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 刘叶华
- 1346字
- 2020-08-30 02:07:27
2.1.1 贸易往来
有确切中外文献记载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肇始于明朝,都是通过海上贸易完成商品交换活动的。有两条航线影响最大,一条航线是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开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闽、粤口岸—菲律宾马尼拉(Manila,Philippines)—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ulco,Mexico)—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a,Spain);另外一条是葡萄牙商人开发的以伊比利亚(Iberia)半岛为中介的印度洋航线,中国澳门—印度果阿(Goa Velha,India)—葡萄牙里斯本(Lisbon,Portugal)—巴西,或先到巴西,再返回里斯本。
东汉、三国起,我国就开发了通往南洋菲律宾的航线。到了明朝,造船工业和航海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队下南洋的活动日渐频繁。1565年西班牙开始殖民菲律宾,他们利用菲律宾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港,先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产品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向东输送到墨西哥西海岸港口销售,大帆船返回时主要装载美洲生产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再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明朝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结算货款时,经常收到墨西哥的“鹰洋”。这就是在“太平洋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贸易。中国商品再以墨西哥为集散地,运往秘鲁等拉美其他国家,销售地域扩展到巴拿马到智利海岸乃至其他内陆城市。[1]
根据史料记载,在马尼拉价值100余万西元的中国生丝运抵墨西哥可售得西元200余万,毛利高达100%。[2]高额的利润回报吸引了很多华商远赴墨西哥经商。在墨西哥,华商比西班牙商人更会经商,以致1635年墨西哥城的西班牙商人向当地总督抱怨在自己殖民地的首都里竞争不过华商,要求把华商驱赶到乡下去。[3]大帆船贸易一直持续到1815年,拉美爆发民族独立运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毁于战火。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入居我国澳门,中国的瓷器和工艺品开始通过澳门和伊比利亚半岛辗转流入拉美的巴西等葡萄牙殖民地。明崇祯十三年(1640)后,葡萄牙商人把受当地人喜爱的中国青花瓷直接运至巴西销售。中国瓷器对巴西上层社会的影响很大,富有的庄园主以收藏中国瓷器为荣,收藏家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中国瓷器的艺术性。
由于航线漫长曲折、商品经济不发达、多个政治势力并存等因素,中国输出拉美的商品多为轻薄、贵重的丝绸、陶瓷等奢侈品[4],主要是满足上层贵族的收藏和炫耀的需求,对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不大;中国从拉美引进的主要是一些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价值相对较低。因此,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直到19世纪以前‘中央之国(指中国)’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5]。此外,拉美农作物的传入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渡过饥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1][注释:参见任继愈:《美洲华侨史话》,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刘文龙:《华夏文化在近代拉丁美洲》,载《拉丁美洲研究》,1998(4),47~50页;张世均:《中国瓷器在拉美殖民地时期的传播》,载《黔东南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1),6~11页。
[2]See William Lytle Schurz, The Manila Galleon, New York: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 1959, p.308.
[3]See Evelyn Hu-DeHart, "Latin America i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In Arif Dirlik, ed., What Is in a Riml?: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Pacific Region Idea, 2nd edi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8, p.30.
[4]参见李金明:《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华侨出国高潮的形成》,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56~64页。
[5]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1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