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英雄时代:一幅时代画卷
- (德)乌尔里希·布吕克林
- 4221字
- 2025-03-28 09:51:03
第一章 英雄主义理论的模块
英雄理论只可能与叙事相关。英雄是被述说的人,他们是被述说出来的,无一例外。除非被指认,否则任何行为乃至任何死亡都不被视作英雄无畏的。换句话说,英雄形象、英雄纪念碑、英雄崇拜,以及人们进行崇拜的方式,共同构建出了符号单元,其参考资料是传说故事。英雄的重要价值首先由解释学来阐明。“英雄的”这一定语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品质,他在一次行动中展现出的品德,或者表明他采取的行动伴随着麻烦和危险,又或者“英雄的”干脆只是一个意指非同凡响的代号——它永远与归因相关,且自始至终都需要一个共享它的社群。但还可更进一步去讨论。英雄是由叙事创造出来的,这一事实也意味着在“英雄如何被认定”和“谁会被认定为英雄”这两个问题上,充斥着偶然性和意见分歧。汝之英雄,彼之恶魔。在此处被颂为英雄的,在别处只被视作理应如此、实属寻常。总体而言,在谁可以并应当成为英雄这个问题上,答案随时移而事易。天才、大人物、明星与冒险家、领袖人物、统治者、圣人、殉道者等相关人物形象之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无法颁定出一部具有约束性的英雄典范录。越努力尝试,条条框框之外的反例越会激增。但若是每个人都私下景仰自己的英雄,英雄崇拜就会丧失凝聚力和导向作用。
英雄的语义也在裂变:舞台上或电影里的戏剧主角,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被称为英雄,人们隐喻性地使用英雄主义风景(一种绘画风格)这一提法,或是谈论英雄交响乐(Eroica 1 ),而在日常表达中,使用这一定语通常只比拍拍背以示鼓励多出那么一点点褒奖意味。当需要坚持、忍耐或必须克服困难时,庸常的工作也会被冠以英雄的威名。在市场营销的话术中,这一概念更是完全的假大空, 商品要把买家包装成英雄,与此同时它们自己或也英雄化了。女性内衣品牌香蔻慕乐(Hunkemöller)将其客户称为“英雌”(Sheroes),奥乐齐超市(Aldi-süd)甚至在不久前将一款蛋糕命名为“日常英雄”。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类似的例子也许微不足道,但从中亦能发现一些有效的治愈消解手段:捧杀那些膨胀之徒,讽刺他们冒出的傻气,总归比坚持不懈地喊英雄口号来得更人道一些。语义含混和语带嘲讽本身即可被描述为后英雄应激的症状——心口不一以问题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种含混当然给英雄理论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是否真能以单数形式存在的这一问题上悬而不决。因其涉及的对象五花八门、变化多端,英雄理论只能与时俱进,它必须是唯名论 2 的,且在作标准化陈述这件事上始终保持谨慎克制。3 1它不去定义谁是男英雄或女英雄,也不去定义什么才是英雄的,而是着眼于观察叙事,它关注在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文化框架里,什么人或哪些事会被标定为英雄或英雄行为,这一定语是基于哪些经历和价值取向而来的,人们需要作出哪些反应,被认为要完成哪些任务,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要对抗怎样的阻力——简而言之,英雄理论关注英雄化的模式和去英雄化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动态变化。
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确切地讲,它不仅面临着时代性的考验,还要面对本土化的问题。它并不提供一个系统,而代之以能用不同方式进行组合的启发式 4 模块,这些模块无须在英雄研究领域表现得全知全能。启发式具有暂时性和辅助性功能,通过研究需要在其帮助下解决的问题,启发式模块自身获得调节校正。这意味着,针对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理论。再打个建筑方面的比方:一座大厦要能矗立起来,不仅由其要使用哪些建筑构件决定,也必然取决于这些构件是如何被一一排列起来的。其中没有普遍有效的顺序或一目了然的层级,有的只是变换交错的观点组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各自研究兴趣的不同,这些组合各具特征。无须对术语作出终极定义2,而要将关涉其中的有意义的元素彼此联结起来,让它们以联结体的形式呈现,而联结体中的元素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拆解。过于僵化的结构并不可取,它们会使必要的重组变得更加困难。应该把它想象成儿童用乐高积木搭出的物体,而不是用石头、钢筋和混凝土造出的纪念碑。
此外,具有启发式主张的理论只能是视角性的。即便聚焦于二阶观察,它也会将自己放在与其考察对象相对立的视点上。英雄理论的理念正是要强调它与英雄叙事的内在逻辑之间存在批判性距离,然而,英雄叙事旨在鉴别英雄,并经常激发反向鉴别,但究其手法却绝非分析洞透,它在审美上用力过度,但类似的情况不会出现在它厘清因果关系和阐明功能的尝试中。下述思考提供了一种视角,由此出发,人们可以依据对后英雄时代症候的诊断来尝试定义究竟何为英雄,但它又不仅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还在如何应对当前挑战和解决问题这两处画下了特别的重点。仓促发布的英雄讣告和对英雄复活的坚定尝试令它感到不安。鉴于英雄传奇的说服力正在衰退,旧有的英雄传奇持续存在且全新的英雄传奇不断涌现这一状况带给人们的惊讶,无疑要远大于失去它们的痛苦。一种英雄理论,如果能够揭示其叙事主题的过时之处,又能够说明英雄叙事为何依然能引起共鸣,那它就是当代的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存在语义上的模糊性,存在历史变化和文化差异,但可以识别构成英雄性状的元素,于我而言就是启发式的指南针。所有这些元素并非总是一起出现,此外,它们的权重也会发生变化,当然还会有更多元素被发现。但在每一个英雄传奇和每一个进行了后英雄解构的故事中,都能找到不止一种元素。先得承认这些元素处于不同的分析层级之中:其中,一些与英雄人物的品质相关(独特性、僭越、斗争、阳刚、行动力、牺牲),另一些是英雄叙事的特征(悲剧、道德感、审美营造 5 、神话),还有一些有关话语竞技场 6 (教育学)和分析路径(类型学、历史学)。
