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经济史:从大分流到三次工业革命
- (意)维拉·扎马尼
- 5592字
- 2025-03-28 16:55:11
2.2
大航海时代和商业公司
15世纪、16世纪的欧洲海洋探险引发了一场真正的空间革命,因为世界的边界变得可以界定和测量,结果导致机会的扩大和空间的压缩。世界正朝着一个有效的全球语境不断加速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拉开了序幕,并在此后继续深入。但是,地理新发现首先改变了欧洲原有的平衡。
意大利无缘对新发现的土地进行殖民活动,这并不是因为它缺乏富有经验的航海家(所有早期的探险家都是意大利人,但他们却由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公司提供资助)或是因为意大利的港口全部位于地中海(当时人们都知道驶出地中海的路线,而且热那亚和威尼斯很早就建立起通往荷兰和佛兰德斯的海上航线),而是有两个根本原因:意大利作为邻海的共和国所获得的经济地位过于安逸(如表2.1所示),它们并没有改变的动力,而且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太小,如果没有长久稳定的联盟,就无法支持跨越大洋的大规模探险,而它们也并不想建立这样的联盟。[43]此外,意大利是慢慢失去它在地中海的商业地位的。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伊斯兰世界的抵制,伊斯兰世界同样关注它们一直以来所保护的贸易路线,但还是与意大利人一起最终失去了这些贸易路线。
(边码25)但是对葡萄牙而言,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使其无法触及欧洲的主要交通线,它的历代国王都非常渴望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从而使葡萄牙摆脱边缘化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对于西班牙而言,在与阿拉伯人的长期战争中,它已经习惯了持续的战争状态,很难出现一个繁荣的经济国家组织。所以西班牙人决定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去碰碰运气,当见到初步成效时,他们便投身于军事征服的殖民活动中。但是,最早的欧洲殖民国家并不是在去往西印度群岛的新航线和发现新大陆中受益最多的国家。荷兰从葡萄牙和西班牙手中接过了探索的接力棒,然后又传给了英格兰。葡萄牙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在1578年并入了西班牙王国[44],不再独立自主。荷兰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其对西班牙统治的强烈抵抗,最主要的原因是荷兰通过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见表2.1)。事实上,从殖民地获得的财富让西班牙人过分依赖谋取权力的军事行动,却没能充分改善本国的经济结构,反过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班牙会过早衰落。英国的崛起是因为它对殖民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利用方式,我们将在第3章进行深入分析。
大航海时代除了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权力平衡,也将当时与世隔绝的、后来被称为美洲的大陆带入人们的视线,同时还结束了亚洲的“半隔绝”状态。事实上,自古以来欧亚就有重要的贸易往来,但是交通运输始终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因此无法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随着欧洲船只直接抵达印度洋,这种隔绝告一段落。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欧洲对亚洲领土的征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帝国的衰落和日本帝国的复兴。
(边码26)然而,在继续探讨大航海时代所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之前,我们应当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去探索和殖民世界?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见,虽然伊斯兰世界无法完成这一挑战,但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也同样如此,中国与欧洲一样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根据历史学家丹尼尔·赫德里克(Daniel Headrick)的观点,在15世纪有五大航海传统,而且毫无疑问,其中属中国最为先进。[45]中国人建造了令人生畏的船只,其被称为“宝船”,它们采用了水密隔舱,有多个舰桥和三桅至十二桅的桅杆,能够装载上千人和上千吨货物。从11世纪开始,这些船只就使用了磁罗盘和船尾舵,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可以轻松地穿越太平洋。有一段历史见证了中国在海军科技方面的实力。1405年,中国皇帝[46]决定派遣一支由317艘船只、37,000人组成的舰队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正使太监郑和担任总指挥。其中最大的“宝船”是哥伦布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圣玛丽亚”(Santa Maria)的近五倍长。中国的探险活动一直持续到1423年[47],但后来的皇帝们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在最后一次航行之后,对外贸易急剧减少,“宝船”要么被破坏,要么停在那里烂掉,皇帝还颁布了禁令禁止建造新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内部运河的建设让沿海航行的需求变得不那么迫切,同时来自北方的新威胁使得国内的资源被投入长城的建设上。[48]但无疑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的体量使其更青睐于自给自足,并不希望因为境外的冒险而破坏这种稳定,同时中国的商人阶层缺乏政治权力[49],他们无法反对皇帝所做的决定。毕竟,郑和的远征是皇帝想要的,而不是来自商人阶层的意志。
