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义乌市场透视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商网络
- 陈肖英
- 884字
- 2021-03-29 18:57:32
绪论
近几十年来,有关海外华商网络的研究成果之丰富、研究时间跨度之长,无疑成为海外华商研究中的热门主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经济奇迹”的出现和海外华人企业的成功,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海外华商网络的第一波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与东盟经济全面合作新阶段的开始,海外华商网络再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
目前既有的海外华商网络研究成果中,多集中于对东南亚华商网络的研究。毋庸置疑,当代世界华商的经贸网络主要是以东南亚华商网络为基础而发展、扩大起来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移居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占了海外华人总数的80%左右;另一方面也因为东南亚华商网络发展历史久远,形成于15世纪初,发展于17—18世纪,经过几百年的代际更替,加上东南亚华人商业网络较早地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华商网络更趋完善、成熟,华商的实力也非同一般,并逐渐在当地经济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引发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其商业发展的动力、进程以及特征等。然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华商网络,并不只局限于有久远历史延续性的东南亚地域。一个不可忽视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出国的部分中国新移民借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制造业的发展及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商品市场的繁荣,成为中国商品跨国贸易最早的也是最努力的开拓者,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桥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些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新一代的海外华商及其构建的华商网络的研究屈指可数。
本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南非约翰内斯堡、浙江义乌和青田三地开展田野调查,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运用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义乌市场、海外华商及其所构建的商业网络的发展脉络,探析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在华商网络构建中运用的机制、模式及策略,并探讨世界上远隔重洋的不同地区是如何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在制度和结构的意义上连成一体。
以下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田野地点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