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意义

据维基百科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有将近4000万华人,遍布40多个国家,并且在有些国家华人掌握着可观的社会财富。[1]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拉美有112万华人,几乎遍及拉美主要国家。在拉美历史上华人的社会影响更不可小视。根据陈泽宪1963年对契约华工问题的研究,拉美华人移民的“星星之火”肇始于19世纪以前的非法劳工贸易,而1851—1875年32万契约华工抵达拉美,遂成“燎原之势”,奠定了拉美华人社会的主要人口构成和社会基石。因此,以拉丁美洲的华人社会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拉美华人社会史研究的角度看,无论是外文还是中文著述、资料汇编,对拉美华人华侨的研究多集中在华工问题、苦力贸易等方面,重点放在华工出国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以此揭露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罪恶行径。当然,拉美华人社会在局部地区、特定事件、具体时点的社会活动和生存状态也从中略见一斑。毕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描述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断裂的。因此,本书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手段,回归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缘起、发展、成熟与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整体呈现;以社会学的分析手段,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当地社会和其他移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祖国的关系,进行深入解析。由此,给予拉美华人社会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社会活动主体也从华工延展到广义上的华人,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本书将进一步推进华人华侨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有所补益。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研究还具有如下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一,拉美有30多个国家,因历史上长期遭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奴役,独立后又长期困扰于美国等西方列强推行的新殖民主义、不平等国际贸易,经济基础孱弱,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国家与我国一样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深入了解和认识拉美国家的历史,才能与之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从而更行之有效地推行我国的外交政策。

第二,拉美是多族体(Ethnic group)混合居住的地区。居民有原著居民印第安人、奴隶贸易后裔黑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及流放者后裔白人、包括充当苦力的契约华工在内的亚洲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种人。其中混血种人占一半以上。因此,该地区的文化结构呈现出多族体杂糅的特质,而且各族体之间的冲突摩擦的根源仍未根除,种族歧视的残余依然存在。

美国率先于19世纪80年代通过了排华法案,华人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曾被美国国会及联邦政府立法排挤和禁止移民的民族。排华浪潮最先波及的就是作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国家——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国都发生过驱逐华人的事件。以何塞·安杰尔·埃斯皮诺、雷蒙·克莱普、利奥·达姆伯基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把华人自成一体、华人组织之间互相争斗作为引发排华的因素。至今某些种族歧视分子仍然利用这些反华论调,发泄民族主义情绪和“仇富”心理,伺机迫害华人。因此,梳理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正本清源地阐释华人社会的性质和作用,对于我国制定政策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反驳种族歧视分子的荒谬论调将有所裨益。

第三,近年来,拉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与中国的政治合作、经贸合作、社会文化交流日趋加强,其中华人华侨的纽带作用不容忽视。在台湾“金钱外交”的影响下,哥斯达黎加一直以来都视台湾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2007年,哥斯达黎加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哥斯达黎加的洪门组织通过民间途径,进行非官方接触,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此外,多米尼加的洪门组织也在积极地与官方政府接触,“反独促统”,促使居住国政府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第四,拉美是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较小的一洲,广大的亚马逊(Amazon)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至今尚很少有人居住。但是,近年来拉美人口增长加快,并且城市化进程迅速,墨西哥城(Mexico Cuidad)、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圣保罗(Sa-Paulo)、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等都发展成为人口逾千万的超级大城市。这些大城市成为形形色色、各怀抱负的种族组织、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崭露头角、发展成员、扩张势力的沃土。本书通过对拉美华人社会的个案研究,希望可以对拉美非主流社会及社会组织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注释

[1]参见维基百科“海外华人”词条,http://zh.wikipedia.org/zh-hans/%E6%B5%B7%E5%A4%96%E8%8F%AF%E4%BA%BA。也有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根据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96年版的《亚洲大趋势》中的数据,全球有5700万海外华人,遍布60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