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善恶不缺席

汶川地震纪念馆里,有面刻满名字的铜墙。2008年,15岁的雷楚年在废墟中徒手刨出 7名同学,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后来却因诈骗锒铛入狱。同一面墙上,绵竹市教师谭千秋的名字旁刻着他最后的姿势——双臂张开护住四名学生,自己永远留在了坍塌的教学楼里。这两个名字的并列,恰是对“善恶回报无必然”论调最有力的反驳。

善恶的回报从来不是即时结算的硬币,而是穿越时光的回声。扶老人被讹的新闻总会掀起舆论巨浪,但全国法院 2023年审理的见义勇为纠纷案件中,87%的判决都明确支持了行善者。那些短暂占据热搜的“恶人得利”,不过是社会肌体自我修复前的阵痛。就像浙江乐清的快递小哥赵宇为救被殴打女子出手相助,虽一度被警方刑拘,最终却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还收到了当地检察院颁发的见义勇为证书。时间终将筛去浮尘,让善恶各自归位。

个体命运的偶然不能否定群体规律的必然。卷钱跑路的企业主或许能在异国他乡挥霍一时,但连云港警方 2024年从东南亚追回的 17名经济犯罪嫌疑人,每个人的逃亡路上都刻满惶惶不可终日的阴影。反观云南山区教师张桂梅,她用病躯撑起女子高中时从未想过回报,却收获了“时代楷模”的荣光与万千学子的反哺。善恶的博弈从来不是单场胜负,而是漫长的马拉松——作恶者即便暂时领先,终点线前必然有法律与良知的双重裁判。

社会对善恶的奖惩,往往以更隐秘的方式渗透在肌理中。深圳某科技公司曾录用一名有霸凌前科的高管,不到半年就因团队信任崩塌导致核心项目流产;而杭州那位为流浪汉送餐十年的面馆老板,在疫情期间收到了无数市民自发的物资支援。这些日常角落里的因果,构成了比法律制裁更广泛的奖惩系统。就像空气虽无形,却时刻滋养着善的种子,窒息着恶的毒藤。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那些流传千年的美德故事,那些被供奉在祠堂里的先贤牌位,那些写入法典的公序良俗,本质上都是对“善恶有报”最坚定的信仰。当我们看见有人行恶未受惩罚,不过是站在时间的某一截河岸边;唯有溯流而上,才能发现每个恶的源头都连着更久远的因,每个善的支流都奔向更辽阔的果。

善恶的回报,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它不是算盘上的即时清算,而是命运对生命质量的最终打分——行善者收获的是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丰盈,作恶者背负的是永恒的枷锁与灵魂的荒芜。这,才是世间最公平的等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