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研究体系构建

一、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传承与发展

《中文大辞典》云:“水之支流曰流派。今谓一种学术因从众传授互相歧异而各成派别者亦曰流派。”学术流派是某一医者提出的一种独树一帜的学术内容并日益被同行业者、门人等一群人所拥戴和传播,而且逐渐产生相当的学术影响力,并得到大家一致公认,完全是自然形成而并非人为划分。

学界对于流派、学派、医派、各家学说曾做过多种界定,此处不复赘述。而本书则取“万流归海”、流传、传承之意,独取流派为名,强调“有容乃大”,亦指各学术流派能谨守“君子和而不同”之道,在祖国传统医学大家庭里,博采众长,在传承、创新、发展本流派学术基础上,携手进步,共同发展,丰富中医学术体系,为人类卫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提出,中医流派构成有三个要素:①以学术观点、学说为核心要素,必须有理论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②要有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③有一支通过师承或私淑的途径,能继承这种学说理论、学术观点的传承人。这一观点思路清晰,颇有概括性。我们认为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①独特的学术思想:所谓学术思想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炼升华成为理性的见解,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构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元素。②独到的诊疗经验:是指在学术思想指导下的独具特点的临床诊疗经验。③形成若干代代相传的人才链、学术链。如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中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形成了一条人才链和人才群体。

任何学术领域,都不是一家的天下,而是呈现出学术多元、流派纷呈的局面,中医也是如此。中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相传、总结完善、创新发展,多数名家就某一方面潜心钻研,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由其弟子或子女继承、流传下来,并且得到社会公认,产生一定范围的影响,逐步形成一个流派。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模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医院校成为中医教育的主体,中医教育开始走向规范、统一的模式。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中医院校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临床科研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建立了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但统一的教育模式又使中医药人才的个性化特征趋于淡薄;同时受西方科技、文化等的冲击,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引进,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模式不断变化,从单一师承模式逐渐转变为学院流派、家传流派、师承流派等多种传承模式共存,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医学术流派与师承教育是中医学独特的文化与学术现象。师承教育是学术流派传承的关键,是历史上中医教育与传播的主要方式。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指出:“凡一学之成立,都各有其内在的联系,否则,便无学派之可言……所谓内在联系,不外两端:一者,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一者,学术见解各有发挥,各立一帜而张其说,以影响于人。”亲炙,亲近而熏炙也,即亲身授受。私淑,因敬仰其学问而尊之为师也,首见于《孟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古代文人有“以儒通医”者,即通过学习前人的著作而领会其学术思想,成为某一学派的传承者。如易水学派,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创脾胃内伤论,再传于罗天益、王好古。张介宾、赵献可等学术思想遥承易水学说,从脾胃、肾命论元气,创命门学说。因此,中医学术既可通过亲身传授使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又可通过间接的学术传承,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这是数千年来中医学之生存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师徒传承模式在中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占有主体地位。这种培养模式,老师通过口传心授,将流派的学术思想、特色技术等传授给徒弟,而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治病的思维方式、选方原则、用药技巧等,不仅能强化自身的学术理念,也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取精去粕,悟出新意,从而使流派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甚者可凭借个人的悟性慧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成为医术高超的名医,并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形成新的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这是我国医学史上众多名医的成才之路,也是中医教育史上培养人才的宝贵经验。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儿科流派传承创新不仅有利于中医儿科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一部分。

三、构建中医儿科学术流派研究体系

本书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为平台,对全国各地代表性中医儿科流派状况进行搜集、整理、编写,在筛选过程中进行了反复研究、探讨,对于所选中医儿科流派规定了基本要求。

1.源于或成熟、发展于各地代表性地区,且目前在各地乃至全国中医儿科界中仍有一定影响。

2.具有三代以上传承历史及明确传承脉络,目前仍拥有代表性传承人或主要传承人。

3.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理论创新,流派特色技术得到较好保存和传承,并仍然在临床实际中广泛开展应用。目前至少有2个以上优势病种采用流派特色诊疗技术、特色方药开展临床诊疗,优势明显,疗效显著,学术地位得到行业认可,在社会上具有较广泛影响和良好声誉。

4.代表性传承人:①为本流派家系学术传承人或有跟师学术传承经历,被本流派承认为流派传人,正在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全面掌握及传承本流派主要学术内容。③在本流派及行业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④积极开展该流派传承活动,培养后继流派人才。

5.主要传承人:①具备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受聘中医系列正高级技术职务5年以上。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经由国家或各省市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制3年以上,含师带徒班)培养(受本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且已结业5年以上;或经国家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培养(受本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且已毕业5年以上。③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要学术继承人,被代表性传承人及本流派公认。④较好掌握本流派主要学术内容,并熟练应用于临床。

6.各省市牵头单位:①原则上各省、直辖市暂定首批各1个,与所在地域流派有较密切的学术渊源关系,拥有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或主要传承人。②有明确的流派传承研究主攻方向,已具备1~2个优势病种,且对其中1个及以上病种开展流派特色诊疗临床研究。③具有较好的流派传承工作基础,已初步形成与该流派学术经验相关的专科专病诊疗条件,并有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④有符合要求的项目执行人选,并已形成一支(含3名以上本单位在职医师)结构合理的流派传承人才梯队。⑤建有开展流派传承研究相关技术平台(如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等)及拥有相应诊疗场所。

本书从全国各地选取海派徐氏儿科、海派董氏儿科、津沽儿科、燕京儿科、辽派儿科、闽派儿科、浙派儿科、江苏儿科、寒地儿科、齐鲁儿科、三晋儿科、中原儿科、岭南儿科、滇南儿科、川蜀儿科、八桂儿科、黔中儿科、湖湘儿科、湖北儿科、宁夏儿科、陇原儿科等二十多个中医儿科流派,主要从流派传承史略、流派代表性传人传略、流派医著医事医论、流派医德人文风采、流派历代成就展示、流派当代传承团队风采等六个方面进行编写。

四、全国中医儿科流派研究编写分工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遣方用药各有特色,我们经过反复斟酌筛选,分别邀全国各流派传承人撰写各流派内容。其中:海派儿科流派中,由薛征教授负责徐氏儿科流派内容撰写,董幼祺教授负责董氏儿科流派内容撰写;李新民教授负责津沽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王素梅教授负责燕京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王雪峰教授负责辽派儿科流派内容撰写;郑健教授负责闽派儿科流派内容撰写;陈华教授负责浙派儿科流派内容撰写;韩新民教授负责江苏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王有鹏教授、孙丽平教授负责寒地儿科流派内容撰写;李燕宁教授、张葆青教授负责齐鲁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秦艳虹教授负责三晋儿科流派内容撰写;丁樱教授负责中原儿科流派内容撰写;许尤佳教授负责岭南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熊磊教授负责滇南儿科流派内容撰写;胡天成教授负责川蜀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王力宁教授负责八桂儿科流派内容撰写;彭玉教授负责黔中儿科流派内容撰写;王孟清教授负责湖湘儿科流派内容撰写;高树彬教授负责福建中医吴氏儿科流派内容撰写;史正刚教授负责陇原儿科流派内容撰写;崔瑞琴教授负责宁夏儿科流派内容撰写;向希雄教授负责湖北儿科流派内容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