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蝴蝶》 :“让人不安的艺术”

20世纪70年代,还在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伊恩·麦克尤恩凭借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举获得“毛姆文学奖”,成功跻身英国文坛。《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也由此成了麦氏文学创作的基点。但由于该作品涉及乱伦、谋杀、暴力等诸多敏感话题,他一度被批评界戏谑为“恐怖伊恩”。就收录于其中的八个短篇而言,英国著名小说评论家多米尼克·黑德认为:《蝴蝶》是其中“最有问题的一个。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它都让人非常沮丧”1。为什么《蝴蝶》是该短篇小说集中最有问题的一个?什么原因导致了读者的沮丧? 我国学者瞿世镜、任一鸣认为,《蝴蝶》是“一个残杀儿童者的自我描绘”2 。麦克尤恩本人的告白使这一谜团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他说:“我自己被《蝴蝶》吓了一跳。”3 基尔南·瑞安解释说:“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如此不安,是因为它邀请我们完全采用一个恋童癖者的视角,来接受他对这些判断的冷漠反应。”4 对此,麦氏本人不置可否。他坚持认为:“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没有其他解释。”5

“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6 笔者认为,《蝴蝶》是一则关于道德失败的寓言。它以内聚焦和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身体畸形的少年“我”以“蝴蝶”的谎言为诱饵,性侵犯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简”,并最后将她投入运河溺水而亡的故事。小说以书写“恶”的方式来表达对“善”的向往,进而实现文学的教诲功能。笔者试图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恋童”“弑童”的伦理主线,通过逐一解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试图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图旨。

1 Dominic Head,Ian McEwan,p. 37.

2 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第326页。

3 Ryan Roberts,ed. ,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p. 16.

4 Kiernan Ryan,Ian McEwan,pp. 10-11.

5 Ryan Roberts,ed. ,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p. 16.

6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载《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