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子以蔡邕为太傅?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234字
- 2025-03-23 18:21:26
总算是打发了!刘谐松了一口长气。
和他预料的差不多。尽管有些异常,但伏寿毕竟只是个十四五岁、刚出闺门的女孩,还是比较好应付的。
尤其是,她全心托付于天子,哪怕察觉有异,也会一味的听从,根本不会想到天子已经换了意识。
但其他熟悉的人,例如伏寿口中那位赵侍中,肯定要费更多心思应付。
这件事情,他在昏迷之前就已经想过,准备以蔡邕为老师。
但他的这个意向要传达出去,让相应的朝臣们安排,还需要一个中间人。
伏寿先前口中那位赵侍中,或许就是不错的人选?
事不宜迟,趁着这会天色还早,刘谐唤来阿蘋问道:“赵侍中在哪里?”
“陛下要传召赵侍中?”阿蘋有些迟疑,跪地向刘协回禀:
“可赵侍中今日没有当值,虽然就住宫城北阙,也要出宫去召请。陛下符节都在尚书台,没有符节,奴婢过不了宫禁,出不去司马门……”
“那贵人平时要怎么传召赵侍中的呢?”
“贵人有符节,自然可以安排奴婢出宫传召。”阿蘋回答。
刘谐明白了,伏寿既受封贵人,那就是有编制有印章的,可以签发出入证明。
而原身刘协身为天子,虽然编制上最大,但因年龄尚幼,玺印、符节又太过重要,故而由尚书台保管。
汉室未亲政的天子皆是如此。玺印、符节或在太后长乐宫,或在中朝尚书台。
他如果要让侍女出宫去召见侍中赵温,或许可以派人去尚书台说明需求。那边大概不会拒绝他,会帮他处理好相关的程序问题。
当然,他也可以派人去找贵人伏寿,借用她的印章和符节。
刘谐不想这么麻烦,直接问阿蘋道:“今天是哪位侍中当值?还是之前那王侍中么?”
“回禀陛下,正是王侍中。”
“那就请王侍中过来。”
“唯。”阿蘋低头领命,又请刘谐更衣御东配殿。
想到几天前升殿时那番繁文缛节,刘谐撇了撇嘴。
他不过就想见个人,传一句话出去,哪用这么多麻烦呢?
“可否请王侍中来一趟这后寝?”
“陛下还是御殿相见为好,”阿蘋谏言道,“司徒公立下过禁令,侍中、黄门侍郎不得出入禁中。王侍中虽为司徒公之子,若是有所违背,一样要受司徒公责罚。”
“前日王侍中过来,是因陛下昏厥,贵人敦请,并非常例……奴婢斗胆,敢禀于陛下。”
刘谐这才知道,前时那侍中王盖,父亲居然就是鼎鼎有名的王司徒!
既然有禁令,他也不好为难人家,依然换上了玄衣纁裳、通天冠等天子常服,由宦者方生导引侍奉,再次御东配殿召见。
方生即昨日那个方姓宦者,宫中禁止随意通名,皆以“生”呼之。
拜见之后,王盖抬头看了看天子的脸色,虽然有些苍白,神采却很不错,当即拱手致贺道:
“听闻陛下已经无恙,诚朝廷之幸、吏民之福也。”
“我一切都好,”刘谐微微一笑,“倒是前天烦劳侍中到禁中探望,违背了司徒的禁令,心中有些不安。如果因这件事让侍中受到责备,那就不好了。”
实际上,那天他并未看见这位侍中,是刚听了阿蘋的话才知道。
大概是在他昏迷之后,才赶到后寝的罢?
至于这位侍中过来做了什么事情,有没有因违反禁令受到责备,他也不清楚,但客气问候一句总没错。
然而,就这么一句问候,让王盖感动得几乎落泪。
前时他明明是受贵人委托,并非有意犯禁,稍后引父亲王允前往压制董璜,也算立下了功劳。
可回到尚书台之后,父亲还是以犯禁为由,罚了他半年的俸禄。
侍中为比二千石重职,半年俸禄有钱三万,米两百余斛,乃是一笔不小的资财。
这倒也罢了,如今四方多事,朝廷艰难,俸禄发放常有不足;且他一门没有分家,连从弟王晨、王凌也是一起生活,损失都算在家中。
可尚书台的中都官曹直接发文宣告,于面子上实在太不好看。
自家亲生的父亲,还没有幼年天子懂得体恤……
他连忙躬身向天子拜谢道:“有劳陛下挂怀,臣铭感五内。不知陛下相召,有何垂询?”
刘谐顺势说起正事:“正想请教王侍中,可知道蔡邕这个人么?”
“蔡公高才超隽,名满天下,臣如何不知!”王盖回道,“蔡公如今即在朝中任职,为光禄勋左中郎将,亦为中朝之臣。陛下若有意召见,臣可代为传召。”
“只是蔡公很少在署中,大概要出北阙去召请,今日司马门不时即闭,恐怕已经来不及。”
司马门就是宫门,之前侍女提到过。
这王盖是在提醒自己,快到大家的下班时间,不要继续开会了么?
还有那蔡邕,不该是文臣吗,怎么听着像是当了个将军?
尽管心中有所疑惑,刘谐依然从善如流,很体贴的说道:
“既然司马门即将关闭,王侍中可先回家去,他日再谈不迟。”
王盖愕然的望向御座。
不过,考虑到陛下的年龄,有所忽略也正常。
他当即提醒道:“臣为当值侍中,宿于中朝。陛下若有所问,尽可继续垂询。”
“倒是我失言了。”刘谐尴尬的一笑。
算了,直接提出来罢,否则还不知会有什么疏漏……
他直接向王盖问道:“我想以蔡邕为师傅,王侍中觉得如何?”
此言一出,王盖更加愕然:“陛下的意思,是想指定太傅,以蔡中郎将担任?”
见王盖如此神情,刘谐明白,估计是又出了什么差错。
可关系到他的安身之计,也只好继续问下去:“可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何止是不妥当,简直有些荒谬了。王盖心想。
自汉室中兴以来,太傅都是朝廷中第一尊崇的重职,掌以善导天子,兼录尚书事。
如今天子幼弱,置太傅是没问题。可太傅向来由先帝驾崩前指定,或经百官推举,哪有由幼年天子指定的道理呢?
另外,太傅通常以三公升任。蔡邕地位虽不低,但肯定有点不够。
这个问题不算太大,如今三公换得勤,蔡邕还是有机会的。以比二千石的左中郎将而为三公,也有过类似的先例。
但另外一个问题就大了。
如今太师董卓篡政,前任太傅袁隗,因两个从子在关东起事,满门已经被诛杀。
而蔡邕俨然为董卓的心腹,深得其倚重,当初进董卓为相国的表章,即为蔡邕所上奏。
现在让蔡邕当太傅,是想离间他与董卓的关系呢,还是让他自立门户、和太师董卓在朝堂上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