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补史”:对明清之际诗歌思潮的历史价值的认定

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站在诗歌史的高度,对明清之际这股具有深刻现实性的诗歌思潮的性质及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提出诗史说,就是对这股诗歌思潮的价值认定。

钱谦益《胡致果诗序》云:

孟子曰:“《诗》亡而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也。《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皆于诗发之。驯至于少陵,而诗中之史大备,天下称之曰诗史。唐之诗,入宋而衰。宋之亡也,其诗称盛。皋羽之恸西台,玉泉之悲竹国,水云之茗歌,《谷音》之越吟,如穷冬冱寒,风高气栗,悲噫怒号,万籁杂作,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至今新史盛行,空坑崖山之故事,与遗民旧老,灰飞烟灭。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事犹在,残篇啮翰,与金匮石室之书,并悬日月。谓诗之不足以续史也,不亦诬乎?[95]

钱谦益认为诗歌应该体现历史精神。他举《孟子·离娄下》“《诗》亡而后《春秋》作”之说,认为既然《春秋》继《诗》而作,则《春秋》的作用与《诗》是相通的。所以他说“《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因而诗与史相同。三代而后,诗、史分离,但“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诗歌还应该贯穿着史的精神。那么,这种史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要在诗歌中表现“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即通过诗歌昭见时代的盛衰、国家的兴亡,并表现诗人的兴亡升降之感。这对诗歌有两点要求:其一,诗歌必须与时代政治密切相关;其二,诗歌要有真实性。这样才能以诗续史。在他看来,诗歌体现历史精神,并不只在理论的范围里,而且自《诗经》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诗歌传统。曹植、阮籍、刘琨、张载,都是这种传统的呈现者,而杜甫则是此一传统的集大成者。这一传统在宋代灭亡之际又得到突出的体现,而明清之际的诗歌再次呈现了这一传统。

钱谦益诗史相通的理论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其《列朝诗集》就具有历史意识。他选编《列朝诗集》出于程嘉燧[96]的建议,《列朝诗集序》云:

孟阳之言曰:元氏(按,好问)之集诗也,以诗系人,以人系传,中州之诗,亦金源之史也。吾将仿而为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97]

程嘉燧和钱谦益都受元好问编《中州集》借诗以存史的启发,意在从诗歌的角度呈现历史。黄宗羲《姚江逸诗序》云:

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是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故元遗山《中州集》窃取此意,以史为纲,以诗为目,而一代之人物,赖以不坠。钱牧斋仿之为《明诗选》,处士纤芥之长,单联之工,亦必震而矜之,齐蓬户于金闺,风雅衮钺,盖兼之矣。[98]

此所言《明诗选》即钱氏《列朝诗集》。黄宗羲所谓“诗之于史,相为表里”,是以诗为表,以史为里,与钱谦益所说的“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正相一致。他们在易代之际,对于诗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黄氏《万履安先生诗序》提出了“以诗补史”说:

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者,但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曰诗史,史固无借乎诗也。逮夫流极之运,东观兰台,然记事功,而天地之所以不毁,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注,朝露同晞,史于是而亡矣。犹幸野制遥传,苦语难销,此耿耿者明灭于烂纸昏墨之余,九原可作,地起泥香,庸讵知史亡而后诗作乎?是故景炎、祥兴,《宋史》且不为之立本纪,非《指南》、集杜,何由知闽、广之兴废?非水云之诗,何由知亡国之惨?非白石、晞发,何由知竺国之双经?陈宜中之契阔,《心史》亮其苦心;黄东发之野死,宝幢志其处所;可不谓之诗史乎?元之亡也,渡海乞援之事,见于九灵之诗。而铁崖之乐府,鹤年席帽之痛哭,犹然金版之出地也。皆非史之所能尽矣。明室之亡,分国鲛人,纪年鬼窟,较前代干戈,久无条序,其从亡之士,章皇草泽之民,不无危苦之词。以余所见者,石斋、次野、介子、霞舟、希声、苍水、密之十余家,无关受命之笔,然故国之铿尔,不可不谓之史也。[99]

黄宗羲认为传统所谓“诗史”一般是指“以史证诗”,即以历史来验证诗歌中所写的时事。在这种意义上说,诗歌需要借助于历史来说明,而并没有对历史有所补充。黄宗羲认为只有这一层意义还不能够称为真正的诗史,真正的诗史还必须能够“以诗补史”。诗歌记录了历史所没有记载的事实,要了解相关的历史只有借助于诗歌,在这种意义上说,诗补历史之未备。黄宗羲所说的这种“以诗补史”的诗史往往出现在亡国易代之际,此时史官不能再正常记录历史,而这一时代的历史事件往往见于亡国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宋元时代亡国之际的史事就是记录在当时诗人的作品中,明代灭亡,其亡国之际的事实也多见于明遗民的诗作,这些作品可以补史之不备。黄宗羲曾与人合编过《姚江逸诗》,正是“以诗补史”之意。

钱谦益、黄宗羲提出的诗史说,是对明清之际表现时代兴亡之感的诗歌思潮的历史价值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