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尚德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实践
- 秦红松主编
- 1341字
- 2025-03-18 22:23:08
一、基础研究
1958年吉林医科大学刘开琏、王嘉桔等报道,应用动脉造影、血流量测定等检查,对四妙活血汤的作用原理进行研究,认为具有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肢体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瘀本质和活血化瘀的疗效原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197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报道活血化瘀法治疗20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效率71.5%,有效率94.0%。并对其作用原理进行研究,认为中医学的血瘀即是血液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而活血化瘀疗法能够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减弱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促使血流加速,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同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热循环指数、肢体微循环、血液凝固等检查,表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活血化瘀药[通脉汤:鸡血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穿山甲(现为受保护动物,需用替代品)、血竭、乳香等]具有改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可能有促进纤溶等作用。197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各种血瘀证病人的血液流变性进行研究,证明各种血瘀证病人所共有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是在血液的流变性和血液黏稠度异常的基础上产生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血液黏稠度增高主要是由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电荷的减少而引起的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和凝结,活血化瘀药都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液黏稠度异常的作用,可纠正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1979年山东中医学院研究表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血液黏稠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加快,因此血液处于黏聚状态。通过活血化瘀治疗,湿热型病人用四妙勇安汤加味,可使血浆黏稠度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血瘀型病人用活血通脉饮,可使全血黏度下降,红细胞、血小板电泳时间缩短。随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和血液黏稠度的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1993年葛金文等研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氧自由基与前列环素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对56例病人血浆丙二醛(MDA)、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ry-SOD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人脂质过氧化反应剧增,并可能参与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1995年彭德才等对2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研究,累及足底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腘动脉有12例,检测16例血清IgG、IgA、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病变活动期升高较明显,尤其IgG有10例明显升高。2000年周晓辉等采用ZT医用胶(氰基丙烯酸酯医用粘合剂)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造模方法进行改进。2006年Kröger K在一项研究中,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清中多种免疫复合物水平显著升高,如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2011年Undas A在稳定期病人中观察到高浓度的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纤维蛋白肽A,这可能是炎性激活的结果。2015年杨清等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检测,探讨指标变化在发病发展中的作用。2018年祝爱东等研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表达量与细胞因子、内皮损伤的相关性,认为病人外周血中NF-κB的高表达能够促进炎症及免疫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加重内皮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