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2015—2018年,中国的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日益严重(王国刚,2018),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8》的统计数据,2000—2016 年,中国非金融资产由37.5 万亿元增长至424.5万亿元,金融资产由53.2万亿元增长至786.2万亿元,金融资产增速显著高于非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经济的脱实向虚可能加剧资产泡沫,使经济增长潜力疲乏,恶性膨胀的虚拟经济甚至会造成金融危机(成思危,2015)。 “脱实向虚”现象一时间引起了各界的广泛探讨。

2017年3月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简称“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3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77.8%,总负债占比达到78%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 1.91%,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较2015年年末上升0.07%,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到2.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76.4%,贷款拨备率为3.08。2 加上2010年以来影子银行业务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据《中国影子银行报告》统计,截至2019 年年末,中国广义影子银行的规模为8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6%),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成为政策的焦点。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多次强调振兴实体经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2017年7月14日至7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金融工作的方向和思路。会议提出了金融工作的四大原则:一是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三是强化监督,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四是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明确了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分别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强调了防范金融风险、引导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意义。

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金融资产的配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良好的银行运作与管理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和流转速度,降低金融体系风险,对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历史上发生的银行破产和金融危机大多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缺失有关。

中国银行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其中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同,它以营利为目的,性质上较为特殊。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批准,在部分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立足城市居民、立足中小企业发展、立足地方经济建设”为市场定位,关注地方金融和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因而地方金融发展和政策制度成为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点也成为研究中国地方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重要动因。因此,探讨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环境以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从理论意义上而言,本书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体系管理与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丰富了商业银行风险与绩效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理论证据;从实践启示上而言,本书有助于了解商业银行的制度体系和金融行为,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为提高金融市场与金融资本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建议和优化路径。

1 2018年3月撤销,设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

2 资料来源:2017年3月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做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