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对翻译史的梳理与对译文文本的分析,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译者、译事与译著,以点带面;采用翻译学、史学与宗教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手法,对相关译著进行文本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透过译本看意识,透过意识看译事。

本研究依据人群、人数与话语权大小,将意识划分成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地域意识、社会意识与国家意识五种。意识的细分种类繁多,比如文化意识、宗教意识等;意识的特性包括主观性、动机性、能动性、可变性等。本书围绕典籍西传与西学东传,对不同特性与不同类型的意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本课题以史料学的手法收集文献,涵盖两大类翻译史料:直接翻译史料与间接翻译史料。前者含原始的报刊译文、原始的译本单行本、文集里的译文、译作未刊本、译者及同其时代人物的日记、书信等,后者包括经过转录的译文或译本、书目索引、资料汇编、前人著述、译者追记等。本研究特别重视挖掘、收集档案与译著原著等原始资料,同时注意对史料真伪、正误等进行鉴别、辨析。

本书的文本分析涉及两个层面,首先是译本文字层面的评价,涉及词汇、句子与风格三部分;进而发展到译文文本外因素的分析,涵盖信仰与措辞之间、动机与风格之间、功能与译法之间、译者与社会历史境遇之间、翻译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翻译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而分析意识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