(边码27)欧洲有两种航海传统。第一种是地中海传统,由于那里的风力有限且往往无法预测,因此选择了自带桨手的帆船以备不时之需。桨划船(galley)的船板采用了平接(carvel)的建造方式,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水手就是靠这种船抵达了比利时和英格兰。但是这种船无法承受狂风巨浪,而且只能为桨手提供几天的补给。第二种是北欧传统,以柯克帆船(cocca)为代表。这种船高大坚固,船板采用了搭接(clinker)的建造方式(需要更多的木材),不需要桨手,载重量可以高达300吨,然而它们不太容易操纵。葡萄牙是第一个发明了适合远洋航行船只的欧洲国家,其称这种船为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s),兼有桨划船和柯克帆船的特征,不需要桨手,使用三角帆和四角横帆、单桅,拥有船艏楼、船艉楼和船尾舵。卡拉维尔帆船速度快、易于操纵,且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大海上,但是它们不适合运载重型货物。到了15世纪末,出现了船体更深、更大的船只,被称为卡瑞克帆船(carrack,西班牙人称之为nao)。卡拉维尔帆船和卡瑞克帆船都装备了可用于地理探险的磁罗盘。当15世纪葡萄牙环球航行和哥伦布穿越大西洋之后,欧洲人确信有能力直面远洋航行,并在新发现的土地上赢得了与当地原住民的小规模冲突,继而引发了一系列漫长的探索,最终使得世界上不再有未知的角落。后来,船只进一步改进,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成为最普遍的船型,之所以被称为“galleon”是因为它是由“galley”演化而来的(虽然没有桨手)。与卡瑞克帆船相比,西班牙大帆船更大,船首和船尾变得特别高,从而可以承担更多高的舰桥,而且它还有一套极其复杂的船帆系统。西班牙大帆船装备了大炮(甚至在非军用船只上也装备了大炮),并拥有500至2000吨的排水量,可以在海上停留数月。
有史以来第一次,欧洲人的已知世界不再停留在海格力斯之柱[50]、非洲沙漠中“藏着狮子的地方”(hic sunt leones),或是远在天边的异域中国,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一个分布着许多海洋和分散陆地的地球。提出这个大开脑洞的观点的那些人是欧洲最先进文明的产物,自然而然,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利用这些新的认知来获得财富:商业。首先,欧洲人开辟了新航线,用来进口已知的商品:来自东方的香料、丝绸、糖和其他产品。在此之前,这些商品穿越印度洋,经由伊斯兰国家特别是小亚细亚进入地中海。横跨地中海的贸易路线一度被意大利的城市所控制。开辟新航线后,不仅意大利城市的贸易量大幅下降,而且作为海路开通前货物必经之地的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了贸易量和国家收入的下滑。奥斯曼帝国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便走向了衰落。接着,欧洲人开启了新产品的贸易。他们在美洲发现了大量欧洲所没有的植物,还有一些虽然已知但却在欧洲难以种植的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包括了玉米、牛油果、南瓜、土豆、西红柿、辣椒、香草、花生、可可、向日葵、菠萝、草莓、芒果、木瓜和烟草。
(边码28)有关玉米的故事是其中最为有趣的故事之一。玉米是中美洲的主要作物,那里的人也用它来制作爆米花。玉米被引入欧洲后,在南欧成功实现了与小麦轮作,并在许多地方成为农民们的主食之一(玉米粥),也成为多种牲畜的主要饲料。原产自海地的马铃薯在欧洲被广泛推广,特别是在爱尔兰。阿兹特克人种植的可可,虽然无法移植到欧洲,但却成为欧洲人最喜欢的饮料之一,通常是为达官显贵所准备的。咖啡最早从非洲被带到了伊斯兰世界,然后从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同时沿着一条相反的路线从伊斯兰世界传入美洲,成为巴西的主要作物之一。甘蔗由西班牙人带到了中美洲进行种植,并由葡萄牙人带到了巴西。茶是一种源自中国的饮料,随着新的贸易路线的开辟,茶从亚洲的印度半岛传入欧洲。
最后,我们应该回想一下从美洲和非洲带回欧洲的大量金、银和其他贵金属。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整个欧洲经历了长期的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但最明显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进口贵金属的国家,以及向西班牙和葡萄牙出售商品的国家(北欧国家,以及荷兰、意大利)。当时的评论家已经证实,正是贵金属的不断涌入(导致用其制造的货币大量增加,因此货币相对于其他商品贬值),才造成了通货膨胀。除了货币方面的原因,人口和贸易的强劲增长所引发的对食品、船只、武器和房屋的需求增加也造成了16世纪物价的大幅上涨。
除了新老产品的贸易,在新航线上另一种贸易开始了:非洲奴隶贸易,这对于新大陆的发展至关重要。美洲原住民对欧洲人带去的病菌没有抵抗力,导致流行病蔓延,引发了美洲的人口灾难。种植园对于劳动力的需求[51]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出现:从欧洲开始,首先在非洲中西部海岸稍作停留,用欧洲的产品交换非洲的奴隶;然后前往美洲,并在那里卖出奴隶,同时购买美洲的产品和贵金属;最后再将这些产品和贵金属运回欧洲出售。自从发现新大陆,黑人奴隶就开始被进口到美洲,但16世纪的奴隶贸易是时断时续的,据估计约有266,000个奴隶被运往美洲。17世纪,奴隶的贸易量增长了五倍,但绝大多数的奴隶是在18世纪被运过去的,直到19世纪上半叶奴隶贸易才被禁止。
