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特性

英雄叙事围绕真实或虚构的人类或类人展开,他们以某种方式鹤立鸡群。若论什么是英雄的勋章,那就是他们的独特性。由于在成就、家世、高阶职位或凯若斯(Kairos,关键节点)7 上的独特性,他们自人群中脱颖而出,摆脱了平凡。这是令英雄罕见的原因。尽管英雄不止一个,但若想把人人都培养成英雄,那这项表彰就会失去它独特的力量。成为英雄必须始终是少数人的计划。如果以经济学来作比喻,那它应被置于紧缩经济之中,通货膨胀会导致贬值。让 -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论英雄最为必要的美德》(Überdie Tugend des Helden,法语原名“Discours sur la vertu du héros”)一文中写道:“英雄主义亦是如此,好比那些珍稀金属,其价值在于稀有难求,一旦数量变多,就显得有害或无意义……英雄的民众不可避免地成为英雄的废墟。”8

在这种语境下,独特性究竟意味着高于平均值,还是无法估量——英雄是不是边缘人物?这些问题没有定论。英雄们仍在高斯正态分布的框架内,还是已经超出了正态连续性框架,这亦是未知数。两种状况皆会出现。一个人只需超额完成计件工作就可被擢升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而要成为英雄科学家则需要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发明或发现。然而,科学家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英雄应当非同凡响,这一信条适用于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提出的运筹帷幄的“世界历史个人”,如凯撒和拿破仑,他们在追求个人特定目标的同时,成为“世界精神的代理人”,而能有此突破的原因在于,他们见到“什么是需要的东西和正合时宜的东西”9 4。但它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英雄,他们至少在某一个节点和某一个时刻比其他人伟大了一点——从而超出了日常生活的界域。在英国社会学家、文化研究者麦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看来,英雄生活几乎可以被定义为日常生活的反概念。“如果日常生活的自我理解是指有必要将自己的作为和不作为置于理论上难以理解的多样性和缺乏系统性的实践经验和惯例之下,那么,英雄式的生活在这种紧密的事实中开辟了一条道路,它指的是命运或个人意志打造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日常被视为需要驯服、抵制或否认的东西,被视为为了更高的目标而要去征服的东西。”5

伟大是相对的,英雄之伟大要与小人物之微渺形成对照,才能被确认。因此,英雄叙事在塑造英雄的同时也打造出了应该仰慕或想要仰慕英雄的非英雄们。一人的卓越品质印证了另一人的平庸,反之亦然。独特性基于不对等的目视制度10 :从将军山11 上往下看的人,看到的都是没有面目的大众;只有那些在平原上仰望的人,才能认出伟大的个体。6从这个意义上讲,仰慕英雄和敬奉英雄都是一种自我矮化的策略;是一种退出程序,而非赋能计划。正如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所言:“我们人类谈不上伟大”;但在非凡历史人物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中,我们还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12 7英雄崇拜教导下位者向上目视,尤其具有教谕和政治意义。在电影语汇中,英雄镜头(Hero shot)是一种运镜手法,它用特写镜头凸显主角,仰拍,并让观众的视线抬高到主角身上。崇拜英雄者在面对他们所崇敬的对象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卑,与他们在面对自己鄙视的无知莽汉时表现出的自大相伴随,这些莽汉甚至无法识别出伟大,因此对英雄崇拜无动于衷。8

崇拜者们通过探求个人的上限和下限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来,处于其上的英雄也不至过分脱离人类世界:英雄可能拥有超人的力量,但他们不是神。这也同样适用于远古英雄,他们反过来形成了一个类目汇编,在其中,不同类别的事物被集中在了一起:像赫拉克勒斯(Heracles)一样的半神半人、如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一样被传颂的神话中的人物,或是已故的地方伟人和杰出的祖先,在他们去世之后,后人基于其神迹而对其虔诚供奉,但对他们的祭礼与供奉神明的仪礼之间有着严格区分。9

