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借钱记忆
对农村生活曾经的艰辛的记忆,大多并不是因为干农活的艰苦,而是跟借钱(老家话通常说借钞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我们家兄妹四个,年龄相差都是三四岁,哥哥和我读小学与初中时,只差一个年级。父亲虽有做石磅的手艺,但身体不好,也因为孩子多,家里常是生产队的“缺粮户”,欠生产队里钱。借钞票给孩子交书费学费,借钞票给父亲看病,房子失火后借钞票重新盖房子,曾是母亲不得不面对的难事。母亲为了还人钱,能想的办法都想遍。还人鸡蛋,有时借不到钞票给我们交书学费费,就问别人借鸡蛋拿到村里代销店兑换,等自己家的鸡下蛋后再还给人家。还人小猪,家里养了多年的母猪,总是借钞票后等着母猪下小猪后还给人家。还工夫,家里房子烧掉,在借不到钞票但又不得不雇人重新盖房时,母亲承诺还给人家工夫,等人家盖房子时自己去干相等时间的活儿。后来条件稍好时,直接还钱。
借钱于我,是铭刻在生命的记忆。因为房子被烧,家里借住在同村让成伯伯的房子。母亲下决心重新盖房,尽管要盖的新房只是泥墙屋。那年夏天,母亲让我到安徽歙县当工人的伯父家借钱,母亲希望能借到15块钱。长途跋涉到伯父家后,我把母亲的想法说了,伯父告诉说刚给女儿买了手表,没钱。第二天,给我买了回家的长途车票后,塞给了5块钱。下午四点,长途下车后已没有换乘的车,愣是跟着别人走了四五个小时的山间小路,后来借了手电回家,还生怕借来的钱丢掉。
也是那年,我跟大队书记和大队会计说好话(因为下半年我还得去县城读书),写了申请,开了贷款证明,希望能从公社信用社贷款15元。当我把盖了大队章的申请交到信用社,一位负责同志,很公事公办地让将申请放那儿,再无下文。那个时候,多么期望农村孩子读书能贷款啊。
于我,不能忘却的为自己借钱是1982年的夏天,公社广播站通过村里高音喇叭通知上了大学分数线的学生去县城体检。很是兴奋的我,告诉母亲我自己去借“盘缠”——到县城单程船票七毛五。那一次,相处较好仅大十岁的叔辈邻居借给了2块钱。
因为路费,在四川上大学时,父母不是特别希望我每学期都回家。回家的路费一般不成问题,学校把七八月份的菜票饭票兑换成了现金和粮票发给我们。记得从成都到上海或到杭州,或者到老家相邻的岭后站,坐火车学生半票都是22元,但回校的路费让母亲头疼。大二暑假回家,临近开学,路费还没着落,心急如焚的我,硬着头皮向有点亲戚关系的初中同学的妹妹借了20元。
借钱,于父亲母亲,是借生活,借的是生活的延续;于我,借的是希望的支撑。后来条件稍好后,母亲把所有欠人的钱都还了,但借钞票的痛和窘,不仅深刻在母亲的生命里,也烙印在我的记忆。正因为如此,毕业时我连一点考研的想法都没有,希望赶紧工作,尽快担当起改善家庭生活的重任;希望母亲不再有向别人借钞票的尴尬。后来很多年,我希望并保证父亲母亲兜里随时都有现钱,随时可以去买肉,随时可以去医院看病,希望喜欢到小店吃馄饨和茶鸡蛋的父亲,随时可以怡然自得地去享受与借钞票截然不同的感觉。
借钱,教会了我珍爱生活。感谢因为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能还而没有借给母亲钱的邻里或友亲,他们让我懂得生活艰难时承诺可能会被质疑、信用可能会被打折扣,而在生活困苦时坚定信念、不管多难都必须兑现还人钱的承诺何其重要。也因为如此,我努力做到父亲在世时让老人别再为钱着急,用心确保健在的母亲,踏踏实实感受生活有保障的幸福。
感激曾借钱给母亲,借“盘缠”予我的好人,你们是我一生的温暖。借钱的记忆,让我倍觉不借钱的当下生活多么幸福。
网友评论
◆网站优化推广_晓唐
“借钱,于父亲母亲,是借生活,借的是生活的延续,于我,借的是希望的支撑。”这样的回忆虽然很苦,但这是最好的动力。
◆bjdx干部教育
仍旧有第一遍看时的感受……真是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好生活,知足常乐。
◆何忧之深
我的心灵深处也有同样的记忆,我也是靠着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借钱,供我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幸好有孝顺体贴的好哥哥,他参加工作以后就供我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没有父母和哥哥的大力支持,我也不可能有现在幸福的生活。可惜的是我到现在都还没有能力去回报他们,每每想起都会很愧疚很痛恨自己!……
◆雨杭时间
吃过日子的苦,才更能品出日子的甜。
◆xian
忆苦思甜,感恩,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