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菌

(一)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主要引起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疾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图 1-5)。

图1-5 布鲁氏菌病

1.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可感染布鲁氏菌并成为宿主,与人类密切相关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布鲁菌病首先在染菌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然后波及人类。

2.传播途径

主要经:①皮肤及黏膜接触传播;②呼吸道传播,如吸入含菌气溶胶;③消化道传播,如使用含菌奶类和食物。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畜牧业养殖工作人员、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人员、兽医、畜牧检验人员等人群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发热并伴有大汗、寒战、关节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等症状。

5.预防方法

对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做好防护,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和手套,避免皮肤和黏膜暴露;避免伤口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

(二)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主要引起炭疽,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实行甲类传染病管理(图1-6)。

1.传染源

患者和携带炭疽芽孢杆菌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①接触传播最为常见;②经呼吸道感染;③经消化道感染;④经吸血昆虫叮咬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畜牧业养殖工作人员、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人员、兽医、畜牧检验人员等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炭疽主要有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炭疽、败血症炭疽5种类型,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

(1)皮肤炭疽:

早期皮肤呈丘疹或斑疹样改变,后出现水疱、溃疡、黑痂,黑痂脱落愈合成疤,常见于面、颈、肩、手臂等暴露部位皮肤;几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图1-6 炭疽

(2)肺炭疽:

起病迅速,表现为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发绀、咳血痰、胸痛等症状,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可继发脑膜炎。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肠炭疽:

临床上常见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两种类型。急性胃肠炎型表现为呕吐、腹部疼痛、拉水样便。急腹症型起病迅速,持续性呕吐、拉血水样便、腹部疼痛等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死亡。

(4)脑膜型炭疽:

头痛剧烈、呕吐、抽搐,病情发展特别迅速,患者可于起病2~4日内死亡。

(5)败血型炭疽:

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可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5.预防方法

职业人群可进行免疫接种;做好防护,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和手套,避免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暴露;密切接触者可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三)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俗称鼠疫杆菌,主要引起鼠疫。属于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图1-7)。

图1-7 鼠疫

1.传染源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鼠疫的传染源,其中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经跳蚤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3.职业易感人群

动物鼠疫流行区的牧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从事旱獭养殖与采购人员,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临床上常见三种类型: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1)腺鼠疫:

腹股沟、腋下、颈部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炎、化脓和坏死,疼痛剧烈。

(2)肺鼠疫:

起病迅速,出现高热、寒战、咳嗽、患者面部潮红、眼部充血、皮肤发绀等症状与体征。患者多因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而死亡,皮肤常呈黑紫色,故称“黑死病”。

(3)败血型鼠疫:

患者出现高热、剧烈头痛、言语不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症状。

5.预防方法

职业人群可进行免疫接种;不接触病死鼠类、旱獭等动物;做好防护,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眼镜和穿胶鞋;做好防蚤、灭蚤工作,防止跳蚤叮咬;不到鼠疫患者或疑似鼠疫患者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四)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主要引起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我国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图1-8)。

1.传染源

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的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环境后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苍蝇也可传播。

图1-8 霍乱

3.职业易感人群

农业从业人员、渔民、水路人员、沿海人员、口岸人员以及从事餐饮行业人员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是强烈腹泻和呕吐,最高每小时失液量可达1升,排出“米泔水”样粪便,如未经治疗,患者死亡率高达60%。

5.预防方法

吃熟食、不喝生水、勤洗手;减少在外就餐次数,少吃生冷外卖食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五)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侵犯人体全身各器官,导致各种结核病,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图1-9)。

1.传染源

结核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职业易感人群

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医护人员以及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一线人员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图1-9 肺结核

4.临床症状

患者早期出现全身不适、疲乏、发热等症状。当肺部受到损害时可出现咳嗽、咳痰,如形成空洞,可咳出大量脓痰。当出现血管损伤时患者有咯血,空洞壁上较大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大量咯血;肺内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可引起胸痛。

5.预防方法

职业人群可进行免疫接种;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晒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减少接触传染源,职业人员定期体检。

(六)链球菌

1.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1)传染源:

与经典的传染病的病原不同,肺炎链球菌主要黏附于人体鼻咽部,肺炎链球菌可以致病也可有正常的定植状态,当机体抵抗功能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可引起感染。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和经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或由定植菌导致自体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养老院和儿童护理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患者常突然出现高热、寒战、胸部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5)预防方法:

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营养,多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品,多饮水,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控制室内温湿度;职业人员可进行免疫接种。

2.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常导致化脓性脑炎。

(1)传染源:

病(死)猪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常因皮肤破损或眼结膜接触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生猪养殖和猪的屠宰、加工、配送、销售及烹调工作人员等属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患者早期可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眩晕等症状。脑膜炎型患者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但可发生感知性耳聋以及运动功能失调,并发吸收性肺炎,继发性大脑缺氧等并发症。败血症型常表现为起病迅速、高热、昏迷、皮肤广泛性瘀点瘀斑,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

(5)预防方法:

对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可用3%来苏儿液、1%有效氯的消毒液等消毒液对饲养环境彻底消毒;加强个人防护,有外伤时避免接触病猪;工作中伤口清洗消毒后,可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七)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属于厌氧菌,人体受到深部创伤或使用未严格消毒的手术器械时易感染该菌,主要引起破伤风。

1.传染源

破伤风梭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后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2.传播途径

破伤风梭菌经伤口(如生锈铁钉刺伤)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

3.职业易感人群

建筑工人、石油勘探采掘工人、铁路修筑工人、医护人员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破伤风:

患者早期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大量出汗、咀嚼肌痉挛、牙关紧闭等症状和体征,后出现持续性背部肌肉痉挛、角弓反张,死亡率较高。

(2)新生儿破伤风:

俗称“七日风”或“脐带风”。早期出现哭闹、张口和吃奶困难等症状,进展后症状与破伤风相同,死亡率较高。

5.预防方法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免疫接种;如遇伤口污染、清创不当或严重的开放性外伤,可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用于应急预防。

(八)军团菌

军团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引起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即军团菌病。

1.传染源

空调冷却塔水和冷热水管道系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军团菌主要通过气溶胶方式进行传播。

3.职业易感人群

宾馆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大型建筑工地或长期旅行者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军团菌病在临床上主要有军团菌肺炎和庞蒂亚克热两种类型。

(1)军团菌肺炎:

患者早期出现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头部疼痛,偶伴有烦躁。病情加重后出现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肝功能变化及肾衰竭。

(2)庞蒂亚克热:

主要症状有发热、寒战、咳嗽、胸部疼痛、全身乏力、肌肉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均较轻。

5.预防方法

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控制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定期清洁空调滤网;保持开窗通风换气,定时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增强免疫力。

(九)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又称伤寒杆菌,主要引起伤寒病。

1.传染源

患者及带菌者是伤寒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餐饮服务类行业、饮用水生产加工行业人员等为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伤寒的临床症状分为以下四期:

(1)初期:

发热,体温逐渐上升,伴有畏寒、出汗、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

(2)极期:

高热,常持续2周左右;腹部胀痛,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患者可出现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听力下降、神志不清等症状;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

(3)缓解期:

患者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腹胀、脾肿大减轻,痛感逐渐消失,但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

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5.预防方法

免疫接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保证食物洁净,不饮用生水、生奶;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