英雄必有一死,事实上,死亡往往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前提。在最好的情况下,其声名会永垂不朽,但沧海桑田,英雄的死后令名常常也会湮没世间。英雄人物这种夹在神人之间的位置,导致他们在差异性和相似性之间往来游走,对此有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阐释:英雄作为榜样是有一个有效性限度的,因为他们要与普通人,亦即他们的受众有差距,但为了能被认同,能被模仿、被效仿,二者之间又不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遥不可及和触手可及之间的层级过渡由不同级别的英雄来完成——从像神明一般的英雄,到那些因其优越而出众、但仍具人类特质的英雄,再到虽然是“我们中的一员”、却又不平凡的英雄虽是较普通人优越但仍属人类特质的英雄。他们反过来又对应于不同文学体裁和不同高度的文学风格——神话和传说在描述英雄时所采取的方式,与描述其他人物时不同,且又与小说和新闻报道的策略有所区别。10英雄也不总是单打独斗。除伟大的个人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英雄群体,其中不仅包括由杰出个体组成的联盟(从阿尔戈英雄 13 ,到圆桌骑士 14 ,再到复仇者联盟 15 ),也包括由集体联合而来的共同体(“伟大军团”16 、无产阶级)。

英雄由其独特性而获得权力。英雄传说和英雄特质是营造帝王之相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主义建立起了一个自我论证的循环:只有杰出的人物才是天生的领导者,而成为领导者则证明了此人具有杰出的才干。哪里在召唤英雄式的领导者,哪里的人们就理应追随他。与此相对应,如若你想要顺从谁,就会去寻找一个这样做的理由,并选定那个你把他当作英雄追随的人。不管先出现的是什么,是对权力的渴望,还是对顺从的需求,一个人的权威依赖于另一人的顺从。即使共和制下也可能出现英雄或平民英雄,英雄叙事本质上仍是反平等主义的。它商讨等级秩序,并将世界切分为少数的和多数的。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中,成为英雄既是贵族的特权,也是对男性贵族成员的标准要求。迟至启蒙运动时期,中产者们才获得了进入英雄预备役的机会,11却也还在工人阶级英雄于19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无论从什么立场出发,无论英雄出自哪个阶级,统治集团的政治野心总与他们关联在一起。树立起英雄人,在其他领域亦欲执牛耳。

尽管英雄叙事描述了一个权力关系不对等的纵向秩序世界和一个只有被选中的少数人可以从一方到达另一方的二分法 17 叙事空间,英雄也不可以是全能的,否则他们将无法为故事提供素材。“他不可能无所不能——而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势必应该在各种可能性中萌生‘奇点’18 ,达成艺术性的升华。”12这一原则甚至同样适用于漫画世界和电影世界中那些具有字面义上的梦幻超能力的超级英雄。为了能让系列英雄传奇正常运转下去,超人及其同类不仅需要(面对)强大的敌人,还必须处理自身的弱点。相思、酗酒、傲慢、暴躁、抑郁等其他所有人类可能会有的缺陷都是他们的终身伴侣。这让他们的形象更贴近于读者或观众:“部分被希冀、本能和执念控制,部分内心压抑,为了避免出现对随时会再次失控的不断担忧,从未充分融入过社区。”他们“一生都不得不处于某种境地,对正在青春期的那部分读者或观众而言,这种生活看起来一定再熟悉不过了”。13

无论是什么构成了英雄之伟大,都必须得到其追随者的认可。英雄主义是一种接受效应 19 ,因此处于关系范畴中。取得了成就的角色,即杰出的个人,与公众的角色,即钦佩和崇拜他的一众人等之间相互依存。英雄必须被信任,而这种信任不能是强制而来的。它既需要人们有去崇拜的基础,有对某人的热望,有遵循某人指引的意愿,也需要一个被认为值得崇拜的对象。这种一拍即合的关系促生了英雄的超凡魅力。对其信任是有依据的,根据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定义,“‘(超凡)魅力’应该叫作一个人的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在预言家身上也好,精通医术的或者精通法学的智者也好,狩猎的首领或者战争英雄也好,原先都是被看作受魔力制约的)。因此,他被视为(天分过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非凡的、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或者被视为神灵差遣的,或者被视为楷模,因此也被视为‘领袖’”14 20 。被看重的人是否必须接受分派给他的角色,这一问题未有定论:一时的不情愿可能会增加人们对他的信任,但如果他长期拒绝进入角色,就可能要面对崇拜者群体转身离去的风险。