(边码29)大型股份公司——源于上文谈到的康孟达契约的组织形式,在航海开发整个世界的过程中占据了巨大的商业优势。所有殖民国家都建立了贸易公司,在不同时期多达几十个。但是,荷兰和英国是将这种公司模式做得最成功的两个国家,它们都通过立法和派遣军舰来支持它们的公司。我们应当还记得,英国有限的资源(如表2.1所示)意味着长期以来其地理探索是掌握在私掠船(privateer)的手上的;这可以通过海盗船或海盗来证明,英国政府向他们颁发了“私掠许可证”(Letter of Marque)的官方授权,从而支持他们代表英国政府行事。其中便有理查德·霍金斯(Richard Hawkins)[52]和他的两个堂兄弟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他们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十分活跃。从1577年至1580年,德雷克沿着麦哲伦的路线环游世界;1585年,雷利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地,并把它称为“弗吉尼亚”,以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53],即童贞女王(Virgin Queen)。海盗船不顾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垄断,积极参与武器走私,并向需要劳动力的美洲殖民地非法出售奴隶。此外,德雷克船队引发的破坏在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英国当时拥有官方背景的公司中有一家名为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其于1600年在伦敦成立。该公司垄断了好望角以东地区的商业,并于17世纪下半叶获得官方授权可以在所占领的领土上行使最高权力。[54]1647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已拥有23个分支机构,在赢得了与法国的长期斗争后,英国完全控制了印度这个庞大的国家。18世纪,东印度公司将贸易范围扩展到中国沿海,后来控制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1784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将东印度公司置于英国政府的控制之下,以限制其自治并打击其代理人的腐败。1833年,东印度公司的所有商业特权被废除;1857年,公司被解散,英国政府承担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亚洲地区的所有行政职能。
(边码3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荷兰“双胞胎兄弟”——联合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e Compagnie, VOC)从1602年一直经营到1799年。在这段时间里,联合东印度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好望角和印度洋的控制权,在锡兰、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甚至新西兰建立了商业据点。荷兰人对其统治下的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征收重税,并在种植园中推行奴隶制。由于拿破仑军队的入侵,荷兰不再独立,此后联合东印度公司于1800年解散。
庞大的殖民帝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它们为欧洲国家建立帝国的野心找到了一种方法。原本这在欧洲的领土上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各国之间势均力敌。殖民帝国与那些东方帝国截然不同,因为殖民帝国里居住着不同种族和相距甚远的人们,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5]葡萄牙是第一个建立殖民帝国的国家,采用了以建立商栈(trading posts)为基础的开发模式,最初这是葡萄牙独有的特征,但是当1578年葡萄牙与西班牙联合起来时,这一独创性便不复存在。西班牙人凭借军事手段征服了他们想要殖民的地方,那里居住着众多的原住民。西班牙政府在每一个殖民地都组建了政府,由总督和西班牙上层精英进行统治。他们雇用当地劳动力进行采矿,并将大部分贵金属出口到母国,而农业收入则被牢牢地攥在通常是西班牙人的种植园主手中。生活在殖民地的西班牙政治和经济精英十分富有,他们并不喜欢创业活动,因为他们不是商人。在西班牙国内,大量的进口产品也没有用于生产活动,而是用来支持战争和维系一种浮夸的生活方式。这种西班牙式的殖民主义解释了殖民地对母国经济的短暂冲击。
(边码31)荷兰人的殖民方式与葡萄牙人的很相似,他们同样完全专注于贸易。但是由于荷兰长久以来的政治自治和文化进步,荷兰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们努力改进海军技术和组织体系,使得荷兰成为17世纪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见表2.1)。这种商业上的成功可能是他们推迟工业化的根源所在。荷兰并不是完全没有制造业的,但是它所经受的来自英国方面的激烈竞争不能被低估。英国经济在15和16世纪经济增长不大。但是在此期间,它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在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的长期执政期间,英国逐步开始依赖于代议制政府,后者在17世纪制定了通过重商主义来加强国家生产力的支持政策。
总之,欧洲人所开创的国际贸易在改善交通运输、增加消费多元化、供给战略原料,以及将许多技术和制度创新转化为实际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提高了那些最能将商业革命付诸实践的国家的收入。从11世纪到17世纪,在这段持续近700年的时间里,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的沿海城市,最早吸取了欧亚大陆其他更为发达地区的经验,然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英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我们将在第3章中着重讨论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