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其实我并不孝顺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自己很孝顺。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供弟弟读书,那时认为,供弟弟上学就是减轻家里负担,也是最实际的孝顺。
一直认为自己理解父母曾经的艰辛,尤其是母亲借钱供我们读书、辛辛苦苦养母猪卖小猪还账,以及家里房子烧掉后借钱重建家园的艰难,我也因此发誓要考上大学,改善家里的生活,绝不让父母再过贫穷的日子。弟弟毕业后,我便直接给家里寄钱,媳妇呢不仅给公公婆婆做裤子过年,还给他们织毛衣毛裤,再后来买保暖秋衣秋裤和鞋子等从北京寄去。生活改善后,母亲再也没有向别人借过钱。收到寄去的东西,父亲和母亲总是很高兴。
在老家淳安威坪农村,有肉吃,有皮鞋穿,有钱看病,曾是父辈理想的生活。当老人提一斤从小镇上买来的猪肉或拎着上镇医院看病后配的几副中药,或者穿着孩子给买的衣服和皮鞋,从村脚走到村头时,你能感觉老人的优越感和满足。当父亲母亲享有这样的生活,也能四季分明地穿衣服时,我的心里不无欣慰,欣慰父母总算没有白供孩子读书,欣慰自己铭记父母的不易。
一直觉得定期不定期地寄钱、寄衣服给父母,每天电话关心父母身体,过年时什么都安排好,就是孝顺。但是,去年父亲的离世,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孝顺。父亲去世前三个月,喜欢喝酒的他变得有点酗酒,喝酒后喜欢找母亲的茬。身体虚弱的父亲抱怨说话没人听,但有亲友或邻居陪他说话时会好好的,啥事也没有。父亲一个人在家时,常独自喝酒喝得满脸通红。母亲从菜地回来,他会突然胡闹。母亲担心父亲酒喝多了身体吃不消,悄悄地把酒藏起来,外面只放一瓶两瓶。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把酒瓶摔到地上,母亲做的饭也不吃,有时成心倒在地上。闹得厉害时,七十六岁的父亲还爬上八仙桌,喊着向母亲要绳子上吊。我不但不理解老人,电话里还有些责怪父亲是不是忘了以前生活的苦。父亲去世前一个月,身体变得更差,无力再闹,母亲几乎寸步不离陪着,妹妹一家也赶过去照顾。那段时光,因家人陪在身边,父亲变得出奇地温软。当我得知这一切时,深深地觉得自己的不孝。
曾经以为,对父母生活上细心的照顾就是孝顺,直到父亲去世前,我才明白,老人在基本生活条件满足后,最在意的是要亲人“候住他”(被关注),说话“叫得应”(讲话管用,被尊重),有用处(被需要)。父亲最想要的是,不管你有没有出息,他说话你都不敢不听的满足。而做儿女的常犯的错误是,只希望父母吃完饭散散步,什么病也没有,啥事都不用他们操心,以为这样就是关心,而实际上有意无意把老人当成了“傻子”——疏忽了父母也是有思想的人,不管老人的思想多多传统或多不合时宜。
父亲辞世前的一个月,我越来越明白老人是因内心孤独产生焦躁——留恋生命又无可奈何地烦躁。老人在意自己的存在感(被关注)、角色感(被尊重)和价值感(被需要),虽然父亲从来没有这么说过。真正的孝顺,不止是简单问寒问暖,或者让父母当儿女的听众,更重要的是“衬娘姆老子说话(衬父亲母亲说话。衬,衬托,帮衬;娘姆,母亲;老子,父亲)”——用心找父母最愿意说最想说最有话说的话题,让父母多说话,多聆听父母的话,这是让老人最开心的孝道。
孝顺,不止是简单的赡养和顺从。孝道,是对老人身和心的同时在意,是对父母在意的在意。
网友评论
◆中国之声长悦
大城市的忙碌生活,往往让人无暇顾及家里的老人。常常连陪他们吃顿晚饭的工夫都会被繁忙的工作占据。每当那时,他们心里的失落在我心里都是无边的压力。
◆蓝波儿的角落
父母是家的根,我们都要连根养根啊。
◆燕小云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苦痛。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社会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但常回家看看,常侍奉父母于榻前,并非不能做到。老人在,才是我们活着的动力和希望。我们终将亲人送走,然后等着亲人将我们送走,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多在一起,因为每见一面都会少一面。
◆西岭雪毛毛520
写得非常平实真切。的确如此,做子女的给予父母再多再好的物质条件,都不如多花时间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的唠叨,感受他们的烦恼。每天能看到子女就是父母最感欣慰踏实的事。呼唤远住异乡的游子常回家看看,歌曲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祝好!
◆达者为师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