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中岁方识执念深

(一)

山门外松针簌簌跌落时,明觉禅师正往石臼里捣着新采的决明子。四十里外王记药铺的东家立在阶下,靛青绸衫沾满泥点,腰间玉坠随急促喘息来回晃动。

“三年前家父在此求过药方。“王守仁攥着褪色的平安符,指节泛白,“如今城西三家铺面被洪水冲垮,内子病重还要照看五个孩儿,晚生实在...“

禅师将石杵往臼底重重一碾,青绿色汁液溅上对方袖口:“施主可闻过决明子的气味?“

王守仁怔住,鼻尖忽地飘来苦涩清香。这味道与他幼时在后院晒药的光景重叠——那时父亲总说“炮制药材最忌心焦“,可如今药柜里积灰的戥子秤,已整整三年不曾启封。

“此物需用晨露捣碎,若沾了正午暑气...“禅师忽将石臼整个倾覆,药渣淅沥沥洒在青石板上,“就成了伤胃的毒。“

(二)

暮色漫过经幡时,王守仁仍跪在药师殿前。八十一盏长明灯映着他新添的白发,供桌上《地藏经》被穿堂风掀到“无刀光剑影,慈悲自成铠甲“那页。

“十年前家父临终前,扯断了我腕上佛珠。“他盯着掌心经年未褪的勒痕,“说商海浮沉容不得半分慈悲。“

禅师将铜磬往供案轻叩,余音惊起梁间宿燕:“施主可知燕儿为何年年归旧巢?“

“自是眷恋故土。“

“老衲观它们每岁衔泥,总比前年少些。“禅师以竹杖轻点燕窝裂缝,“你看这道痕,可是大前年令尊执意扩建药仓时,拆了东厢房梁木所致?“

王守仁喉头滚动。那年春燕在废墟间盘旋三日,最终将巢筑在了仇家当铺的匾额后。

(三)

子夜暴雨突至,王守仁蜷在禅房角落。瓦罐接雨的叮咚声里,忽听得禅师在门外发问:“施主可还记得束发那年,在城南医馆当学徒的光景?“

烛火爆开灯花,映亮他袖口磨损的金线。那年师父总夸他包药手势轻巧,不像寻常学徒把桑皮纸捏得皱皱巴巴。有次为个赊药的孤寡老人,他偷偷在药包里多塞了半钱黄芪。

“前日路过医馆旧址...“王守仁声音发涩,“改成了西洋钟表行。“

禅师将烘干的艾草投入炭盆,青烟在空中凝成莲花:“当年被你藏进药柜暗格的那杆旧秤,如今正在云游僧的背囊里——上月他在北山坳行医,还称出三钱慈悲。“

(四)

第五日晨雾未散时,王守仁跟着禅师去后山采药。断崖处一株老松横斜而生,枝干上缠满枯藤,新发的松针却从腐藤间隙探向日光。

“家父生前最爱松柏。“他扶住嶙峋树干,“说纵使雷劈火烧也要立得笔直。“

禅师忽以药镰斩断枯藤,惊起满山雀鸟:“二十年前雷火劫后,这树本该往东倾倒。“他指着树根处焦黑的空洞,“是这些枯藤生生把它勒在原处。“

王守仁摸到树皮上深深的勒痕。就像他至今不敢换下父亲留下的鎏金算盘,即便铜钱已磨平了“仁心济世“的刻字。

“施主且看断藤处。“禅师掰开枯枝截面,“汁液早三十年就流尽了。“

(五)

第七日放生法会,王守仁站在放生池畔。竹篓里的青鱼忽然摆尾,水珠溅上他前日新供的《药师经》。“畜生尚知归处。“他苦笑,“晚生却...“

禅师将最后一条鱼投入池中:“施主可知这些鱼从何而来?“

“不是信众从江边买来...“

“皆是后山溪涧的野鱼。“禅师指向池底卵石,“老衲每月初八开闸,池水与山溪本是一脉。“

王守仁望着重获自由的鱼群。他突然想起药铺库房里那些漆盒——上等山参用红绸裹着锁在檀木箱,其实药性还不如向阳坡上的鲜参。

(六)

暮鼓响过三遍,王守仁跪在佛前重穿那串佛珠。当年崩散的檀木珠子被小沙弥寻回,此刻正从指间颗颗流过。禅师将最后一粒递给他:“这颗是在韦陀像后寻得。“

王守仁对光细看,珠子内壁竟嵌着半片干枯的兰花花瓣。记忆忽如潮涌——父亲临终那年春天,他曾在佛前供过一盆素心兰。

“令尊当年扯断佛珠时,“禅师将菩提绳结穿过珠孔,“这粒珠子滚到供花根部,倒替施主存了缕慈悲种。“

(七)

临行前夜,王守仁在禅院发现口枯井。月光照见井壁青苔上,竟有株野兰从砖缝斜逸而出。禅师提着水桶立在井边:“这井二十年前便枯了。“

“那兰花如何...“

“根须顺着砖缝往下三十丈,饮的是山腹里的暗河。“禅师将水桶抛入深井,许久传来空洞回响,“你看水面倒影。“

王守仁俯身望去,井底月影旁浮着朵将谢的兰。恍惚间他看见父亲在虚空中微笑,手里握着那杆丢失的旧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