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片段

卡夫卡《骑桶者》

(一)“支架”一:课前学历案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及存疑,这是对学情的观照。对学生初读问题的疏理,可以帮助老师集中明确教学重难点。笔者在设计《骑桶者》的课前学历案时,做了如下阅读卡片。

(二)“支架”二:课中小助手

为帮助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笔者在课中学历案的设计中请来了几个“学习小助手”,为学生的研读搭建有力的“支架”。

1.译文比较

(1)“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VS“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

生1:前一句中的“已经”说明骑桶者去煤店老板那里借过很多次煤了,老板的“麻木不仁”是个事实。后句中的“一定”应该是骑桶者主观地认为老板“麻木不仁”。

生2:已经麻木不仁了,那就意味着“我”用通常的方式借煤已经借不到了,所以我要想一种新奇的方法。于是我就“骑桶去借煤”了,这就使“骑桶”成为一种可能。

(2)“我怎样去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VS“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

生1:骑桶者的“‘我’像骑士那样”说明借煤这件事好像是很正大光明的样子,还有一种比较威武的感觉。但是如果用“像骑桶者那样”,这个样子会有点狼狈。

生2:“像骑士那样”更能表现出我骑桶飞翔时的自我陶醉般的“骄傲”,而这“骄傲”的背后恰恰是我对现实的恐惧与逃避。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VS“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生1:“浮升”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爬上”是一种主观的描述;“让自己永远消失”比“永远消失”更具有主动意识。所以后者更能表现出骑桶者身上那种可怜的自尊,以与世界相隔离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的心理。

2.改写比较

(1)原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改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飞翔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生1:“飞翔”是一种轻盈而自由的快乐感觉,“漂浮”则有一种不能掌控的虚空感,从后文“我”无法降落可以感受到这种虚空与不自由。

(2)原文:“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改文:“她马上看到了我”。

生1:“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臆想或猜测,从中可以感觉到“我”与世界的交流存在一种阻碍——“我”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自以为是地看他人、看世界。

3.朗读比较

(1)“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2)“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3)“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4)“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4.虚构比较

(1)虚构一:“我”一个筋斗就到了煤店,敞开大袍,一下子就把煤店地窖里的煤吸了过来,老板居然一点都没察觉,仍伏在小桌上写字。

(2)虚构二:我拎着空荡荡的煤桶,抖抖索索地挪进煤店的地窖,怯生生地说:“老板,请您行行好,再赊我一点煤吧。”我低垂着头,不敢正眼看他。老板好像没听见,仍伏在小桌上写字。我提高音量“嘿,老板!我绝不会赖账的,一有钱就给你。”老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我:“这话,我的耳朵已经听出茧来了。”

生1:虚构一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荒诞的虚构,所要表现的是一个超能力者,不符合卡夫卡笔下骑桶者的自尊怯懦、敏感脆弱的个性心理。虚构二表现的只有人物的可怜与可悲,引发的是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据此,情节的走向及主题的表达无外乎一是老板借煤,表达人性的温暖;一是老板不借煤,表达人性的冷漠。而卡夫卡的虚构则更能带领读者接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及主题,更能体现“我”的一种飘的状态,突出一种恍惚游离之态,更好地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引发的不是感性的同情,而是更理性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