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经济史:从大分流到三次工业革命
- (意)维拉·扎马尼
- 3011字
- 2025-03-28 16:55:08
译者序
未来数十年,美国、中国和欧洲将是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三股力量。中国的崛起,伴随着美国的相对衰落,将是21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近年来,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从贸易、金融,一直延伸到最关键的科技领域,特别是在5G和人工智能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在生产率极大提升的同时,带来地区乃至全球权力的颠覆性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获得了世界的主导权;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美国崛起,在打破原有格局的过程中,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两次最大规模的战争,结果以德国落败、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告终;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牢牢占据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同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快速崛起,并在不断的竞争和冲突中,构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格局。可以说,1700年之后的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息息相关。
工业革命最早在欧洲爆发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欧洲从未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存在,即便是在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代。欧洲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成为欧洲政治无法统一、军事冲突不断的根源。欧洲各国之间为了获取资源和空间,彼此之间既有广泛的经济贸易交流,也经常爆发冲突和战争。正是在这样一种合作和竞争并存的开放的经济形态中,欧洲最重要的商人群体发展了起来。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同,欧洲的商人阶层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甚至在一些城市里扮演着自治政府的角色。在14世纪商业最为发达的意大利城市,商人享有的巨大自由带来了经济制度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重大创新,比如保险、银行、有限公司、双重记账、商法、证券公司、专利制度。这些制度能够给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在创新出现后有效地保护创新。
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国家。由于个体被赋予了自由的权利,因此个人的才能可以更好地用于生产,从而促进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明创新。人们能够自由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上对创新的投入和保护的制度基础,成为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当煤炭成为主要能源时,英国因拥有大量靠近市场的煤矿资源而占得先机。英国煤矿由于经常受矿坑积水的困扰,所以不得不采用蒸汽机进行抽水。后来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及其团队通过对蒸汽机不断进行改良,大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发明了曲柄齿轮传动系统,为火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面对工业革命后大大提升的生产力,如果不能把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企业主就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没有动力继续投资技术创新了。此时,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人从未知边界的探索中所获得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早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一百多年前,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便相继开发了海外的殖民地。它们将欧洲大陆所缺少的原材料源源不断运回国内的同时,也为国内的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英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国力的上升,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并基于这些海外殖民地构建了全球贸易网络,攫取廉价原材料的同时,将本国生产的大量商品卖到世界各地,并从中获得惊人的回报。
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借鉴英国的模式,在基于各自不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创新性的发明和制度。但是,英国却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逐渐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德国统一后,德国的教育系统和产学研体系,以及金融和社会福利制度让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爆发地。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西进运动”以大量印第安人离开故土为代价,让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美国中西部地区迅速得到了开发;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生产过程中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这促使美国的企业在组织和管理制度上进行变革,为资本密集型大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拥有统一货币、语言和外交政策的国家。一个新成立的国家无须花费很大代价去打破旧有的制度和利益格局,各种制度和法律都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使美国成为另一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世界上未被开发的土地所剩无几,欧洲从增量博弈进入存量博弈,最终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欧洲领头羊的德国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不仅丧失了领土、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而且《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以严苛的条件限制了德国的军备发展,还规定了数额高昂的战争赔款。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让俄国沙皇的统治被推翻,随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重工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欧洲的战后重建让美国经历了10年的经济繁荣,可以说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当时的世界秩序。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德国实行了极端的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崩溃,这不仅让德国成为大萧条在欧洲的发源地,而且将德国推向了政治极端主义,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肢解,世界分裂为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奠定了20世纪下半叶大部分时间里的全球格局。美国通过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的“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与亲美的西欧国家阵营深度捆绑,欧洲各国不得不完全按照美国的战略规则行事。在此之后,美国的美元战略、军事体系、互联网系统,都成功嵌入了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但是,美国和欧洲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相反,欧洲各国始终希望谋求在国际上与美国同等的地位,而不是一直作为美国的附庸。尽管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体量都太小,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欧洲可以在全球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不断通过各种跨国组织和机构持续推动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根本原因。自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成立后,西欧不断缩小与美国在生产和贸易上的差距,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德国实现了统一,欧洲统一进程进一步加速。欧盟的成立将统一货币、共同安全外交事务和警务司法合作纳入,实现了欧盟内部人员、商品和资本的安全和自由流动,欧洲人正一步步朝着摆脱美国控制和对美国的依赖的方向上努力。显然,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也不会坐视不管,其在贸易、货币等各方面向欧盟不断施压,特别是在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核心科技领域。科技是美国主导全球的基石,对于能够威胁到美国利益的跨国公司,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对其进行遏制打压,像法国的阿尔斯通(ALSTOM)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美国瓜分吞并的。
2022年的俄乌冲突,将欧洲推向了十字路口。欧盟在战略决策上再一次被美国“绑架”:不仅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而且对俄罗斯发起了全面制裁。如此一来,欧洲失去了俄罗斯廉价的能源供给,能源价格飙涨;同时伴随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加速了欧洲资本回流美国,造成了欧元大幅贬值,进一步推高了能源价格,导致欧洲各国承受了巨大压力。战争让企业生产成本高企,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难民问题、核威慑升级问题让欧盟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分歧,导致了欧洲内部的撕裂。如何走出当下困境,欧洲恐怕只能依靠中国,这或许也是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从最初“与中国脱钩”向“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的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尽管我们短期内无法将欧洲变成中国的盟友,但至少双方在最根本的利益诉求上都需要彼此的支持与认同。那么,什么才是欧洲的最根本的利益诉求?未来的欧洲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过去三百多年的欧洲经济史或许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而这也是这本书对于当下的我们最重要的价值。
任疆
2022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