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科普丛书:生物行业人员篇
- 邹云锋主编
- 1640字
- 2025-03-15 03:58:41
三、螺旋体
(一)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主要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1.传染源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感染动物的尿液(主要途径)、食物或土壤,钩端螺旋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人体。
3.职业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农业从业人员、渔业工人、屠宰工人、户外工作者和采矿工人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或寒战、咳嗽、血痰或咯血,可出现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除了以上症状,还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和肾损害。
5.预防方法
易感人群可进行免疫接种;流行区人员穿长筒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疑似感染可预防性服药,口服多西环素200mg/周或多西环素200mg/周;疫区内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附近的水源。
(二)梅毒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又被称为苍白密螺旋体,主要引起梅毒,属于乙类传染病。
1.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垂直(母婴)传播与血液传播是次要途径;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哺乳或接触被污染物品、个人用品而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不洁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均为梅毒的高危人群;因诊疗过程操作不当而感染的医护人员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后天性梅毒患者外生殖器、肛门、直肠和口腔局部早期可出现无痛性硬下疳,一般可自愈。中期可在躯干以及四肢发现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中枢神经系统。后期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损害或内脏器官的肉芽肿样病变(梅毒瘤)。
先天性梅毒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出现马鞍鼻,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骨软骨炎、先天性耳聋等特殊体征。
5.预防方法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洁性行为;不卖淫、不嫖娼,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毛巾等物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三)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主要引起回归热,属于急性传染病。根据传播媒介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虱传回归热,亦称流行性回归热;蜱传回归热,亦称地方性回归热。
1.传染源
患者是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鼠类等啮齿动物既是蜱传回归热主要传染源又是贮存宿主。
2.传播途径
体虱和蜱叮咬是回归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3.职业易感人群
林业工人、牧工、牧民、山区农业从业人员、猎人、边防战士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1)虱传回归热:
起病迅速,患者出现畏寒、高热、剧烈头痛等症状,体温可达40℃左右,伴谵妄、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症状可反复出现1~2次。
(2)蜱传回归热:
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
5.预防方法
对居住环境进行灭虱、灭蜱、灭鼠;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服用多西环素或四环素预防发病。
(四)伯氏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引起莱姆病。
1.传染源
啮齿目的小鼠,如黑线姬鼠、黄鼠、褐家鼠等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硬蜱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垂直(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是次要途径。
3.职业易感人群
长期从事野外生产、经营人员,如伐木工人、农牧民、山区猎人、边防战士等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莱姆病病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1)第一期:
主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红斑,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和淋巴细胞瘤。红斑,多见于腋下、大腿腹部和腹股沟等部位,儿童多见于耳后发际。伴随有发热、寒战、肌肉、关节痛、剧烈头痛、颈强直等。
(2)第二期:
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意识不清、肌张力低、动作不协调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亦可出现心前区疼痛、气促、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功能不全症状。
(3)第三期:
出现关节损害。膝、踝和肘等大关节受累多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关节炎,出现关节和肌肉僵硬、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
5.预防方法
加强个人防护,减少皮肤暴露,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暴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对居住环境进行灭蜱、灭鼠;易感人群可进行免疫接种,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