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 刘叶华
- 1277字
- 2020-08-30 02:07:27
2.1.2 文化传播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中国向拉美输出的不止是商品,还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手工技艺、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马尼拉的大帆船带去的不仅有精美的中国商品,还有技艺精湛的华人手工业者、温良诚实的华人家仆、富甲一方的华人商贾以及厌倦漂泊的水手。他们被当地人统称为“马尼拉华人”(Chinos de Manila)。清代张荫桓《三洲日记》中描述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查墨国记载,明万历三年,即西历一千五百七十五年,(墨)曾通中国。岁有飘船数艘,贩运中国丝绸、磁、漆等物,至太平洋之亚冀巴路商埠(即阿卡普尔科港),分运西班牙各岛(指当时的西属拉美殖民地)。其时墨隶西班牙,中国概名之为大西洋。”[1]:“对利润的渴求把中国商人带到了墨西哥”[2],1575—1815年的两百多年间,“每年都会有20到60艘的中国帆船到达马尼拉”[3],随船的华人又可能会转乘西班牙的船只抵达墨西哥和秘鲁。据估计,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移入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4]
16世纪末,西班牙王室下令准许华人工匠移居西班牙及所属殖民地。由此,织工、裁缝、木匠、金银首饰匠和理发师等华人工匠来到拉美,向当地人传授纺织、制瓷和制造工艺品的技术和工艺,还有的从事服务行业。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他们还建造了唐人街。甚至华人的衣着和服饰也为当地人所接受和喜爱。17世纪初,一位西班牙船长从中国带回一位公主,定居到墨西哥的普埃布拉(Puebla)城。她以明代服饰为基础,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设计了一款女装,为当地妇女所喜爱,成为当时墨西哥最流行的古装——“普埃布拉中国女装”(China Pueblana),沿袭至今;她用过的床帐和纸扇也被珍藏在当地的博物馆中。[5]
华人的能工巧匠们还在当地留下了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它们的图案、花纹、造型等都饱含人文情趣和审美取向,承载着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在拉美地区广为传播,还被吸收进当地的文化之中。如墨西哥城大教堂瓜达卢佩圣母(Lady of Guadalupe)殿堂中的木雕就是出自华人匠人之手。巴西历史上的华人定居地还保存着中式的八角亭台。
中国的娱乐活动和传统习俗也随着华人移民传入拉美,如纸牌游戏、放风筝、放鞭炮等。秘鲁华人还传授当地人如何制作“人造焰火”。据史料记载,在节日庆典活动时,秘鲁也会燃放烟火,“天空出现了七头蛇的烟火”[6]。这表明,秘鲁的烟火制作技艺已经十分精湛。
与此相对,拉美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在丰富饮食内容和改变饮食结构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某些特有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形成。清代辣椒由拉美传入,为中国人所接受和喜爱,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其烹饪风格据推测也是在这个时期最终形成的。
注释
[1]张荫桓:《三洲日记》卷五,20页,上海石印版,1906。
[2]J.González de Mendoza,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and Mighty Kingdom of China and the Situation Thereof,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853.
[3]William Lytle Schurz, The Manila Galleon, p.71.
[4]参见徐世澄:《华人与拉丁美洲》,http://blog.china.com.cn/xushicheng/art/83528.html。
[5]参见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见《中国拉美史研究会济南年会论文》,2007,278~308页;赵巧萍:《十九世纪初中国封建政府的华工出国政策》,载《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6(1),35~37页。
[6]埃斯图亚尔多·努涅斯:《十六、十七世纪东方各国对秘鲁文化的影响及其表现》,见《中外关系译丛》,第5辑,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