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从中国商业银行的特征出发,基于国内的制度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结合内外部影响因素,综合考察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索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以及推动经济“脱虚向实”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银行业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脱虚向实”的内生动力,以及更加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国商业银行在积极应对国家宏观政策、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及加强自身管理效率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主题和内容的需要,本书采用以下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本书的主要章节部分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国内商业银行及金融体系的相关政策文件和重要数据,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主体内容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思路。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书根据现有的相关理论对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基于收集的数据,利用实证回归模型和计量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与检验,更加科学地揭示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规律,以及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

本书共分为10章,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为绪论,对制度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的研究进行概括性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商业银行概述与制度环境,本书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等。第2章为基础性章节,介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研究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其中,第3章介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体分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和盈余管理行为,为商业银行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启示。第4章从风险防范的角度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机制,对防范房地产价格波动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

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其中,第5章主要介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信贷行为、不良贷款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影响,分析股权结构、大股东股权性质和独立董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股权结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途径和机制,为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第6章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角度,阐述中国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同业业务参与影子银行运作,分析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为研究影子银行的机理提供新的证据。第7章研究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发现“四大”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更高,由于信息效应的作用,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更高;但是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本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中,表明本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发挥了较好的监督作用。同时,本章还说明商业银行的股东结构和股权性质在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上存在不同倾向,这对于加强对城市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和防范经营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第四部分包括第8章和第9章,介绍商业银行结构性竞争和持有企业股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其中,第8章分析商业银行结构性竞争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银行竞争对固定资产占比不同的工业企业的投资影响,本章内容以中国转型经济体制为背景,检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9章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历史演变、监管政策和持有企业股份的变化,总结和评述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为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学术研究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第五部分为第10章。第10章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框架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 本书的研究框架

1 注:本书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指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