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动能: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
- 李虹等
- 1127字
- 2025-02-27 23:04:56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问题
近年来,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先后发布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和“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指数”等系列成果,分别从城市转型效果、转型压力、转型能力、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了评价方法框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内涵、评价内涵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以相对科学的方法建立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果、转型压力、转型能力和创新水平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呈现中国地级资源型城市于当前时点上在探索转型中的特性及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推动各资源型城市的下一步转型寻找突破口与发力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进一步建立资源型城市实现持续自我增长的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找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并以此分类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与路径,从而能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建立科学的资源型城市持续自我增长,实现转型发展。
内生增长理论由古典增长理论的现代增长理论发展而来,其特点在于将技术等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从而通过经济学方法解释增长因素的变化问题。所谓内生增长,指的是不但通过单纯的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借助经济增长,进而推动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增长和升级,在经济与要素的相互促进中实现经济的自我增长,这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终出路,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症结所在。本书通过分析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明确经济增长对其要素推动的机理,从而建立资源型城市内生增长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构建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转型模式与路径,将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本书基于内生增长理论,从要素和行为主体解释资源型城市转型,通过理论或实证研究分析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要素方面,主要考虑了资源型城市具有相对优势的自然资源,分析了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性。行为主体方面,考虑了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环境,分析国内的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市场分工格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影响,分析生命周期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战略和路径,以及资源税改革和环境规制等政策措施对资源型产业影响。
本书结合典型城市案例分析,通过明确转型效果与要素动因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从而在更深层次给出转型建议,通过改善发展机制,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路径,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普遍性的指导框架,从而有较为广泛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