1 指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著名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外,华裔作曲家谭盾创作,首先上传于油管网(YouTube),而后于2009年在美国纽约卡耐基大厅作正式世界首演的《第一号互联网交响曲》(The Internet Symphony No. 1),亦题名为《英雄》(Eroica),致敬贝多芬。
2 唯名论(Nominalismus)是哲学术语。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自古希腊柏拉图学派始,经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家发展至今,它始终是哲学探讨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唯名论和唯实论皆在讨论事物的概念(共相)与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自相)各自的性质问题,同时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等问题。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自相,只是对感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总结。因其强调共相非实存,只是一个用来代指的名称,故称“唯名”。相对地,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存,且先于自相存在的,就是唯实论,或称存在论。
3 此处行文参考自米歇尔·福柯于1982—1983年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课程演讲(1983年1月5日第一课时)。需要注意的是,福柯的这段讲话并非针对英雄理论而作,他强调的是人们在普遍的认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也不应简单推断说福柯认为对某一种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唯名论”的。实际上,他强调了“不同的认识进路”(les différentes voies d'accès),进而在一段口述的发挥性言论中先后提到了对既往这些认识进路的历史化(历史决定论)的、唯名论的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的三种否定态度(法语原文:négativisme,又译消极主义、否定主义),阐述了不同否定态度各自的意义。在谈到唯名论的意义时,福柯说:“这是唯名论的否定态度,因为重要的是用构成特殊历史形式的经验分析取代一些共相。”而他也谈到了在运用历史决定论、唯名论和虚无主义进行否定时,其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具体到唯名论,他说:“第二,唯名论的问题是,在文化、知识、制度与政治结构的分析中,唯名论批判的作用是什么?”尤其是,福柯在此段表述的中段提到:“在种种不同的异议/责备之下,我们假设或规定一种涉及理论判定的暗含契约,即历史决定论、唯名论、虚无主义一开始就感到失去信誉所根据的契约:没有人敢发表这样的意见,并且难点在于可能要接受挑战,即同意……”这里,……代表福柯在此终止了前述话题。“一种涉及理论判定的暗含契约”(une sorte de contrat implicite de la decision théorique)显然是唯实论的提法,福柯对此的态度并非断然否定,而是踟蹰不决,觉得有难点、有挑战,他直接终止话题,应是并未思考成熟。由此可见,认为对某一理论的认识必须(muss)是唯名论的,是本书作者个人的观点,它受福柯启发而来,却远不能概括福柯本人观念之复杂,但也正出于观念之复杂,才存在“在作标准化陈述这件事上始终保持谨慎克制”一说。(译文引自[法]米歇尔·福柯:《治理自我与治理他者》,于奇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原文引自Mechel Foucault,Le gouvernement de soi et des autres.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82-1983 ,Gallimard le Seuil,2008。)
4 启发式(heuristische)一词在数学、信息学、经济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皆有其特定内涵及相对应的具体方法论。在哲学、社会学领域,它指利用与已知单元(模块)的相似性,来扩展对未知单元(模块)的认知,加深理解,进而获得一种接近于全局性的认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喻、隐喻甚至寓言都可被视为促进人们认知过程的启发式工具。但就搭建起单一英雄理论或后英雄理论的具体工程而言,本书作者提出了利用启发式模块这一路径的可行性,论证了部分模块的特征,讨论了其性质(功能),勾勒了整体轮廓,却未见更具体的搭建说明,尚需聪明的读者发挥想象,亲自动脑动手,搭建出专属于自己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又可拆解(否思),可重构,可随着时间世事的变幻而反复把玩,实在有趣。
5 营造(Inszenierung)一词内涵复杂。例如,在舞台演出中,它指与导演、策划、布景、表演者的声台形表等相关的剧本情节之外的设计,及其带给观众的体验;在大众传媒研究中,它被认为可能与“媒体操纵”相关,媒体操纵主要指一些媒体在传播事实时,通过使用戏剧化形式等手段,扭曲、篡改真相,以达到传媒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目的;在人的自我刻画中,它指一种不完全真实的,带有表演性质的呈现,如晒幸福、秀恩爱、公众人物打造“人设”等。在本书中,它指统治者或英雄借助种种手段,刻意展现出一定的气场、气象、氛围等。因此根据不同语境,它被译为“帝王之相”(Herrscherinszenierung)、“营造”、“气场氛围”等。
6 话语竞技场(Diskursarena)为跨学科、多样化和有巨大社会争议的话题提供讨论空间。人们应当假设这些讨论未必会产生统一和明确的“结果”,但参与讨论者一定会捍卫各自的立场,赢得支持或有所妥协,人们应当期待这些讨论会趋于白热化,由此,“竞技场”就是一种不同观点之间进行激烈冲突的角斗场。而哈贝马斯提出的“话语伦理”(Diskursethik),本身强调民主元素,强调团结、互动和对话。综合二者各自特征,话语竞技场可被视为羽扇纶巾的角斗士们就焦点议题唇枪舌剑,场上针尖麦芒,场下却能把酒言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