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经济学40年:1978—2018
- 杨伟国 高文书主编
- 2438字
- 2021-03-25 19:17:17
第三节 关于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讨论
一 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关系的争论
目前,关于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就业数量的研究较多,但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争议不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数量存在损害效应,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有创造效应,而最后一种观点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为两面,它既有促进就业增长的一面,也有抑制就业增长的一面(崔友平等,2013)。
(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损害效应”
有人认为技术进步正是“资本深化”过程的表现形式,使企业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机器取代劳动力,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张军,2002)。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普及可能引起大规模失业,且伴随自然力慢慢取代人力,人类面临的就业压力将愈加严峻(赵磊、赵晓磊,2017)。
在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截面数据,分析认为技术进步的发展使得资本和劳动形成替代关系而导致就业减少(姚战琪、夏杰长,2005)。有人根据工业部门的属性不同,按照资源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于不同属性的工业部门的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部门之外,技术变化均对其就业有负向作用,技术效率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的就业有负向影响(叶仁荪等,2008)。也有人在利用DEA方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增长以及对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在我国表现为就业挤出效应(朱轶、熊思敏,2009)。也有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即分别考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中的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部门(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并未带来就业的增长,而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反而对就业有抑制作用(宁光杰,2008)。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
有关学者认为科技进步有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和让劳动者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的双重优势,因而,中国应重视科技进步的正向作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就业数量的促进作用(翟群臻,2005)。在研究分析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以及就业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发现技术进步是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博、温杰,2010)。有人采用1985—2008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对工业行业中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建立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行业整体就业具有促进作用(胡鞍钢、盛欣,2011)。也有学者基于18个行业2003—2007年的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发现引进技术创新每增加1%,青年相对于成年人获得城镇就业岗位的优势就增加0.1%(崔友平,2001)。
(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面效应”
技术进步一方面对劳动产生排斥作用,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同时,技术进步也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就业领域,并增加就业量(龚玉泉、袁志刚,2002)。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但应从长、短期来区分。短期来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机器使用范围,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应,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引起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促进就业增长(陈泽聪,2001)。有学者通过分析1993—2008年制造业25个行业的就业情况,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得出技术进步在时间维度上对就业的影响,即技术进步短期内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影响不会很大(甘梅霞、刘渝琳,2006)。也有学者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认为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通过工资对劳动力价格的调控,能够有效促进技术进步的长远利益,并避免短期就业的剧烈波动,从而在推进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发挥中国的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叶仁荪等,2008)。
二 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的讨论
就业结构应是不同类型劳动力相对数量变化的体现,最突出的表现是拥有高技能劳动者与拥有较低技能的劳动者的工作职位数量的变化。技术进步通过对劳动生产率、教育年限、技能培训等产生影响,由此产生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带来收入变化、工作转移以及劳动市场的调整等。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变动和劳动力素质结构变动两部分,其影响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它让就业结构有着向高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而缓解结构性失业要加大对劳动者教育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此外,政府也应当采取必要的举措,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挤出作用(刘文军,2011)。在对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影响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随着技术进步,社会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并减少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因此劳动者会更加重视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以适应不断变动的就业结构,从而进一步引起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改变(宋冬林等,2010)。
在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将我国的技术进步分为中性技术进步、非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采用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考察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否存在技能偏向性,即技术进步是否仅仅会导致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增加,结果发现我国的技术进步确实存在技能偏向性,从而得出技术进步对于我国的就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的结论(李博、温杰,2010)。
三 简要的评论
综合以上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研究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一方面是技术进步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通过淘汰旧的岗位,减少就业。在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方面,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同,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致使产业等其他层面的就业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
在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总量影响的研究之中,大多数学者以我国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由于计量方法和数据的不同,所以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还是负面的抑制作用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于技术进步对就业效应期限也存在较大争论。另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更少有学者关注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