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禅房墨影照心灯

第一节墨海渡愁舟

竹影在纸门上筛出细密经纬,老禅师将杏叶一枚枚浸入茶汤。浮沉的叶片上,“夜雨涨秋池“五个字渐渐化开,在青瓷盏里晕成黛色涟漪。

“三年前云游至钱塘江畔,见过纤夫背的船缆。“老禅师忽然将茶盏推向弟子,“粗麻浸透咸腥,勒进肩胛骨时,会开出殷红的曼陀罗。“

弟子盯着盏中漂浮的杏叶残片,喉结微微滚动:“师父是说,文字便是弟子背上的纤绳?“

“施主且看这墨痕。“老禅师指尖轻点茶汤,墨色竟在盏底聚成游鱼形状,“世人总道'挥毫泼墨',却不知真正的好字,须得让笔锋沉进脏腑,蘸着心头血书写。“

廊外忽然掠过一阵疾风,弟子怀中的杏叶簌簌作响。某片写着“醉里挑灯看剑“的叶子飘向香炉,被烟气托着在空中划出蜿蜒轨迹。

“昨夜子时,弟子梦见自己变成一杆秃笔。“他伸手去够那片悬浮的杏叶,“在无边白纸上爬行,身后墨迹却结成锁链...“

第二节砚底照惊鸿

暮鼓声中,弟子被领至后山墨池。池水黑如鸦羽,倒映着将坠未坠的夕阳,恍若砚台里养着一团将熄的炭火。

“二十年前有位翰林在此涤笔。“老禅师拾起池边半截松烟墨,“他说每写罢万言,就要浸在墨池三日——要等指缝里的墨色渗回血脉,方知哪些字是真心,哪些字是媚骨。“

弟子褪去布袜踏入池中,寒凉池水漫过膝头时,突然惊见水底沉着无数青玉砚。每方砚台中央都蓄着凝固的朱砂,像极了女子眉心的花钿。

“这些是...“

“都是当年闺阁女子送来开光的相思笺。“老禅师将松烟墨投入池心,墨块坠落的涟漪竟泛着靛蓝荧光,“她们把说不出口的情愫封在砚底,却不知最利的刀刃,正是那些永不见天日的温柔。“

池水突然翻涌,弟子踉跄间扶住池畔石碑,掌心触及的刹那,碑上《心经》竟化作流沙从指缝倾泻。沙粒在池面铺成梵文,每个字都在月光下蒸腾起淡淡血雾。

第三节雁字勒云痕

九月霜降那日,弟子在藏经阁发现半卷《断肠集》。泛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绿萼梅,花脉里渗着暗红纹路,仿佛有人将胭脂注入了枯萎的魂魄。

“这是妙真师太的手泽。“不知何时出现的老禅师抚摸着残缺的封皮,“她圆寂前焚毁所有诗稿,却不知早有小沙弥偷偷誊抄——你看这'离恨恰如檐角月'七字,墨色深浅竟换了六次笔锋。“

阁楼西窗忽被秋风撞开,案头经卷哗啦啦翻动。弟子慌忙去按,却发现每页空白处都爬满细若蚊足的小楷,记载着某年某月某刻的骤雨、某座禅房梁间的燕巢、某夜惊醒时枕上未干的泪痕。

“原来寺里历代僧众...“他的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批注上游走,像是抚过无数人起伏的脊梁。

老禅师掀开蒲团,露出底下暗格中堆积如山的素笺:“你看这承尘梁柱,哪一根不曾浸透墨香?昨夜你抄经时漏下的'苦'字,正落在八十年前某位行脚僧写'求不得'的位置。“

暮色渐浓时,弟子看见经卷上的小楷竟泛起幽幽青光。那些被封印的悲欣在暮鼓声中苏醒,化作萤火虫扑向檐角铜铃,撞出清越的梵唱。

第四节落笔即菩提

腊月初八的晨钟格外清冽。弟子抱着新誊的《金刚经》穿过梅园时,忽然驻足——昨夜积雪压断的梅枝切口处,竟渗出琥珀色的汁液,在雪地写出个苍劲的“空“字。

斋堂内,老禅师正在分盛腊八粥。紫檀案头摆着弟子那袋杏叶,每片叶子都被金粉勾了边,在晨光中宛如浮动的经幡。

“可知老衲为何总让你研磨松烟墨?“禅师将熬煮三年的陈墨投入粥锅,漆黑的墨块在乳白米粥中缓缓舒展,竟绘出山水轮廓,“上等墨锭要掺入冰片、麝香、金箔,正如人世间的悲喜,总要熬进三千六百种滋味才算圆满。“

弟子舀起半勺墨色粥汤,惊觉勺底沉着片完整的银杏叶。叶脉间“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被热粥浸润,每个字都膨胀成绽放的莲花。

暮鼓响起时,弟子独自来到墨池。他解开衣襟,将胸膛贴在冰冷池面上。池水突然沸腾,那些沉眠百年的青玉砚台接连浮出水面,朱砂在月光下流转如星河。

当第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时,池中所有砚台同时迸裂。飞溅的朱砂在空中凝结成偈语:

文字本是筏

渡尽千江月

墨海无彼岸

提笔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