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问少年心事》:暂别燕园,直面人生的风雨

刘志扬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志扬。非常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进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学校所有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有什么称得上是成果的东西,那无一不是在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的。

到今天这个要说再见的时刻,我已经在北大度过了9年时光。小时候我经常搬家,长大后又外出求学。不知不觉间,北大已经成了我待过时间最长的地方。9年的时间让我对燕园里的一花一木都非常熟悉,甚至在离京归来走进东门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放松的感觉,我会在心里默默说一句:“回家了。”

这种回家的感觉来自北大为我遮风蔽雨。在过去的几年里,燕园之外难以说得上平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本正常的学习生活。幸运的是,学校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努力将这些风雨挡在了校园之外。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采取了较严格的进出校措施,而实验室位于东门外,我面临无法正常开展研究工作的问题。正在我焦躁不安之时,学校采取了相关措施,在保证防控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开通了前往实验室的通道,并反复优化程序,尽可能减少老师和学生的不便。我也因此得以继续进行科研工作,从而在今天能够顺利毕业。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此日夜付出的教职工和同学说一声谢谢!

在北大,我也懂得了为别人付出的道理。近十年间,我国航天和深空探测事业蓬勃发展。从“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再到空间站巡天,我们不断触摸更高更远的太空。“上九天揽月”已不再只是豪言壮语,而成为一个现实。作为一个空间科学方向的学生,在前辈师长们令人惊喜的成就背后,我也看到了他们辛苦的付出。空间探测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典型体现,一个大型空间探测任务从提出、论证、立项到最后执行总是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参与任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了实现目标夜以继日地工作,到项目关键节点,“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甚至都是常态。但是,由于任务周期太长,很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享受不到自己付出应有的回报,甚至有人都看不到项目的最终完成。

作为一个新人,在了解到空间科学研究的这些特点和艰苦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逃避,毕竟难以忍受不成比例的付出是人之常情。但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偶然给我们讲起了他最近正在推进的一个探测任务,并提到即使项目顺利进行,飞船真的到达预定位置也得在三十多年后。他说:“到那个时候,可能很多在今天为这个任务而努力的人都无法继续工作了,甚至有的人都等不到目标实现的那一天。所以这个项目的成果将由你们来收获。”这一番话中,那种毫无保留的真诚深深地触动了我。虽然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心血“开花结果”,但前辈老师们依然选择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后面会有人接手自己的工作,因自己的付出而有所收获。的确,一项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继往开来地奋斗。这就像一场长跑接力赛,需要一棒接一棒地跑下去。在那之后,我不再抱怨,而是坚定地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磨砺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参与各项实际任务。我期望有一天我能接过老师传过来的接力棒,努力地跑完自己那一程,然后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位。

在燕园的时光是美好的,因为有人为我们无私付出,为我们遮风挡雨。但我们终将走出这座园子,面对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风雨。我相信,通过这些年在北大的生活与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面对这些风雨的信念和知识技能。

最后,衷心祝愿2023届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祝愿母校蓬勃发展!祝愿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