英雄化意味着人格化。超凡魅力归因于一种基于社会认可的个人品质,这也就是英雄为什么不是一个金饭碗,且必须接受检验的原因。一旦他未能取得成功,负面信息堆砌,或是另一个英雄上台了,人们就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具有独特性,信任甚至会突然消失。如果不能与日俱进,英雄的声望就会枯萎,或者化作奇谈轶事挥发到空中。日常生活是非凡的大敌,而超凡魅力一旦常态化就成了平庸。超凡魅力型英雄们所负悖论在于,一方面,英雄必须调动起追随者的热情,并维系好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另一方面,大众期待值一再拔高,他始终面临着无法满足期待的风险,也面临着反噬效应被激起,也会招致他无法回避。15因此,非凡是一项永恒的互动式挑战。此外,还有要保持充分距离感的问题——“仆从眼中无英雄”。黑格尔曾这样说:“‘但是那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为仆从只是仆从。’仆从给英雄脱去长靴,伺候英雄就寝,知道英雄爱喝香槟酒等等。”16 21 伟大需要距离来成就,而亲近将它抹平。

7 凯若斯(Kairos),是一个宗教哲学术语。在古希腊语中,其本意为“正确的时间”“时机”等,并以拟人的神格出现,但与广为人知的时间之神克洛诺斯(Chronos)相比,其文学及艺术形象少有展现,仅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语警句诗人佩拉的波赛狄波斯(Poseidippos von Pella)的只言片语,以及少量浮雕、壁画作品中留存。在基督教《圣经》文本中,凯若斯一词指“上帝赋予的时刻,完成使命的特殊机会”。20世纪以来,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在描述其社会主义历史哲学观点时用到此词。在《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一书中,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再次启用了这一术语,将其运用到关于社会变革的后现代理论中。在宗教及哲学领域,“凯若斯”尚含有其他多种意味,而在本书中,把握住凯若斯,应被理解为“抓住了关键时机,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或措施,使局势变得有利”。

8 译文引自[法]卢梭:《有关如下问题的论述:英雄最为必要的德性是什么?哪些英雄欠缺这一德性?》,《文学与道德杂篇》,吴雅凌译,华夏出版社,2009。

9 译文引自[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此版本根据约翰·西布利(J. Sibree)的英译本转译。

10 让 -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中描述了“凝视”(Le regard),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Surveiller et punir : Naissance de la prison)中发展了凝视的概念,用以讨论社会政治权力关系和规训机制等。他还讨论了凝视与瞥视之间的关联。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在不同领域中,均就凝视制度议题发表过重要看法。视觉文化和图像理论研究专家W. J. T. 米切尔(W. J. T. Mitchell)以“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一词总括了哲学和社会学、美学等领域中的注视、凝视、瞥视、观察实践、监视、视觉愉悦等概念。此处所译“目视制度”(Blickregime)即基于此理论背景,目视(Blick)可以是眺望,也可以是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11 将军山(Feldherrnhügel)是亚历山大·罗达·罗达(Alexander Roda Roda)和卡尔·罗斯勒(Carl Rössler)创作的同名军事喜剧中的地点。该剧于1909年首演,因受到奥匈帝国的严格审查,很快于1910年被禁演,但自1926年起,它多次被翻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剧作者亚历山大·罗达·罗达亲自参与了部分拍摄,扮演剧中的军队指挥官一角。

12 译文引自[瑞士]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金寿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3 阿尔戈英雄(Argonauts),他们是希腊神话中同伊阿宋(Jason)一道乘坐以其建造者阿尔戈斯(Argus)命名的船只“阿尔戈号”(Argo,也意为“水手”),从伊奥尔克斯(Iolcus)出发,前往科尔基斯(Colchis)取回金羊毛,以(按照神谕)使伊奥尔克斯恢复繁荣的五十位英雄。阿尔戈英雄作为一个整体,并无明确英雄名录,但因其声名煊赫,后世总愿意让各路英雄攀附其中。赫拉克勒斯、拉奥孔(Laocoön)、珀修斯(Pēleus)、俄耳甫斯(Orpheus)等都被认为是阿尔戈英雄。忒修斯(Theseus)则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一些人试图将他归入阿尔戈英雄,另一些人则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14 圆桌骑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是传说中不列颠的亚瑟王的骑士团,因在议事时,国王和全体骑士围绕一个圆桌入座,不分等级地位,人人得以自由发言而得名。圆桌意味着平等和团结,是骑士精神的一部分。在这一系列的传说故事里,还出现了以亚瑟王之妻、王后桂妮薇尔(Queen Guinevere) 为核心的王后骑士团,以亚瑟王之父乌瑟·潘德拉贡(Uther Pendragon,又称乌瑟王)为核心的旧桌骑士团(Knights of the Old Table),以及专以寻找圣杯为任的圣杯桌(Grail Table)骑士们。

