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急千金要方》译介
- 曲倩倩 李永安 李亚军
- 1582字
- 2025-03-18 22:29:48
二、《千金要方》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
《千金要方》具体何时传入朝鲜并无定论,一说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千金要方》早在唐代就传入了朝鲜;一说根据历史记载,早期日本留学僧人大多取道朝鲜往返于中日两国,故推测朝鲜应该比日本更早看到《千金要方》。
15世纪,朝鲜当时的统治者任命金礼蒙、柳诚源、金汶、全循义等文官医官自1443年开始编纂《医方类聚》,分类收录了中国自秦汉至元、明152种重要的医学典籍,收录1部高丽医方著作《御医撮要》,累计收录医学典籍153种,共计950万字,收方5万余首。该书于1455年10月编纂完成,合365卷,可谓卷帙浩繁,但也因此一直未刊印,直到1477年才正式刊印,距开始编纂已34年之久。《医方类聚》现存262卷,92门,列300多类,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养生等诸多医学内容,成为朝鲜汉医典籍代表之作。由于《医方类聚》在编撰辑录时对中国医药典籍不加修改、原文辑录,也使得35部中国古代亡佚的医学典籍在《医方类聚》中得以保存,因此《医方类聚》有着巨大的文献研究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在朝鲜的传播与巨大影响。
《御医撮要》为朝鲜医家崔宗峻所编,成书于1226年,现已亡佚,幸在《医方类聚》中有所引用。据考证,《御医撮要》中收录的论方多为《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原论原方,由此可见,这部朝鲜医著的内容也多征引自中国古代医药典籍,因此,《医方类聚》这部朝鲜医学巨作是中医对朝鲜的传播与影响的结晶,也是两国医学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医学史料。
据研究统计,《医方类聚》所引用的医学典籍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北宋王怀隐等编纂的《太平圣惠方》(简称为《圣惠方》)(231次),其次是唐朝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218次),再次是隋朝巢元方所著《巢氏病源》(又名《诸病源候论》)(183次),另引孙思邈所著养生医作《海上仙方》(52次)。由此可见,《千金要方》对朝鲜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医方类聚·妇人门》中,引用《千金要方》20次,这与孙思邈重视妇孺诊治也有很大关系。黄英华、梁永宣将2010年《海外回归中医山本古籍丛书》(简称《海外回归》)与《医方类聚·妇人门》进行对比:《海外回归》“子肠不收”中“《千金方》灶头烧灰,传肠上,仍用水调服”。《妇人门》中则为“《千金方》鳌头烧灰,傅肠上,仍用水调服”。认为“傅肠上”更有可能,《妇人门》所存文字更符合临床应用,能更好地体现原文价值。
《千金要方》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在另一部朝鲜医学典籍中也得以体现,即《东医宝鉴》。据相关研究统计,《东医宝鉴》累计引《千金要方》82条。1610年,朝鲜许浚编纂完成《东医宝鉴》,1613年正式刊行,此时处于中国的明朝万历年间,其内容包括内景篇4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针灸篇1卷,正文共计23卷,每卷下分子目,共计104项;另有目录2卷。整理《东医宝鉴·内景篇一》“历代医方”,该书主要选取83种中医典籍、3种朝鲜医书编纂而成,实际上《东医宝鉴》引用我国古代明万历以前的医书达200种,占全书的96.99%,其中非医书60余种;引用朝鲜文献6种,占全书1.83%,另有少量为许浚撰写。另有多位学者认为,《东医宝鉴》并非朝鲜医者原创,依据便是其中90%以上的内容来源于中医著作。
研究者柯卉认为,《东医宝鉴》与《医方类聚》不同的是,前者更加注重简便、实用、易懂,并结合朝鲜本土的国情、民情加以变通,使中医学推广到民间。研究者姜赫俊对《东医宝鉴》方剂引文与《千金方》原文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东医宝鉴》在外形篇和杂病篇中分别引用了《千金方》方剂约11首,包括治疗小儿惊痫的名方“龙胆汤”,治疗小儿咳嗽的名方“温脾汤”,预防瘟疫的名方“屠苏饮”,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等,在引用时“既采自唐代中医古籍又有所变化”,从总体上来说忠于《千金方》原著。总之,《东医宝鉴》反映了中朝医学交流的历史,保留了我国失传的一些古代医书与某些佚文,提供了医学文献与医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