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结构

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实质是由主体、客体、中介等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状况决定的。为方便研究,我们将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结构分为主体结构、客体结构、中介结构。

1.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主体结构

它是指引发或制约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主体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状况。主体是一个多义范畴。作为日常用语,主体的一种含义是指“实存”“基础”“载体”“承担者”。另一种含义是指“主导者”“决定者”“当事者”“依附的中心”。这两种含义,前者重在“体”,后者重在“主”。而从哲学上说,主体和客体是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主体所描述和确证的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特殊地位,表明人对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动物式的关系,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为我的关系。它表达了对人类活动进行整体反思的理论性质,因而具有更为普遍和根本的意义。依据主体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主体区分为个人形态、集团形态、社会形态及人类形态四个等级层次。主体的个人形态,是指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质,即主体性在个人活动中的体现。在现实中“人”总是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主体的集团形态,是指由个人构成的具有自我意识、共同目的和自觉组织的活动的群体。个人的活动必须在意识支配下才有可能,同样,集体活动必须在集体意识、共同目的的支配下才有可能。在不同的关系和层次上,可以形成不同甚至对立的集团。主体的社会形态,是指在同一地理环境,同一历史时期,处于同一经济形态的不同集团和个人所构成的主体活动系统。一般来说,主体的社会总体形态是个人和集团在一定关系中结合而成的,它往往以民族或国家形式出现。考察主体的社会形态,有利于人类对自身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的认识。主体的人类形态是主体形态的最高表现,是主体作为人类全部整体的存在形态,它是指地球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的内在统一体。尽管各民族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种种隔离,但在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出具有共同目标的协调一致的性质。例如,在世界环境退化,地球生命维持系统受到损害,从而威胁人类生存的情况下,保护世界环境和地球资源就是一种现实的全人类利益。上述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这四种主体形态并不是四种相互独立的实体。显然,个体不能脱离集团、社会、人类而存在,反之亦然。

从主体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状况对引发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重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主体的个人形态(单个主体)在科技活动中的不同需求之间引发矛盾冲突的关系状态。例如,某一科技工作者的生存需要同某一伦理价值实现需要之间矛盾冲突的关系状态,或者其为了图生存而舍弃另一伦理价值的实现。②在主体的集团形态层面上,内部各个成员的伦理价值矛盾的关系状态。如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群体与成员之间需要,不同利益矛盾冲突的关系状态,以及群体各种需要、利益、素质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关系状态。它制约着群体伦理价值的实现,是群体自我价值冲突和社会价值冲突的内在原因。③在主体的社会形态、人类形态层面上,由于不同民族国家特有文化、不同历史传承以及当前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价值需要和利益差别而引发的各种伦理价值冲突。④从四种主体不同形态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来看,不同主体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为主客体的不同需要、不同利益、不同追求、不同素质能力及其矛盾冲突的关系状态,它是各主体不同形态之间伦理价值冲突的重要原因。

2.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客体结构

它是指引发或制约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客体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状况。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是纳入主体活动的范围、结构,从而与主体发生现实关系的客观存在。客体不仅在人的活动系统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要素,而且作为人的活动和主体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客体处于被动、受动、受控的地位,而主体则处于主动、能动、支配的地位。客体之所以成为客体以及如何成为客体,虽然取决于自身作为客观事物和对象的性质,但同时还取决于主体即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特定活动的性质。主体活动指向哪里,就把哪里当作活动的客体,并在客体状态的变化中,留下自己活动的印记。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体,包括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及其思维活动和思维产物。一切事物,包括主体之外的一切事物和主体自身的机体、言行、思维活动都可以成为客体。我们可以根据客体的不同性质把客体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和自我客体。

但各种类型客体,都不是静态的存在,它们的形成、分化和存在状况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主体和主体对象化活动的发展,客体也在有规律、有顺序地扩展和转化、分化。这种转化、分化表现为纵横交错的两种过程。其一,是主体活动在空间范围内的拓展,使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越来越多地从它们的自在王国中解放出来,为人们所揭示和利用,被纳入社会的物质存在形式的结构。例如,哥白尼时代,人类观测到太阳系;威廉·赫歇时代,人类观测到银河星系;哈勃时代,人类观测到河外星系;现代人类观测到总星系… …其二,是主体活动向物质世界的纵向深度进军,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不断地被发掘,并且经由人的内在尺度的选择,成为现实的、属人的有用性,日益为人在多层面和多重意义上把握和应用,满足着人的需求和追求。在上述两种过程中的转化、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状况相适应,也即有赖于主体这个具有人的身体器官和工具相结合的复杂的物质结构体系的日益完美和进化。

从客体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状况对引发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重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同一客体的多种属性功能与同一主体不同需要、素质能力之间的不适应状况,甚至相悖状况。或者客体的某一属性功能同主体的某一需要相适应,而另一属性功能又与主体的需要相反,出现价值冲突;或者主体的某些素质能力不能发挥客体的某一功能,相反却发挥它的不利于主体的负功能,出现潜在伦理价值冲突乃至现实伦理价值冲突。②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需要、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关系状态。同一客体的属性功能是有限的,不同主体争相利用该客体的属性功能,利用之中,关系处理不好,出现相应的伦理价值冲突。③不同客体与不同主体相互作用,因客体属性功能多样,各主体需要、利益、素质能力不一,诸多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复杂,构成矛盾冲突的复杂关系状态。该状态必然导致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复杂的伦理价值冲突。

3.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中介结构

它是指引发或制约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中介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状况。科技伦理价值冲突作为一种活动状态和行为过程,是通过中介系统而实现相互冲突的,并直接以中介之间的冲突表现出来。冲突双方各自的中介系统内部有其结构,其中难免有组合失当之处。双方中介系统各为己用,呈现一定层面、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状态和矛盾冲突关系,从而形成科技伦理价值冲突中的中介结构。

从中介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状况对引发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重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现为冲突各方中介系统的对立状态。②表现为各中介系统诸要素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关系。③表现为中介各要素利用效率的悬殊性和利用效益的悬殊性。总之,这些中介因素的对立性、不一致性,非平衡性和效率、效益的悬殊性,相互交织、相互制约,构成中介要素系统的矛盾结构。这种中介要素结构是构成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中介性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和中介结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从而形成要素间同一种对立、冲突的结构整体。这种结构使科技伦理价值冲突由可能状态变成现实过程,由潜在状态变成外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