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各学科的知识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特的医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地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从某一方面,学有新得,各创新说,形成不同的学术见解、学术理论、诊疗技能,并通过学生和门徒的师承传授和私淑传播,学术倾向日趋明显,学术理论日益完善成熟,学习者日益增多,学术影响日渐广泛,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使中医学的理论大大丰富,临床内容更加充实,促进了中医学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与发展。

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人们对疾病认知方式、程度、知识背景等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制度与生产力的变革也带来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形成。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历代医学教育的局限,个人习医者居多,拜师私淑现象普遍,这也是产生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行业特点。

中医学历史上,在先秦时期形成有医经流派、经方流派等,在宋后产生了伤寒流派、河间流派、易水流派、攻邪流派、丹溪流派、温补流派、温病流派等流派,这些学术流派基本是渊源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和《伤寒杂病论》的临床体系,大多数医家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竞相发挥的各家学说。

从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来看,一个学术流派的诞生首先在于学派奠基人所具有的鲜明的学术思想渊源、学术理论倾向,并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和实用的临床指导价值;其次在于其学术影响的不断传播,并形成相对广泛而稳定的学术群体。学术流派的诞生,彰显了学术流派创始人对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特殊贡献。

总结不同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医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医学术理论的研究与创新。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昭示我们,必须在学术领域解放思想,活跃学术气氛,营造学术百花园,才能不断推动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儿科流派云集,在近现代医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大批社会公认的中医儿科流派都曾名噪一时、独具特色、疗效显著、影响深远,共同促进了近现代中医学术繁荣和临床优势的发挥。但目前中医儿科流派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受到体制机制、传承模式、医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个别流派诊疗阵地日益萎缩,其特色学术思想、特色技术传承乏人乏术,其优势专长正趋于淡化和消亡。对中医儿科流派的抢救性、保护性、传承性研究与弘扬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本次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为平台,遴选一批具有较长历史,临床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疗效显著,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和良好声誉的中医儿科流派,编写本书,以冀为中医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形成五大能力奠定基础。五大能力包括:①全面系统继承本流派学术内涵的学术传承能力;②对本流派优势病种进行临床优化的创新研究能力;③运用本流派特色技术的临床诊疗能力;④对本流派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⑤建立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协作机制,促进流派传承创新的组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