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
- 叶毓睿 雷迎春 李炫辉 王豪迈
- 855字
- 2025-03-29 09:50:39
2.2.4 存储标准化之互操作性
10多年前,存储行业里,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就是互操作性,正是各家厂商的存储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互联互通,使得用户面临存储管理的巨大挑战,用户一直希望存储厂商解决互操作性,即各家的存储管理软件都能管理并灵活调用其他异构存储的资源。
实际上,在SMI-S v1.6.1的标准Storage Manag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4 Block Devices中,已经包含了对镜像、快照、克隆、容灾的描述,如表2-1所示。但时至今日,较少存储厂商的存储虚拟化平台可以驱动受管对象的这些高级软件功能。
表2-1 SMI-S v1.6.1标准中对镜像、快照和克隆等的描述

其实,SNIA SMI-S标准出来已经10多年了。但是,基于网络的存储虚拟化(异构存储的管理)仍没有彻底地解决互操作性的问题。为什么刚开始时,存储厂商不去积极地遵循这一标准呢?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利益、投入产出比。存储厂商投入精力去改造自己,开放API出去,适配其他存储厂商的存储虚拟化平台,回报明显不大。而且当存储厂商变成受管对象,也即被虚化后,它对于用户的重要性就下降了。所以单纯靠存储厂商是很难解决互操作性的。
那么,这个互操作性谁来推动合适呢?
答案是Hypervisor厂商、操作系统(OS)厂商,或者类似于OpenStack、CloudStack的数据中心操作系统(Data Center Operating System, DCOS),或者云计算(Cloud)提供商、云管理软件提供商。用户只要构建数据中心,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数存储资源都必须纳入Hypervisor/OS/DCOS/Cloud的版图之内。在云计算、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日益兴盛的背景下,存储资源被虚机使用的规模将远大于被物理机使用。因此,存储厂商可以考虑与VMware、Hyper-V、Citrix XenServer、RedHat KVM、华为FusionSphere等Hypervisor厂商,以及OpenStack Cinder的互操作性。我们也看到Hypervisor厂商在努力实现与存储的互联互通,例如Microsoft System Center 2012就把SM·I-S作为组成部分;再如VMware vROps云管理软件利用SMI-S等协议进行存储分析(图2-8)。

图2-8 VMware vROps利用SNIA SMI-S协议进行存储分析
截至2015年年底,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存储厂商适配Hypervisor(VMware)或DCOS(OpenStack),越来越多地支持SMI-S标准。例如,EMC的许多型号的存储,也正式通过SMI-S的CIM,来支持OpenStack Cinder。图2-9即EMC使用其SMI-S Provider V4.6.1支持OpenStack Cinder的icehouse版本。这样,上层软件可经过Cinder在EMC存储上创建、删除、扩展或映射volume,创建或删除snapshot和clone等。

图2-9 EMC利用SMI-S协议支持OpenStack C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