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再议南迁

崇祯皇帝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并非大手一挥,宣布南迁,而是罢免了内阁首辅陈演。

陈演这家伙,太不干净,弹劾他的人很多,再加上他又极力阻挠南迁,崇祯皇帝顺势就罢免了他。

而内阁首辅的继任者,崇祯皇帝选择了魏藻德。

原因无他,魏藻德口才很好,深得崇祯皇帝喜欢。

最重要的是,魏藻德虽资历浅薄,但身居高位,又极力反对南迁。

崇祯皇帝是想借此,拉拢魏藻德。

只要魏藻德这个北方官员的领头羊不再坚持反对,很多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接着,崇祯皇帝又召群臣商议战守之策,这次,也召了太子朱慈烺一同参与议事。

周皇后的话触动了崇祯皇帝的心,但他依旧存有疑虑。

故召朱慈烺一同参与议事,想看一看太子的表现。

还是李明睿最先出头,“启禀皇上,时值二月,正是祭孔之时。眼下逆贼作乱不断,当是缺少教化。”

“臣愿侍奉太子殿下,前往曲阜祭孔。”

“而后,再请太子殿下前往凤阳祭祀祖陵,最后前往南京,祭祀孝陵,以求祖宗英灵庇佑。”

这是一套十分完整的南迁路线。

出京师到山东兖州府曲阜县祭孔,而后沿运河南下,先到南直隶凤阳府祭祖,而后转到南京祭祀孝陵。

等到了南京,什么事都好说了。

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哪怕是京师沦陷,朝堂也可以立即运转起来,不耽误事。

北方出身的官员,依旧不乐意。

你们的家业都在南方,说跑就跑了,我们的家业都在北方,我们能跑哪去?

首辅魏藻德作为北方官员中官职最高之人,他理应带头反对。

可魏藻德刚刚被崇祯皇帝超擢为内阁首辅,吃饱了饭就骂厨子,这事可以想,但不能干。

何况做饭的厨子还是崇祯皇帝。

魏藻德不方便出面,但他可以暗示其他北方出身的官员反对。

接着便有一北方出身的湖广道御史出面反驳。

“国事危急,流贼四起,这种时候让太子殿下出京,岂不是将储君置于险境?”

“真不知道李左中允,是何居心!”

李明睿立刻喝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倘若东宫储君畏惧兵戈,这天下还有何人敢为我大明死战!”

李明睿明显得到了皇帝首肯,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其他北方出身的官员没有再站出来驳斥,刑部尚书张忻直接出面。

“请求祭祖是假,谋求南迁是真。”

“李左中允,到了现在你还不死心,竟然还敢煽动圣上,学那弱宋,放弃北方。”

“你是江西南昌人,难道你的眼里只有你的家乡,北方还有数百万百姓,他们的家乡,你就全然不顾了?”

“《左传》有言:假道于虞以伐虢。”

“想必李左中允平日里没少读《左传》,不然,怎么使这假公济私之策,使的如此娴熟?”

张忻驳斥李明睿的方法,与陈演用的方法类似,玩的都是人身攻击那一套。

只不过,陈演那个,是纯纯的人身攻击。

张忻用的,是朝堂上党争弹劾常用的手段,对某一项政策不满,就对提出或实行政策的这个人本身,进行抨击。

这种手段,很不高明,但却能屡试不爽。

大家伙都是知道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反对的声音起来了,当臣子的,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反对和支持。

这种时候,就要看上位者的态度。

如果上位者是一个有权力且有魄力之人,政策往往能够得以实行。

反之,则会半路折戟,中途流产。

很显然,作为上位者的崇祯皇帝,没有那么大的魄力。

他听着下面群臣的争吵,就知道又要重蹈上次的覆辙。

只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崇祯皇帝的预料,四朝老臣,左都御史李邦华,亲自下场了。

“自古以来,皆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能得四海,谁愿苦守半壁江山?”

“宋朝虽弱,仍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虽事不尽人意,可喊声不停。”

“时至今日,大明开国三百年,早已行至暮年。”

“北宋遭遇靖康,不过开国百余年,属壮年暴病,故有南宋延续百年。”

“而我大明,垂垂老矣,稍感风寒,便是重恙。”

“当下国事,非刮骨疗毒可治,惟壮士断腕不可。”

说着,李邦华跪倒在地,“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请太子殿下,南下抚军。”

户部尚书倪元璐跟着跪倒在地,“皇上,国事蜩螗沸羹,臣等死不足惜。”

“若能挽回江山社稷,臣情愿一死。”

“可大厦将倾,狂澜既倒,风雨之下,安得两全。”

“江南膏腴之地,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文风昌盛。若有我大明储君坐镇,定可保我社稷无虞。”

“臣愿侍奉太子殿下南下抚军,以保万全。”

情况已然明了。

北方出身的官员,他们的亲戚朋友、家族产业,全在北方。

南迁,就等于放弃北方,北方出身的官员必然会拼死阻挠。

他们阻挠,倒不是为了大明朝。

他们是大明朝的官,朝廷南迁,他们若是还想做大明朝的官,就必须要到南方任职,但他们的家业都在北方。

北方被李自成的大顺占据,敌人可没那么好心放过他们的家产。

投降敌人,名声就臭大街了。

况且士绅阶层,本来与李自成就不是一路人。

若是玩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一套,只怕会两头都不讨好。

让皇帝南迁,就等于放弃整个北方。如此做,阻力太大。

稳妥起见,李邦华、李明睿等人只能选取折中办法,让太子前往南京监抚。

太子在南京,就算北京出了什么事,还可以如南宋那般,延续国祚。

面对南方官员的情真意切,崇祯皇帝倒是矛盾起来。

若是自己前往南京,倒没什么。可让太子前往南京,涉及权力,他还真不放心。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崇祯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很好。

可作为皇帝,崇祯皇帝是真的不想让太子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