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走廊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消毒水的气味刺痛我的鼻腔,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颜书恒正在里面做最后的活检检查,而我只能在外面的长椅上等待,指甲无意识地在掌心留下半月形的红痕。

“周小姐?“

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医生站在面前,胸牌上写着“陈志明教授“。他眼角的皱纹和花白鬓角透着沉稳,但眼神异常锐利。

“我是。“我慌忙起身,膝盖撞到了茶几。

“我是书恒的主治医生。“他示意我坐下,“活检结果已经出来了。“

我的呼吸瞬间凝滞,耳边只剩下血液奔流的轰鸣。陈教授翻开病历本,那些医学术语在我眼前模糊成一片。

“是早期胃癌,但位置比较特殊。“他的手指点着胃部示意图,“这里,靠近贲门。“

“治愈...几率有多大?“我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如果立即手术,配合后续治疗,五年生存率在85%以上。“陈教授合上病历,“但有个问题——“

门突然打开,护士推着轮椅上的颜书恒进来。他脸色苍白得像纸,看到我时却挤出一个微笑。我的心脏疼得缩成一团。

“书恒,“陈教授直截了当,“你的情况需要尽快手术。但我发现一个特殊情况——你父亲当年也是我的病人。“

颜书恒的身体猛地前倾,像是被无形的手推了一把:“什么?“

“颜国强,十五年前。“陈教授的声音柔和下来,“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但他临终前最挂念的就是你。“

我握住颜书恒的手,感受到他在剧烈颤抖。多年来,他一直以为父亲是个逃避责任的酒鬼,从未想过那个人临终前还念着他的名字。

“他...说了什么?“颜书恒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陈教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旧信封:“这是他留给你的。当时你下落不明,我就一直保管着。“

信封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忍受巨大痛苦时写下的。颜书恒接过信封,却没有立即打开,只是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发白。

“手术安排在三天后。“陈教授站起身,“这段时间保持心情平静,饮食清淡。“他顿了顿,“顺便说,张明远是我大学同学,他告诉我你们的故事了。“他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很感人。“

陈教授离开后,病房陷入沉寂。窗外的雨轻轻敲打玻璃,像是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门。颜书恒终于拆开那个信封,里面只有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儿子,爸爸对不起你。钱还清了,罪赎完了。你要抬起头,活得堂堂正正。」

纸条飘落到被单上,颜书恒的眼泪终于决堤。十五年的误解、怨恨和遗憾,在这一刻化为无声的泪水。我抱住他颤抖的肩膀,感受他滚烫的泪水浸湿我的衣襟。

“他一直...我竟然...“他哽咽得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他知道你是个好儿子。“我轻抚他的后背,“现在,你要为自己活得更好了。“

三天后,我站在手术室外,看着颜书恒被推进去。他坚持不让我跟到术前准备区,只在最后紧紧握了一下我的手,眼神里满是无声的承诺。手术灯亮起的瞬间,我的腿突然失去力气,滑坐在走廊长椅上。

“他会没事的。“

我抬头,看到张明远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两杯咖啡。他递给我一杯,在我身旁坐下。

“陈教授是亚洲最好的胃癌专家。“他啜了一口咖啡,“书恒的病情发现得早,手术成功率很高。“

我点点头,却无法控制双手的颤抖。咖啡溅出来,在白色地砖上留下褐色斑点。

“你知道吗?“张明远突然说,“书恒在新加坡第一年,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的钱全寄回去给父亲还债。“我咬住下唇,想起颜书恒办公室里那瓶胃药,想起他偶尔按住上腹的细微动作,想起他吃饭时总是细嚼慢咽的习惯...所有线索串联起来,指向一个为了责任不惜伤害自己的男人。

“他太像他父亲了。“张明远叹息,“固执,自我牺牲,总想一个人扛所有事。““但这次不一样。“我握紧咖啡杯,“他有我了。“

手术持续了六小时。当陈教授终于走出来,摘下口罩宣布“手术很成功“时,我整个人瘫软在椅子上,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所有的恐惧、压抑和坚强在这一刻决堤,我哭得像个迷路已久终于找到归途的孩子。

恢复期的颜书恒虚弱但平静。他每天按时吃药,做康复训练,甚至开始学习冥想。我们很少谈论未来,只是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阳光透过窗帘的角度,医院餐里偶尔出现的水果,晚间电视里无聊的综艺节目,直到第十天,一个意外访客打破了平静。

林薇站在病房门口,没有往日的浓妆和高跟鞋,只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我下意识地挡在颜书恒床前,但她只是苦涩地笑了笑。

