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洞见
  • 严桢
  • 1247字
  • 2025-03-28 19:51:23

自序

从业22年来,我一直专注品牌领域,幸运地找到了自己既热爱又擅长的事。

这些年常常会遇到一些同行和媒体的追问:为什么企业家通常难以被别人的观点说服,你却敢于坚持并“卖出”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跨越巨大的行业与体制差异,你始终能用自己的方式做品牌?为什么同样的潮流大势,你却能把握先机?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媒介,你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附加价值?为什么明明预算花费不高,你却能让人产生“花了大价钱”的错觉?

我也尝试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一些心得?是不是值得与大家分享?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触发本书写作的原因。

我曾就职于中粮集团、碧桂园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曾任职汇源、蒙牛、九牧等同时期行业头部企业,这些企业有很多不同点。跨行业,涉及食品、地产、泛家居等多个领域;既有快速消费品,又有耐用消费品;既有单一品类公司,又有多元产业集团;既有本土品牌引领的赛道,又有外资品牌主导的市场。跨体制,既有稳健厚重的大型央企,又有快速崛起的民营企业。企业家风格迥异,成长背景不同、决策方式多样、地域特点鲜明。但这些企业也拥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民族品牌。非常有幸,我亲历了这些企业的成长,见证了这些品牌的高光时刻,这些珍贵的故事成为本书最重要的素材。

目前我在全球领先的数据洞察和咨询公司凯度、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中体传播集团等机构担任品牌顾问,借此更深入地了解品牌和营销趋势,更多维地参与文化与体育领域的跨界创新。

我拥有4年军校经历,习惯运用军事思维经营品牌,这一点可能是我与其他品牌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做品牌就如同作战指挥,力争抢夺先机,赢得先发优势;秉持大局观,不争一城一池,而是要打赢全面战役,不执着于短期收益,而是谋求更长远的有利占位;因势利导,守正出奇,打破常规,调用最合理的资源,获取最可观的战果。

品牌的打造没有可以套用的万能公式,某个项目的成功也往往难以复制。本书并不提供如何打造一个爆品的标准答案,也无法给出通过一句口号或一波广告就能带来生意飞跃的奇迹。本书聚焦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试图洞察成功案例背后的规律,期望提炼可供借鉴的思维方式,尝试探讨时代的品牌之道。

如果有幸被企业家读到,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品牌拉动生意的路径,辅助他们更好地判断怎样才是有效的品牌管理。如果有幸被品牌人读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提供另一种打造品牌的可能性。如果有幸被媒体人和大众读到,希望他们发现品牌既是有趣味的,又是有意义的。无论如何,唯愿本人22年的品牌生涯能带给读者点滴收获,也算是对我所热爱事业的一点回馈。

在此,我要诚挚地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老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罗杨先生,凯度集团大中华区CEO暨BrandZ全球主席王幸女士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写这本书最坚定的力量来源。

成书之时,我深感个人的命运、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时代的红利,根源于国家的强大。身为品牌人,由衷地盼望民族复兴之路上有更多中国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