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动能: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
- 李虹等
- 1105字
- 2025-02-27 23:04:55
第一部分 概述篇
第一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与路径
一、新常态背景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发展依赖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技术落后,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0年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对各种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加以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现有的水、土地等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积累,从而加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在经济形势恶化和增速下滑的同时,城市就业难以保证,社会保障压力沉重。中国资源型城市开始在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方面均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
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项目于2001年由国务院正式开始实施以来,一系列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便相继出台。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的遗留问题及转型难点得到基本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城市转型规划;使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互增进;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健全。
2017年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面对当前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呈低位震荡,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剧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分类指导原则和特色发展原则,与此同时,大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新动能的培育和对于新经济的发展,并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方面的进程。《指导意见》中还提到,预计到2020年,成长型城市的资源将采取更加科学的开发模式,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协调进行;同时,更加健全和完善成熟型城市之下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并显著提升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针对衰退型城市,应该做到可以大体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而能够为衰退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打牢根基;最后对于再生型城市,应该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得到明显推进,并使得城市的社会经济沿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变为消费主导,科技创新也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审时度势,据此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作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以及中国城市体系中重要构成部分的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新特征和总趋势,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实现城市转型。新常态背景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重新审时度势,摒弃原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道路,改善并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把握转型机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市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