“我不是来吵架的。“她将文件袋放在床头柜,“这是我舅舅的忏悔书和当年案子的真相。“

颜书恒没有碰那个文件袋:“为什么现在才拿出来?“

“因为他上周去世了。“林薇的声音出奇地平静,“临终前他想赎罪。真正挪用公款的是他,他威胁你父亲做替罪羊。“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我看向颜书恒,他的表情复杂难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病号服的边缘。

“还有...“林薇犹豫了一下,“我联系了瑞士的一家专科医院,他们在胃癌术后康复方面很权威。“她递过一张名片,“算是我...弥补的方式。“颜书恒最终接过名片,轻声道:“谢谢。“

林薇离开后,我们打开那个文件袋。里面的文件确实证明颜书恒的父亲是被胁迫的,甚至保留了一些试图揭发真相的证据。最令人震惊的是一张照片—年轻的颜父站在公司门口举着抗议牌,上面写着“举报内部腐败“。

“他试过反抗“颜书恒轻声说,手指轻抚照片上父亲年轻的面容。

“就像你举报林薇一样。“我握住他的手,“你们比想象的更像。“

出院前一天,陈教授带来了最后的病理报告:“边缘清晰,淋巴结无转移。配合后续治疗,复发几率很低。“我喜极而泣,而颜书恒只是闭上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有个建议。“陈教授收拾着报告,“中医调理对术后恢复很有帮助。我知道BJ有位老专家,你们回国后可以去看看。“他顿了顿,“但有一点—治疗期间必须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压力。“

我和颜书恒对视一眼,同时想到正在扩张的咖啡馆业务。但此刻,没有什么比他的健康更重要。

“我们会调整节奏。“我承诺道。

回国前一天傍晚,颜书恒提议去植物园散步。新加坡植物园有一棵百年梧桐,据说是殖民时期从中国引进的。我们慢慢走在暮色中的小径上,他的步伐还有些虚浮,但坚持不用轮椅。那棵梧桐比我们小时候那棵更加高大,枝叶如华盖般展开。夕阳透过叶片间隙洒下斑驳金光,在地面上描绘出不断变幻的图案。

“记得吗?“颜书恒仰头看着树冠,“我们十岁时在这棵树下约定,如果走散了就回到树下等待。“我点点头,想起那个装满童年宝贝的铁盒,想起我们埋下和重挖时间胶囊的时刻,想起十八年来他每年收集的梧桐叶...所有的记忆碎片在这一刻串联成完整的图画。

“现在我终于明白,“他轻声说,“重要的不是等待,而是一起走过风雨后,还能回到彼此身边。“暮色渐浓,梧桐树的轮廓在夕阳中渐渐模糊。我们手牵着手站在树下,像两个绕了一大圈终于回到原点的旅人,却发现原点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而是更加丰盈充实的存在。

三个月后,梧桐咖啡馆的角落里多了一个特殊区域—“治愈角落“。墙上挂着颜书恒收集的梧桐叶标本,下方是一排舒适的扶手椅和小茶几。这个区域专门为癌症患者和家属提供免费饮品,茶几上放着各种康复资料和鼓励卡片。

开业当天,几位特殊客人到访—是颜书恒在新加坡资助的那些问题少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礼物和卡片,围坐在“治愈角落“,讲述各自如何走出低谷的故事。我站在柜台后看着这一幕,颜书恒正在向客人们介绍特调的“治愈茶“—那是BJ老中医开的配方,混合了桂花、枸杞和少许蜂蜜,香甜中带着微微苦涩,就像生活本身。门铃轻响,我抬头看见林薇走了进来。她点了一杯美式咖啡,默默坐在角落,目光扫过墙上那片新加坡梧桐树的照片,然后对上了我的视线。没有往日的敌意,只有一种复杂的、近乎羡慕的神情。

傍晚打烊后,我和颜书恒坐在“治愈角落“休息。夕阳透过梧桐叶装饰的窗户洒进来,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气色已经好多了,脸颊重新有了血色,只是左耳上不再有那枚公益组织的耳钉—它现在安静地躺在我们的时间胶囊里,被新的承诺所环绕。

“下周复查,陈教授说如果指标正常,就可以减少药量了。“他摩挲着茶杯边缘,那里印着一片小小的梧桐叶。我点点头,从柜台下取出一个画框递给他:“今天刚送到的。“

那是新加坡植物园那棵梧桐树的素描,画师巧妙地将两个小小的人影融入树根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牵着手望向远方。画框下方刻着一行小字:“有些根,越经风雨扎得越深。“

颜书恒的手指轻抚过那行字,眼神柔软得像暮色中的湖水。窗外,初秋的风轻轻拂过街道,带来远处梧桐树叶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等待、重逢与治愈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