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经济学40年:1978—2018
- 杨伟国 高文书主编
- 1770字
- 2021-03-25 19:17:19
第四节 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特色
明确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政策,来更好地促进就业,因此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王旭升、王婧,2008)。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主要来自我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和变革,有很强的阶段特色。
一 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方式中所采用的资本和劳动力组成方式,对就业弹性系数具有双重效应,如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稀缺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减少对就业的吸纳,反之则反(张本波,2002,2005)。
其中,技术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2010;魏下海,2008)。魏下海(2008)认为我国采取的技术进步方式是靠资本的不断深化来实现的,从而形成了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经历了由就业促进到就业挤压的不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有正面影响,90年代技术进步则减少了对就业的吸纳(齐建国,2002)。有学者认为,这与企业在技术选择上显示了资本替代劳动的偏差,由此造成劳动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受到排挤(张军,2002;张车伟、蔡昉,2002)。
二 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在过去40年间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孙伟楠,2015)。不同学者分别从三大产业(刘泓,2000)、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杨淑华、鄢咏红,2006)等角度研究了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都得出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有比较显著影响的结论。
(一)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构成不断进行调整,资源配置更强调有效性,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史英杰、吴育华、蔺宇,2008;李丽莎,2010)。由于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比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流动到城市,进入第二、三产业,伴随产业机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极大提升了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就业弹性得到显著正向影响(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2010)。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还是导致就业低于经济增长所应带来的增长速度,就业弹性系数偏低的主要原因(向玲、唐俊,2012)。此外,还有很多研究从不同地区内部各自产业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如山东(张同全、高建丽、周汉伟,2012)、青海(曹建云,2007)、甘肃(罗粱波,2007)、河北(幸莉仙、巴雅尔满来,2015)、吉林(王广国,2007)等,对进行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就业弹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所有制产权结构调整
所有制构成的变化也对就业吸纳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所有制构成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乎全部为国有和全民所有制企业,逐渐演变成民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常进雄,2003)。早期的非公有制企业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强,把从国有企业释放出来的大量隐性失业人群转化成真实就业人群,成为影响就业弹性最显著的因素之一(吕民乐,2006;田贵生,2005)。
三 经济与收入增长的影响
过去40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有研究认为,收入本身会影响就业弹性,且会有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的影响(孙伟楠,2015);有研究则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和就业弹性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常进雄,2005)。针对收入为什么会影响就业弹性,常进雄(2005)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人均收入的提高会导致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会增加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需求,随之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就业弹性要小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带来了就业弹性的下降;(2)人均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就业弹性;(3)收入的增加会促进教育发展,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导致就业弹性的下降。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很多研究从其他角度对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常进雄,2005)、劳动生产率(卢羽佳,2010)、政府干预(俞建浓,2013)、全球化和对外贸易(李娟,2012;李娟、万璐,2014;盛斌、牛蕊,2009)、就业保护法规(程延园,2009)、价值链长度(郭沛、秦晋霞,2017)、信息化发展(张哲文,2016)和金融危机(丁守海,20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