15 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是美国漫威漫画(Marvel Comics)打造的漫画超级英雄团体,改编自斯坦·李(Stan Lee)和杰克·柯比(Jack Kirby)于 1963 年创作的同名漫画系列。联盟中的超级英雄包括钢铁侠(Iron man)托尼·史塔克(Tony Stark)、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史蒂夫·罗杰斯(Steve Rogers)、绿巨人(Hulk)布鲁斯·班纳(Bruce Banner)等。其知识产权由漫威娱乐(Marvel Entertainment, Inc.)持有。2008年起,漫威娱乐的子公司漫威影业(Marvel Studios)开始拍摄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系列影片,将漫画中的故事重新搬上大银幕,并受到全球漫画迷与影迷热烈追捧,由此引发超级英雄消费狂潮。2009年起,漫威影业被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Studios)收入麾下。2008年至2022年7月,漫威电影宇宙系列已发行了 29 部影片,从《钢铁侠 I》(Iron Man I,2008)到《雷神:爱与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2022),数量仍在不断攀升。以《复仇者联盟》为代表的漫威系列产品所取得的成功是现象级的,因此也是研究英雄问题时不可忽略的素材,无论这种研究是后英雄的,还是消费主义的。

16 “伟大军团”(La Grande Armée)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指挥的法兰西帝国军队的野战部队,其前身是法国海岸部队(L'Armée des côtes de l'Océan)。1804—1808 年,该军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军事胜利,从而使法兰西第一帝国实现了对欧洲大部分地区前所未有的控制。伟大军团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战斗力量之一,但它在 1812 年对俄罗斯的灾难性入侵中遭遇重创,此后再未恢复其作战优势。

17 二分法(dichotomie),是数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常用的概念,指将一个整体事物分割成两部分,且这两部分必须既互补,即所有事物必须属于双方中的一方;又互斥,即没有事物可以同时属于双方。在本书中,它指普通人要么处于这个叙事空间,要么处于那个叙事空间,非此即彼,而英雄的独特性正在于他们可以在两个叙事空间之间穿梭。在许多神奇故事里,他们甚至以分身的形式同时存在于多个叙事空间,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此时,总有一个叙事空间是最主要的,即英雄在其间采取行动的那个空间。

18 奇点(singularität)本是数学、天文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共用的一个术语,但其定义相当宽泛,不仅在不同学科中其具体所指有较大差异,在各学科内部,它也常常是充满争议的话题。在此,我们作一个最简单的理解,奇点事件,通常是依据既往经验和逻辑而绝无可能发生的。奇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是上一段量变的终结,下一段量变的起点。只不过,这里所说的量变,并不一定是物质性的,或其形式与我们这个物理世界有很大差异,因此常常超出人们的认知范围;它又不必然符合一定的逻辑,更不必然符合我们这个讲求因果关系、习惯于决定论的所谓理性世界的逻辑,甚至于世界“在我们的逻辑雷达之外”才是常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奇点理论可以是对康德不可知论在方法上的补充。这也就引出了以下关键问题:奇点出现的条件是什么?有观点认为,在我们已然所处的这个“奇点—常点—奇点(还未到)”的区间中,事物越复杂、越看似无序无章,越显得冗杂多余、不可理喻,其中就越有可能萌生出奇点,从而发生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也就是作者在此所言,如同水至清则无鱼,生活井井有条、居所一尘不染则无英雄。尤其是在故事里,他们一定要陷入各种混乱状态--自身的、外界的,越混乱、越难堪,才有越多的可能性,他们才越有机会触发那个奇点,从而一改态势,成为真正的超级英雄。最后补充一点,在成为奇点之前,奇点通常毫不起眼。

19 接受效应(Rezeptionseffekt),指受众占据一定主导地位,只有被受众接受、认可,相应的事物才能真正成立、发挥其效用的情况。

20 此处译文引自[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需特别指出,超凡魅力(charisma)是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关键术语,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关键词之一。韦伯将权威类型划分为传统型、超凡魅力型和法理型三种,而所谓超凡魅力型是其中最难给出确切定义的,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天纵神才型”等,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不宜对它进行强行意译,只有采用音译,如译作“卡理斯玛型”,或直接写作“Charisma型”,方不至伤害其原有之意。

21 译文引自[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