的创新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怎么说?”

“传统的交通控制系统就像一个独裁的皇帝,所有决策都由中央控制,各个路口只能被动执行。”林墨轩用手比划着,“而我们的系统更像一个民主的议会,每个路口都有发言权,大家协商讨论,共同制定最优方案。”

秦明眼睛一亮,这种比喻既生动又深刻,读者很容易理解。

“那在技术实现上呢?”

“技术实现其实是为理念服务的。”顾清韵接话道,“我们用了分布式算法、智能学习、容错机制等多种技术,但核心思想就是让系统具备‘思考’能力。”

“江云帆同学负责硬件,能谈谈硬件设计的挑战吗?”秦明转向江云帆。

江云帆有些紧张,但还是认真回答:“最大的挑战是在成本控制和性能之间找平衡。我们用的都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普通元件,但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了接近专业设备的效果。”

“就像用家用电器搭建实验室一样?”秦明笑道。

“对!”江云帆的紧张感瞬间消失,“就是这个意思。好的工程师不是用最贵的材料,而是用最合适的材料。”

秦明满意地点头,这些回答都很有新闻价值。但他更关心的是下一个问题。

“林墨轩同学,据我了解,你们这个方案不仅适用于交通控制,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前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产业化?”

这是个关键问题。林墨轩知道,他的回答会影响外界对他们团队的定位。

“当然考虑过。”林墨轩坦然回答,“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础。”

“打基础?”

“对。”林墨轩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房子的简图,“我一直觉得,做技术就像盖房子。”

这个比喻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来了兴趣。

“你看,盖房子首先要打地基,地基不牢,房子再漂亮也会倒塌。”林墨轩在房子下面画了几条线表示地基,“对我们来说,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团结的团队协作,这些都是地基。”

“然后是框架结构。”他在房子里画了几条支撑线,“这就像我们的技术架构,要合理、要稳固、要有扩展性。今天是交通控制,明天可能是工业自动化,后天可能是智慧城市,但核心的技术框架是通用的。”

秦明听得入神,这种用盖房子比喻技术发展的角度,他还是第一次听到。

“最后是装修和细节。”林墨轩在房子上添了窗户和门,“这就是具体的应用场景,要根据用户需求来定制。住宅和办公楼的装修肯定不一样,但都建在同样牢固的基础上。”

他放下笔,转身面对秦明:“我们的目标不是盖一栋房子,而是掌握盖房子的技能。将来无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我们都能建得又快又好。”

“那么,在你的规划中,东国的芯片产业应该建什么样的‘房子’呢?”秦明追问道。

这个问题让林墨轩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作为重生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东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走向。

“我希望东国的芯片能住进全世界的电脑。”林墨轩的声音很坚定,“不是作为便宜的替代品,而是作为最优秀的选择。”

……

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

莫千山教授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正是他四十年来一直在追求的梦想。

顾清韵看着林墨轩,美眸中流露出深深的认同。她从未见过一个同龄人能有如此宏大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

江云帆更是激动得脸红,这句话说出了他心中最朴素却最伟大的愿望。

“这个目标会不会太远大了?”秦明问道,“毕竟现在东国的芯片技术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差距确实存在,但这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林墨轩平静地回答,“就像盖房子一样,你不能因为别人已经盖了摩天大楼,就放弃盖自己的房子。关键是要盖出自己的特色。”

“什么特色?”

“适合东国人住的房子。”林墨轩笑道,“西方的芯片设计追求极致性能,就像豪华别墅,漂亮但昂贵。我们可以设计适合普通用户的芯片,性能够用、价格合理、功能丰富,就像设计良好的公寓楼一样。”

“当市场上大部分用户都住进了‘东国公寓’,那些豪华别墅的价值自然就会重新定位。”

秦明被这个比喻彻底征服了。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思路,更是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

“最后一个问题。”秦明合上笔记本,“对于同龄的大学生,你们有什么建议?”

林墨轩看了看身边的队友,想了想说道:“技术改变世界,但改变技术的是人。每一个掌握技术的人,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而且,”顾清韵补充道,“团队合作比个人英雄主义更重要。再聪明的人也需要伙伴。”

“最重要的是不要怕犯错。”江云帆也鼓起勇气说道,“我们这次比赛就出过故障,但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更好的方案。”

……

采访结束后,秦明收拾好设备,满意地笑道:“这次采访的内容非常丰富,我相信读者会很感兴趣的。”

“什么时候能见报?”莫教授问道。

“预计下周一的头版。”秦明说道,“标题我都想好了:《芯片也要“盖房子”——南华大学学生团队的创新之路》。”

送走记者后,三人走在校园里,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梧桐叶上。

“你刚才那些话……”顾清韵看着林墨轩,“感觉不像是大学生能说出来的。”

“可能是读书多了吧。”林墨轩笑着搪塞过去。

“不管怎样,我觉得跟着你,能做出一番事业。”江云帆认真地说道。

林墨轩拍了拍两人的肩膀:“那我们就一起努力,真的让东国芯片住进全世界的电脑。”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采访将会在科技界引起巨大反响,更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开始关注这个名叫林墨轩的年轻人。

改变,即将从一篇报道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