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应用探究

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石伟 刘慧萍 张静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已经是教育办学中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教学管理执行效果不明显,监督机制不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不足制约着持续改进。全员参与,完善监督机制,进行长期的全面改进不失为较好的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本文仅探讨了一线教与学中,教学关系双方当事人的一方——“教”的持续改进。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多方面因素还需要进行长期地、系统地持续改进。

【关键词】持续改进;教学质量;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最核心的基础工作。教学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过程,其基本目标是确保教学平稳有序运行,教学任务得以完成;高层次管理目标是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无止境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使教育质量达到高水平的具体方法就是“不断改进”。TQM中“持续改进”思想包含内容有:不断改进是取得高品质的前提和方法;不断改进是连续不断地、有计划地改进;不断改进需要重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不是最终结果。

持续的质量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质量管理八大原则认为,持续改进,即“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它是以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质量的循环活动,与“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一原则相呼应。它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思想,它的落实是确保其他管理原则得到有效体现和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坚持改进,组织才能不断进步。他认为,由于顾客需求的不断增长,任何一项工作、一个工序、一件产品,其质量都有不断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不断追求卓越,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后再去“亡羊补牢”,则为时已晚。

“质量改进是永无止境的旅程”,是克劳斯比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广告语,体现的就是这一“持续改进”的精神。产品的质量改进在批次中就可以体现,而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上层管理部门转变观念,精心策划,将质量改进通过形成管理制度上升为组织意识,通过管理人员的有效管控得以实现。

我国高校存在教学管理中的决策或制度执行不力,创新力不够。教学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不能令各方满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日常巡查中所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动态管理,循环督查,最终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的改善和提升。好的教学督导可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行政事务提供反馈意见,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持续改进。质量监督是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制度设计可以从源头提升质量。

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大学,确立了“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敦德”体现在学风上是“德才兼备”,体现在教风上是“以德施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在工作作风上是坚守职业道德、“常修为政之德”;“励学”表述了大学第一位的是“学”;“知行相长”则是从“知”与“行”的关系入手,对求真与创新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阐述,“知”、“行”互动,达到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不断成长。德是根本,学是关键,知行是方法,长是目标。简短的八个字,从侧面揭示了教、学持续改进的基础和方法。

从西部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高校教学管理仍然停留在粗犷管理阶段,虽然已经着手开展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但由于历史积淀及地域限制还存在共同问题:

1.教学管理中管理的过程和执行效果不明显

教学质量缺乏质量保证纲领性文件,缺乏系统规划,缺乏长效机制。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管理更是一门科学,管理学常说,“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学校缺乏更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示范。跟其他高校相比,对外交流较少,主要是基层单位少,一线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切身感受外面的世界。

2.督导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学校有较成熟的督导团运行模式,督导团的老专家能够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指出青年教师的不足,但是由于部分反馈、执行环节人员配置问题,督导发现的问题难以彻底地持续改进;问题缺乏客观评判标准,缺少督、教沟通平台,缺乏改进监督机制。

此外,督导团组成人员均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一致,督导目标类同,在现代化教学理念、教育辅助技术、管理评价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更快将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传递给青年教师。

未能发挥二级督导的作用。我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有专家建议建立健全二级督导制度,发挥各学院各学科督导的作用,各学院可设立1名专职督导,专兼职配合,充分调动督导工作积极性。

尊重督导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被认可;日常工作中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学当事人对督导反馈的问题不够重视,只是象征性的进行文字整改、反馈。这样的情况弱化了整改、持续改进工作的严肃性,削弱了督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

3.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不足

由于部分学科教师师资缺乏,以及相关分配等政策影响,青年教师入校第一学期即登上讲台授课,部分青年教师每学期都开新课,没有模仿环节,备课马马虎虎,缺乏深入思考,缺乏经验基础,在最开始很难讲好每堂课,或者因为认识不到位养成不好的讲课习惯,潜意识很难再改正。

持续改进已经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而,教育发展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大学教育来说,若不关注自身的教育质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具体办学实践中,要首先从办学理念上和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

1.营造持续改进的氛围

教师个人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更是一个漫长而稳步的过程。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代,通过设置教学方法论坛,不定期召开师生交流会,方便师生间、老师间的交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导入课程,寻找持续改进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微课、精品课程网站,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2.完善二级督导制度

参照学校督导团制度,建立学院二级督导制度,实现学科专业督导全覆盖,实现督导问题按专业针对性更强,有利于问题在学院内部解决。

3.教学持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改进

持续改进闭环,发现问题后应该持续跟进,制定改进方案,对改进成果进行公布、警示,对于典型案例要及时进行总结、剖析、展示,达到举一反三,让经典与教训为群体的持续改进积累资料。

4.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持续性

强化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强化听课制度,让青年教师厚积薄发,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开始授课生涯。

本文仅探讨了一线教与学中,教学关系双方当事人的一方——“教”的持续改进。然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源质量、校园学习氛围(学风)、教学环境(“硬件”保障)、教学制度(“软件”管理)等。

持续改进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在实践中要根据生源层次、师资层次制定严紧、宽松相适宜的《教学质量保证大纲》,建立长效管理制度,教风、学风提升计划,激励制度(对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激励)。只有以顾客(学生、社会等)为关注焦点,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注重过程、以事实为准绳,系统管理,有效沟通,才能形成良性氛围,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登山.浅析影响大学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内在致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0):80-81.

[2]程凤春,洪成文.90年代西方教育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164-168.

[3]王章豹,李巧林,郑治祥.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25-26.

[4]苏小冬,孙爱武.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